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壤结构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基于不同土壤结构条件下的大田土壤积水入渗试验资料,分析讨论了土壤结构对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和Kostiakov-Lewis三参数模型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结构由疏松变密实,土壤入渗能力递减;3个入渗参数值随着土壤结构由疏松变密实而递减。研究结果对于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基于大田多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了土壤含水量对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入渗率和Kostiakov(两参数)模型(h=Kt^α)的两个入渗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累积入渗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两个入渗参数随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明显,较好符合对数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大田灌溉、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壤质地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基于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的大田土壤积水入渗试验资料,以土壤粒径小于0.002mm的黏粒质量百分数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分析讨论了土壤质地对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和Kostiakov—Lewis三参数模型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质地由轻变重,土壤入渗能力减小;3个入渗参数值随着土壤质地由轻变重而递减。研究结果对于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入渗年变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大田玉米地的土壤水分入渗跟踪试验为依据,分析讨论了土壤水分入渗的年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给定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由疏松变密实,土壤水分入渗能力逐渐减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入渗能力上下变幅。研究结论对于节水灌溉的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和灌水效果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对灌溉的用水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分布与入渗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并用SWMS-2D软件进行求解,利用室内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所建模型合理.用所建模型和方法对一定灌水技术要素组合下土壤水分分布和入渗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容重、初始含水率和灌溉水深对土壤水分分布模式影响微弱.土壤质地和容重对土壤含水率变化和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大,入渗水头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含水率变化和累积入渗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依据大田土壤清、浑水积水入渗对比试验资料,揭示了浑水入渗的一些基本特性。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在相同入渗条件下,浑水入渗主要受泥沙含量的影响,由于入渗浑水中的泥沙入渗时在地表形成一个沉积层,因而对入渗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浑水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都随浑水泥沙含量增大而减小;浑水入渗也符合Kostiakov-Lewis入渗模型,入渗指数随浑水泥沙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入渗系数和相对稳定入渗率随浑水泥沙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浑水灌溉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试验与相关参数的测定,分析了耕作土壤入渗能力衰减过程,探讨了耕作土壤入渗能力衰减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耕作土壤的入渗能力在农业生产周期内变化较大;耕作土壤由高含水量到低含水量的变化过程中,土壤干容重呈增大趋势,土壤入渗能力呈减小趋势;作物生育期内,耕作土壤入渗能力衰减主要是由于土壤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研究结果可为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深层坑渗灌灌水器开孔率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在室内开展土箱机理实验,试验土壤为哈密砂土,选取了5个灌水器开孔率,分别为1.35%、2.2%、4.95%、7.5%和13.75%,设定灌水定额为12L,研究了不同灌水器开孔率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结果表明:灌水器开孔率越大,相同时刻的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越大,然而灌水器开孔率大于7.5%将对哈密砂土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很小;不同开孔率条件下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均符合幂函数关系;在灌水定额相同的条件下,灌水器开孔率对土壤水分的分布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深层坑渗灌技术的实际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由膜孔畦灌水流推进及水深资料推求点源入渗参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膜孔畦灌大田灌水试验实测资料,研究了膜上水流推进规律,并对膜孔入渗采用Kostiakov入渗模型,提出利用膜孔畦灌田面水流推进和观测断面水深资料推求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参数的新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该法简单易行,并可消除土壤空间变异性对入渗参数的影响。该研究成果为膜孔灌理论与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一维垂直入渗控制界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土壤结构条件下的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试验,通过分析对比结构良好表层土壤(容重在1.2~1.4 g/cm3之间)与特别疏松的表层土壤(容重在1.0~1.2 g/cm3之间)入渗率过程的特性和差异,揭示了土壤稳定入渗控制界面下移的现象。在对土壤的干容重与稳定入渗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表层土壤结构条件下的入渗控制界面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良好的土壤的入渗控制界面在表层,特别疏松的土壤的入渗控制界面则在犁底层;入渗控制界面在表层的入渗属于无压入渗,入渗控制界面在犁底层的入渗属于非饱和土壤的有压入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田实测连续及间歇单点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针对陕西关中土类之一搂土,分析了间歇灌灌水参数对间歇入渗减渗效果的影响。从单点入渗的角度,提出了适合中壤质地土壤的合理间歇灌灌水技术参数,可供类似土壤质地地区间歇灌大田试验及用水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陕西关中田间连续和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讨论了中壤质地土壤不同结构条件下的间歇入渗减渗效果,分析了间歇入渗的减渗率与地表土壤容重及连续入渗相对稳渗率之间的关系。可供中壤质地土壤地区进行间歇灌大田灌水试验和用水管理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土壤水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设计了波涌沟灌条件下水分入渗的室内试验,针对不同供水时间、循环率及周期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测定土壤水分运动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14.
浑水间歇入渗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大田浑水间歇入渗试验资料,探讨了浑水间歇入渗特性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浑水含沙率,波涌灌周期数,循环率等技术要素对浑水间歇入渗特性及减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此项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浑水波涌灌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田浑水波涌畦灌灌水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浑水波涌灌节水效果、灌溉质量和各灌水周期水流推进速度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浑水含沙率对浑水波涌畦灌节水性和灌水质量的影响。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浑水波涌灌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波涌畦灌技术要素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设计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方法。经实际应用表明,该法设计的波涌畦灌技术要素能使波涌灌达到最佳的节水和灌水效果。这一研究为波涌畦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浑水波涌畦灌田面沉积泥沙沿畦长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大田浑水波涌畦灌和连续畦灌灌水试验资料,研究了灌后田面沉积泥沙的颗粒级配组成、沉积厚度以及田面土壤容重等沿畦长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入渗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为浑水波涌灌节水机理和技术要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入渗水头对土壤水平一维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入渗水头下的土壤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进行分析,得出了累积入渗量与不同入渗水头以及湿润锋与不同入渗水头之间的变化规律,即随着入渗水头的增加,其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在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但其增加的趋势并非像恒定水头时的土壤累积入渗量那样呈乘幂分布,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呈阶梯形增加。同时对其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旨在对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及入渗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