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来种入侵往往伴随着病虫害爆发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成为生物安全中的一大痼疾。对不同的外来种应采取不同的对策.特别对正负生态效应明显的互花米草尤然。自1979年引种以来.互花米草在减缓风暴潮压力、保护滩堤、促进围垦、消除近海污染等方面发挥了一系列正面效应;但是由于繁殖能力强.在与本土物种竞争、挤占贝类栖息地、改变滩涂景观、降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造成一系列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促淤固土、缓流消浪的护坡功能,确定了互花米草海挡护坡的最佳条件,构建了大断面土堤型植物护坡吹填筑挡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护砌型式。可有效防止或减轻潮汐风浪对海挡迎水坡的淘刷和侵蚀,保护海挡的安全,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2个广亲和品种(轮回422,02428)分别与籼、粳稻配组及粳/籼、籼/粳、粳/粳配组,检测了杂种F1代的结实率及镜检亲本F1代的花粉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除测49外,亲本花粉可育性均较高,杂种F1代的花粉育性因亲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配组所得的杂种F1代的花粉可育性最高;籼粳杂种F1代的花粉败育率与植株不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8380.  相似文献   

4.
水稻籼粳杂交F1植株育性与花粉育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广亲和品种(轮回422,02428)分别与籼、粳稻配组及粳/籼、籼/粳、粳/粳配组,检测了杂种F1代的结实率及镜检亲本F1代的花粉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除测49外,亲本花粉可育性均较高,杂种F1代的花粉育性因亲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配组所得的杂种F1代的花粉可育性最高;籼粳杂种F1代的花粉败育率与植株不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838 0.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PD-L1基因的常规和可变剪接变异体mRNA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以RT-PCR方法从胃癌和正常胃组织的总RNA中扩增PD-L1的cDNA,并将扩增产物通过测序鉴定。结果:4例胃癌标本中,从病例2中扩增到常规和可变剪接变异体,但以常规剪接体为主,病例3仅扩增到常规剪接体PD-L1Ⅰ,病例4扩增到其可变剪接变异体PD-L1Ⅱ,而病例1两种剪接形式均未扩增到。在2例正常胃组织中均只扩增到可变剪接变异体PD-L1Ⅱ。结论:PD-L1基因在大多数胃癌组织中表达,正常与胃癌组织中还表达可变剪接变异体PD-L1Ⅱ,提示表达产物的剪接方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 2)复制依赖基因MTHFD1在人群间的功能差异以及该基因与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使用千人基因组计划和gnomAD数据库,系统分析MTHFD1基因的重要功能变异(包括有害错义变异和eQTL变异)在世界不同人群间的分布。并进一步通过蛋白互作数据库STRING和IntAct,以及手工文献检索,寻找与MTHFD1蛋白有相互作用的其他蛋白。【结果】MTHFD1基因上有419个错义突变,其中有害变异195个;大部分的有害变异都是低频的,唯一的例外是变异位点rs10813,它在全世界总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01且该位点在物种间具有保守性。此外,在肺组织中发现了1个MTHFD1基因的eQTL变异(rs57087457),该位点在东亚人群中具有更低的等位基因频率,说明在东亚人群中MTHFD1基因可能具有较高表达水平。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发现GGH,ACSL3,MAT2B,ARF6,CUL2,BRD4等6个蛋白与MTHFD1蛋白存在蛋白互作。【结论】在不同人群中,MTHFD1存在天然抗性变异,这些变异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人群间存在差异,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性和感染后症状有影响;蛋白互作研究结果则提示MTHFD1基因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中发挥了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用一个合成的编码完全活化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Cry1Ac的嵌合蛋白基因BtS29K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和B的融合蛋白基因API-BA构建了双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S29K-B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该双抗虫基因转入烟草,获得了一批可同时表达两个抗虫蛋白的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Cry1Ac和API-BA蛋白的表达量分别达到3.2μg/g鲜叶重和4.9μg/g鲜叶重.用棉铃虫进行的杀虫试验表明,在中~高抗虫(70%以上的昆虫死亡率)植株中,表达双抗虫基因的植株百分数较仅表达Bt基因的高10%,比仅表达API-BA的高25%.证明用完全活化的Bt蛋白编码序列与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构建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可以确保两个基因抗虫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EAR1、GSTP1基因型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为脑梗死个体化精准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首发症状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遵循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及对症治疗原则,患者24 h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并长期维持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血小板相关指标、PEAR1及GSTP1基因型、相关待测量表评分及脑梗死复发周期,出院随访13个月.根据脑梗死复发及复发周期进行分组,比较PEAR1、GSTP1基因多态性及其他临床资料与脑梗死预后是否具有关联.结果 入组患者PEAR1基因突变型(AA+AG)占60.1%,未突变型(GG)占39.9%;GSTP1基因突变型(AG+GG)占31.8%,未突变型(AA)占68.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病史、出院时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及GSTP1基因型与脑梗死复发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病史、出院时低NIHSS评分、低血小板计数及GSTP1基因突变型(AG+GG)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首发症状型脑梗死患者年龄越大、出院时低NIHSS评分、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经头部核磁共振(MRI)平扫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既往病史,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10.
将木霉几丁质酶基因Chi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Glu通过8个中性氨基酸连接起来,形成Chi-linker-Glu融合基因.其中编码区基因长2376bp,共编码792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子.将该融合基因克隆到中间载体pAHC25中,然后将整个ubi-chi-linker-glu-nos表达盒插入用ubi-bar-nos表达盒代替CaMV35S-gus-nos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构建了双价抗真菌基因的重组质粒pBIb-CG,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采用叶盘法转化烟草.PCR扩增和PCR-Southern分析证明已将Chi-linker-Glu融合基因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1.
