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退耕还林”环境与发展问题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退耕还林”不仅是一项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的一场绿色革命,本文主要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植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启明  常海清 《科技信息》2009,(20):I0046-I0046
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也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举措。安塞县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论述了黑龙江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广大退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证明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性、重要性、实效性。对黑龙江省培育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隆德县退耕还林成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莹 《科技信息》2013,(24):437-437
退耕还林草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调整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农村能源利用率,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有序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李军 《广东科技》2013,(16):191-192
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当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屏障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优化毕节市土地资源配置,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是以政府行为对自然资源的栽培过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后续产业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对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核查资料,分析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取得的成效、带动后续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阶段必须进一步针对出现的新问题与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建立健全《退耕还林条例》与法律机制,推进退耕还林的进程,从而确保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为顺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四川在行动。凉山彝族自治州是8山1水1分田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绿地植被,对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培肥地力与增加粮食产量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人们提供量大质优的动物食品,即可增产粮食,节约粮食。退耕还林还草,是长江上游地区保持水土,生态环境建设,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水电站的建设可以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所用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贫困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方针,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恢复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总结了五年来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完成情况,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走向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分析了西部地区经济系统演变规律,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盼红  徐俊杰 《科技信息》2009,(32):I0094-I0094
风翔县作为西部首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试点县之一,9年来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做到了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农民生活需求的有机结合。但仍存在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的认定争议多、基层工作经费短缺、部分农户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凤翔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当地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认为,风翔县应从完善现有政策措施;加强政府引导机制,增加农户收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积极性等方面入手,解决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陕北地区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地区1986—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数量变化和转移矩阵,并从气候、人口和政策方面揭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如下结论:1)1986—1995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不大,发生土地转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北北部,年降水的增加趋势是导致沙地-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转移的主要原因,而人口快速增长则是草地-旱地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2)1995—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剧烈,有林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旱地面积大幅减少.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缓解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而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的问题,同时又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育林、封禁还草等多种模式,直接导致了旱地-有林地、旱地-草地、疏林-有林地和沙地-草地的转移,与此同时,年降水的增加也有利于封山育林和封禁还草成果的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作为1995—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有效地促进了陕北地区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建设绿色山西的实际,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山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应注重的问题:明确土地资源权属以调动和保护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大退耕还林(草)力度以营造畜牧业生产的安全环境,加强水利建设,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领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新乡县退耕还林工作按照"退的下、稳的住、能致富、不反弹"总体要求,结合我县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要求,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扎实稳步推进,至2009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818.8亩,发挥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本文根据新乡县退耕还林的实际工作,对新乡县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镇巴县退耕还林工程建没情况,总结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和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孙静华 《科技信息》2012,(15):425-425
退耕还林其目的在于启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改善植被和土被状况,这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参与程度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确保做好退耕还林的所有工作,起到工程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宁南山区生态建设中退耕还林还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研究宁南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制约因素,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必须与解决群众的长期生活问题同步进行,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步考虑,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退耕还林还草的中间摩擦,使退耕还林还草和坚持生态优先真正得到落实,彻底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冕宁县基本情况出发,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探讨退耕还林现状和发展;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针对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剖析竹林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过程中,认为竹子是三峡库区退耕还林(草)工作中的重要生态经济林,还具体提出了三峡库区可以发展的优良笋用和观赏经济竹种。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根治风沙危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这项工程是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重、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和扶贫工作。榆阳区是国家首批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示范县(区)之一,是全市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县(区),工程实施一直得到各级各界的高度重视,实施近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