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尼斯商人》历来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它通过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对立,写出了友谊、爱情、贪婪、残酷之间的冲突。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歌颂了新兴工商业资本家安东尼奥,谴责了旧式高利贷者夏洛克。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然而笔者读了《威尼斯商人》之后却丝毫感受不到喜剧所带给人的轻松愉快。固然,剧本结尾安东尼奥胜诉,而且人、财皆无受损,其他三对有情人也如愿以偿,终成眷属,这里确实安排了一个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尾。但是,整个戏剧情节进展中却包含着浓重的悲剧意味:夏洛克作为犹…  相似文献   

2.
《威尼斯商人》是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之一,也是倍受争议的戏剧之一,对其评价各不相同,从喜剧到悲剧,莫衷一是。本文从宗教观点来阐述夏洛克所一直要求的“一磅肉”中所蕴涵的宗教教义,以及运用其教义进行宗教报复的法理。即对于那种要求别人来改变信仰的一种反击,利用安东尼奥欧洲人的基督教教义进行反击,实际上这种反击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安东尼奥对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背叛。  相似文献   

3.
《威尼斯商人》(1596)被公认为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同时又是最富有社会讽刺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文主义新人形象,但剧中血肉最丰富、个性最复杂从而长期引起后世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却是反面主人公夏洛克。这一形象和哈姆莱特、福斯塔夫一起成为莎士比亚笔下三大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4.
对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杰作《威尼斯商人》,人们过去大多限于论及其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矛盾而复杂的“吝啬鬼”典型夏洛克的成功塑造。本文则以对鲍西娅之父这一艺术形象的具体剖析为切入点,从戏剧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就有关戏剧中的“幕后人物”问题展开一番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喜剧。莎士比亚所有的戏剧创作,都有或单一或多元的素材来源,即对其艺术构思产生直接影响的“原型”故事,《威尼斯商人》也不例外,仔细梳理该剧中的“原型”故事,有利于进一步诠释、理解、研究《威尼斯商人》的创作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借助对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的形象及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分析,提示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人文主义者对和谐认识的模糊性:既追求社会和谐,又对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充满怀疑。  相似文献   

7.
一收入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的《威尼斯商人》选场,是该剧的第四幕的第一场. 选场既然是来自于全剧,那么,我们对选场的分析,应该是面向全剧.首先要理清选场跟前后场之间联系的线索,确定选场在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威尼斯商人》的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全剧共分五幕二十场,贯串着三股情节线索:一股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为借钱立约的矛盾;一股是鲍西娅和巴萨尼奥之间的爱情线索;一股是罗伦  相似文献   

8.
洛卜·德·维加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著名作家,是当时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本文以他的戏剧理论为根基,对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军 《科技信息》2009,(33):T0197-T0197,T0213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通过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夹杂其中的民族、宗教的矛盾.充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中的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0.
剖析了<威尼斯商人>的两组戏剧冲突,指出两组戏剧冲突构成了喜剧的艺术整体.冲突的结果是夏洛克彻底失败,鲍西娅获得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1.
《威尼斯商人》(1597)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精品。剧中有位无名无姓,虽未出场,亦鲜为人提,却十分关键的人物,他就是女主人公鲍西娅的父亲。是他生前定下“抽签取决”(lottery)的择婿办法,在他们父女之间引起了一场深刻的误会和感情冲突,并作为主要情节之一,与“一磅肉”的故事,“杰西卡的私奔”,互相依存,交替展开,贯彻于全剧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陈伟 《科技资讯》2006,(8):154-154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一直被定义为完美的文艺复兴标准女性,智慧、美丽、温柔、淘气,此结论似乎已经盖棺定论。本文拟采用细读文本方法,结合剧中几个有代表性的片断,初步探讨鲍西亚的多重形象。文章认为:鲍西亚不只是一个正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多重性的立体形象:仁爱、慈悲,宽厚的同时也不乏冷漠、狭隘、残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被世界文坛公认为是文学中的宙斯,他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作品,直到现在也是大众最受青睐的艺术瑰宝。本文以莎士比亚喜剧戏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中法庭审判片段为研究内容,从三个方面探讨莎翁的语言特点,包括矛盾的制造、气氛的渲染以及修辞的巧妙利用等,通过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所使用的不用语言特色,多元化的欣赏莎翁的该部戏剧,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会从更深的层次,让欣赏者了解本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语用文体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运用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言语行为可以更加深刻地分析人物的双重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课堂里,《威尼斯商人》(浙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教学在进行着。我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台词。那位扮演夏洛克的同学朗诵技巧好,又有一定的表演天赋。随着他绘声绘色、神情毕现的朗读,夏洛克一会儿是一个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一会儿又是一个残忍、固执、冷酷无情的复仇者,最后成为一个愚蠢、利令智昏的失败者。教室里不时漾起笑声,气氛极其活跃。看来学生把握这个人物性格是不成问题了。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与复杂是学人公认的,他凭着敏锐的艺术知觉感知与再现了许许多多当时乃至今天人们理性和意识形态所无法尽释的人性内涵。依据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相关理论,阐释了《威尼斯商人》情节建构中“一磅肉”及“三匣选亲”等零星的叙事元素所透射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从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英国"黄金时代"最有成就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这出节日喜剧中通过两个完美女性的形象,以巧妙的情节故事,幽默戏谑的语言娱乐观众并向当时已经年迈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表达了敬意。《第十二夜》是一出向女王致敬的剧作,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制度给美国带来的社会病态——吸毒、卖淫、强奸、盗劫等等使美国当局和舆论界忧心忡忡。最近,美国一些学校图书馆应公众之请,封存所有“诲淫诲盗”的图书,企望以此医治病人膏盲的社会。据美国出版商和书商协会调查,先后已有二百多种图书被封存。然而,其中竟包括有世界经典著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甚至一些讲授历史、生理、社会学、进化论和生物知识的教科书也难逃厄运。  相似文献   

20.
威尼斯商人在中世纪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经济繁荣的程度,以及威尼斯商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中世纪的威尼斯商人是“中心商人”而不是“边缘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