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诺贝尔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简要分析诺贝尔奖的内涵和中国科学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原因,阐述,展望中国科学冲击诺贝尔奖的基本对策和乐观前景。  相似文献   

2.
1 .中国科技界精英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些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找差距 ,他们在探讨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兴起的问题时 ,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科学以分析为主的方法是格格不入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在思考中国科技界精英为什么未能获得诺贝尔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并  相似文献   

4.
从诺贝尔奖看经济学研究的人文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并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奖项 ,都是旨在激励 ,这不会有什么歧义 ,但激励什么 ,似乎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我们纪念诺贝尔奖 10 0年 ,除了因为这个奖有数以百计的获得者遍布世界上几十个国家 ,偏偏与中国本土无缘 ,便产生了某种复杂的情绪和议论外 (这基本上属于“外史”的范畴 ) ,恐怕更值得关注的还应该是“内史”吧 ,即科技奖励 (广义地包括各个层次、各种名堂的奖掖 )究竟意欲何为 ?本人不揣冒昧 ,引申出去“提”三个似是而非的“问”(本来不应该是问题 ,但提出来就成了问题 ) :一问奖“量” ,还是奖“质”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 ,我们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并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之初是中国问鼎诺贝尔奖的最佳时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最高荣誉奖,代表着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自设立以来,已有数位养籍华人获此殊荣,但中国却尚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该文指出,中国有优良的科学教育传统,尤其在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因此,21世纪之初将是中国问鼎诺贝尔奖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20 0 0— 2 0 0 1学年第一学期和 2 0 0 1— 2 0 0 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公共选修课———《哲人科学家讲座》。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 ,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科学家———尤其是集伟大的科学家与伟大的思想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的生平、成才之路、科学贡献、科学思想、哲学思想 (科学哲学、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 ) ;掌握哲人科学家独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以及他们从事科学发明的与境和心理机制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洞察创造进路 ;展示哲人科学家的百科全书式的出众才华和在各个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 ,肯定他们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中的独特地位 ,使学生认识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在日后科学实践中的突出作用 ,自觉地沟通文理 ,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阐释哲人科学家的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 ,揭示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气质 ,使学生注意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增强这些未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价值观 ;剖析科学的文化内涵 ,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使学生为建构 2 1世纪的中华新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好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本课程以2 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先驱、哲人科学家马赫 (E .Mach)、彭加勒 (H .Poincar啨)、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1,(23):11-11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我国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体现在科技领域,文化对科技产品名称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文章通过运用文献查阅法、调查法先对“鲲龙”名称进行介绍,随后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产品命名现状、特别案例及其命名反思进行分析,以表明我国科技产品中国名称的命名特点及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林 《科学大观园》2009,(22):12-13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按类别分别设立了生理或医学奖、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其中经济学奖从1968年起增设,1969年第一次颁奖)。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以后每年的颁奖日都定于这一天。  相似文献   

12.
"这不仅是科学的一大飞跃,也是人类的一大飞跃。山中伸弥与约翰·戈登展示了如何符合伦理地运用科学。山中严肃地对待了人们对干细胞研究在伦理问题上的担忧,把研究方法修改为所有人能接受的途径。他不仅应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还应获得‘诺贝尔伦理学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科技,从科学创造四阶段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我想从我在2000年写的一篇短文关于科学创造四阶段谈起,然后谈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些看法。 1 学问三境界和科学创造四阶段[1]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之交时期的大学者,也是将中西美思想沟通融合,并形成自己独特美学体系的现代美学开拓者。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  相似文献   

14.
试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范围来说,随着科学学的兴起,人们对诺贝尔奖有关问题的思考便开始了.就我们目之所及,最早以诺贝尔奖为主题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她的<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早为国人所知.这部专著是我们对诺贝尔奖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必须反复阅读的文献,因为一方面其中所得出的许多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有意义的;另一方面,这项研究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默顿命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马太效应".此外,贝尔纳和汤浅光朝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诺贝尔奖的有关问题都有很多启发作用.在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就有学者对诺贝尔奖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一些更加深入的介绍和研究工作才与世人见面.可以看出,近两年来我国学者对诺贝尔奖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奖项不仅有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还有人文奖(文学奖、和平奖及后设的经济学奖),表达出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更完美地体现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演讲辞和身体力行中,如爱因斯坦对于真理的渴望、和平的追求,居里夫人对于功利、虚荣的鄙视,李政道、杨振宁对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力促进及其爱国情怀。从剑桥大学  相似文献   

17.
王冲 《科学大观园》2013,(21):68-69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100年间.在总共680名获奖者中,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者共有152人,占了五分之一多;而犹太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不过是500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技领先的制度供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科技之所以长期以来独步全球,除了持续不断的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整套严密有效的制度安排。积极的科技财税制度、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严密的科技法律制度和健全的科技评估制度等赋予科技事业特有的生命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期,吴健雄最先开展实验验证杨掁宁、李政道提出的弱作用下宇称可能不守恒的假说,并最早取得突破。然而她却未能因此而获得或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李政道提前透露了吴健雄实验的初步结果,最终导致她未能独享验证假说的优先权。而吴健雄在实验过程中未能与国家标准局的科学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她难以通过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调查关,这可能也是她未能获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毫无疑问 ,诺贝尔科学奖是当今国际科学界最高的荣誉 ,代表了所属领域最高的科学成就。在经历了10 0年的辉煌 ,经历了无数的赞美和称颂之后 ,人们对这个至高无上的科学上帝也不断地产生出一些遗憾和疑惑 ;诺贝尔科学奖不包括数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等重要的科学领域 ,在大科学时代它却更像是小科学时代的遗老 :因为它规定奖金只授于个人。如此等等。但最重要的质疑 ,来自于其“赢者通吃”法则的反思。在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中 ,我们只能看到数百位摘取了桂冠的光辉形象 ,看不到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更多的未能折桂者的身影。有人认为这正是诺贝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