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视IP作为文化产业的新生事物,因其产品的可延展性强,快速冲击着传统的影视文化产业,虽然增加了电影票房、扩大了市场,但也带来了泛娱乐化、原有影视生态受到资本冲击等问题。与此同时,在对本族群内的传统文化进行优化、创作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则,因之,客家题材的影视文化产业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文化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2.
郭志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6,(4)
本文认为辨识闽粤赣结合部客家地区的少数民族及其来源,须放在中国南方民族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并宜以所属语族为标识,并认为畲族与苗、瑶和商固至秦汉的“濮人”有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3.
周大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5)
粤东客家地区几个族群互动研究案例表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或称原生论)与情境论(或称工具论)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族群认同虽说是基于语言、血缘、习俗等文化特质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以族群的互动为前提的。同时,粤东地区的调查点还说明,经过认同与互动过程的族群关系呈现的是多元模式的局面。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族群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族群认同、文化自觉与客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2)
首先简要回顾了客家的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客家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客家研究已逾百年,经历了晚清、民国与共和国三个时期.近30年来客家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不仅发现了许多新资料,而且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但由于客家研究总的来说还处于建构和探索阶段,在众说纷纭中难免会有似新而旧、似真而伪的情况存在,这应该说都是正常的.“族群”一词是西方学者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经常使用的词语,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一,加之将其引入客家研究出现泛化,故已造成了学理的某些混乱.大陆只有客家、客家民系而无“客家族群”,研究客家问题应继续使用“民系”一词较妥.客家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避开宗族、血缘而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文化的命题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要进一步推进客家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应该进行两方面的努力和尝试:首先,必须超越罗香林先生开创的民系—文化范式,对客家族群特性的探讨也必须放弃寻求全球统一客家特性的追求和发掘出一个标准的客家精神的努力,把研究范围缩小至具体的社区中去把握客家人之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意识形态。其次,应采取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把客家当作一个族群,而不是一个民系加以研究,研究主题应以客家形成取代客家特质。面对客家问题复杂的层累造成的过程,最好的研究办法是倒溯式地展开历时性解构。最后,客家研究中,以方言群体来取代族群概念是个值得提倡的做法;但不能局限于方言和族群,应从整体史的角度去深化客家地区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客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志燕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2)
"屯堡人"是政府、学者、媒体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的族群共同体,是以普同性的"屯堡文化"为标准做出的人群的类型性划分。而在"屯堡"族群内部,由其人员构成成分多元性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多元性。现有的屯堡研究范式无疑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该族群活动的时空大背景,但对屯堡族群群体性差异的研究则更生动地反映了族群活动的历史,为了解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孙振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4,(4)
回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她的形成契机以及一些重要的中国化特征的形成 ,与其先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根本置换有关 ,围绕回族的这一情况 ,从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相结合的角度 ,尝试探讨一下有关环境置换与族群变迁之间的关系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孙九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4)
从衡量族群关系的文化、社会交往或基层组织的相互进入、通婚、族群认同、偏见、歧视、资源与权利分析等 7个变量解析了中成文具厂的族群关系及族群关系的主要特征 ,并通过一个典型个案进一步揭示其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孙九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3)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成分是多元的。在内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各类专业人才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背景下 ,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深圳中成文具厂进行个案研究考察 ,分析了该厂的族群构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族群的认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艰难处境,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刻不容缓,对此,笔者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2.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提上日程。笔者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原则及保护方法。为抢救和保护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提出几点建议:立法细化,依法保护;民族院校开设相关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自治地方政府开展相关活动推广和发扬民族文化;开办民族特色旅游文化艺术风情区及开发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广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6-33
在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文化环境面临同样的威胁,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社会的重视,催生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这些公约力图使各国在法律的机制下共同_携手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将可持续性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要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机制、立法目标及实现途径等方面有所突破,激发全社会尊重文化多样性,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国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本文论述了传统医药的概念、内涵、及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就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前,我国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诸多问题.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化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应该成为现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政府的重视、对红色文化遗产的普查、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应用性示范工程的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相关人才的培养是顺利实现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分析入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现状进行论证,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保护方式。以刘伶醉酿酒工艺为例,其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应注意与传统生产过程相区分;加强保护单位的展示设施和传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支持作用;注意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庆云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1):40-4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参照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状况,认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制定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