拟南芥的LEC1基因是胚胎发生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控制着胚胎发育的多个不同方面.水稻的LEC1A基因与拟南芥的LEC1基因有比较高的同源性.利用RT-PCR克隆到水稻LEC1A基因并构建了该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水稻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经组织培养和抗性筛选获得再生植株.经PCR鉴定成功获得了22株转基因水稻,为进一步研究水稻LEC1A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为分析MUC1基因在物种间的遗传多态性和密码子偏好性, 本文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来自普通牛、印度牛、冈比亚按蚊、褐家鼠、野猪、人这6个物种的32条MUC1完全编码区域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MUC1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且它的遗传多态性在种间大于种内;MUC1基因在GCT等27个密码子的使用上具有偏好性, 尤其在GGC、CCA、TGA上偏好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一种由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研究用PCR-RFLP的方法,在270名健康对照个体和239名胃癌患者共509人的云南汉族人群中,对核酸外切酶1(exonuclease 1,EXO1)基因rs1635517、rs1776177、rs851797、rs1635498和rs1776148五个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进行多态检测.结果采用SPSS16.0、PHASE、HaploView4.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Logistic模型在95%置信区间内进行相关性风险度测算.结果显示,位于EXO1基因5UTR的位点rs1635517的CC基因型携带者和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胃癌的相对风险度显著升高(p<0.05),提示该多态位点可能与胃癌发生相关.其余4个位点虽检测到多态,但它们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和对照中无显著差异,提示这4个位点可能与云南汉族人群的胃癌发生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
Mid1蛋白是真菌钙通道蛋白,在维持细胞钙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为探讨绿原酸对灰霉(Botrytis cinerea)生长的抑制与钙之间的关系,利用平板实验观察绿原酸存在条件下外源钙离子对灰霉生长的影响,并构建BcMid1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Rosetta菌株中诱导BcMid1蛋白表达,利用绿原酸的荧光特性探究BcMid1蛋白与绿原酸的体外结合情况。结果显示,钙离子可以降低绿原酸对灰霉的生长抑制。成功构建的pET-28a∶∶BcMid1重组载体可以在Rosetta菌株中表达BcMid1蛋白,SDS-PAGE和荧光定量检测发现绿原酸和BcMid1蛋白可以结合,结合常数为3.93×104 mol/L。结果表明,绿原酸对灰霉的抑制与钙摄入相关,并且BcMid1蛋白是绿原酸的潜在作用靶点。该文为进一步研究绿原酸对灰霉的抑制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SIRT1基因多态性与BMI及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选取268例重度饮酒者,依据是否患有酒精性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病组(n=176)和饮酒对照组(n=92);237例轻度饮酒或不饮酒者,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组(n=117)和健康对照组(n=120),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选择SIRT1四组核苷酸片段,命名为rs33957861、rs11599176、rs12413112、rs35689145,用西格诺质谱分析平台检测SIRT1基因类型。结果显示,与饮酒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rs33957861、rs11599176、rs12413112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病(AFLD)的发病风险,而rs35689145增加其发病风险;单倍型AAAA、AAGA、CAGA、CGAA可降低AFLD的发生风险,而CAAG增加AFLD的发病风险。另外,在NAFLD和AFLD组中,rs33957861、rs11599176、rs12413112突变基因型携带者较野生型体重指数(BMI)低,而rs35689145中,突变基因型携带者较野生型BMI高(P<...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PinX1 基因在乳腺癌MCF-7 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中的作用, 初步探讨了该基因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 采用RT-PCR 技术从293-T 细胞中扩增PinX1 基因, 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 中, 再将重组质粒转染MCF-7 细胞. 通过real-time PCR 检测PinX1 基因的mRNA 表达, 用MTT 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目的基因后细胞生长周期的改变. 检测结果表明, PinX1 基因已经在转染后MCF-7 细胞的细胞核内稳定表达, 乳腺癌细胞生长明显减缓(P <0.05), 增殖变慢(P <0.05), 细胞生长阻滞于G0/G1 期, 说明PinX1 基因可抑制乳腺癌MCF-7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TA1基因在肝癌细胞系HepG2及其异质性亚系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3种细胞中MTA1基因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TA1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HepG2-H和HepG2细胞株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epG2-L细胞株;细胞免疫组化显示3株细胞的MTA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以细胞核为主.结论:MTA1基因在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亚系HepG2-H、HepG2-L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GP和pGPIFNα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以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gp120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GP及其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gp120基因与IFNα基因与IFNα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GPIFNα。转染BHK-21细胞,以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其表达产物。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pGP和pGPIFNα转染细胞可见绿色荧光,而HK-21细胞和空质粒则不见绿色荧光。结论 pGP和pGPIFNα可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gp120。  相似文献   

20.
旨在分析犏牛ACACA与SCD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用于犏牛产奶性状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通过使用PCR结合DNA测序技术对红原地区384头犏牛ACACA基因和SCD1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其多态位点上的不同基因型与犏牛产奶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ACACA基因在5′UTR区域存在1个SNP位点即g.1488 C>G,SCD1基因的第5外显子内存在1个SNP位点即g.239 A>T;经检验发现,2个SNPs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且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关联性分析发现,g.1488 C>G和g.239 A>T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和0.36,即0.25G位点与g.239 A>T位点与乳脂率关联性较高(P<0.05).g.1488 C>G位点在乳蛋白率上存在关联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ACACA与SCD1基因可以作为犏牛产奶性状辅助选择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