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突然收到东大地球物理系毕业时的老相识——I先生的单行本。他的专业是气象学,专门研究湍流,因此以前未曾收到过他的书。这次赠书给我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本书题为《地震与湍流》,在该文的末尾部分谈到了地震预知的问题,但好象有被误解了的地方,所以打算在信中就地震预知的问题谈谈我的观点。我想持有I先生这种观点的人  相似文献   

2.
<正>理查德·道金斯,牛津大学进化生物学名誉教授,著有包括《自私的基因》和《上帝的错觉》等科普书籍。他最近出版了《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书,这是他回忆录的第一部分,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一直以来,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科普读物在激励数百万人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尤其在宗教方面。作为一个72岁的长者,道金斯是否担心,其无神论观点会盖过他对科学的贡献,或因此影响自己的公众形象?在与《新科学家》记者罗恩·霍珀(Rowan Hooper)的对话中,道金斯坦露了他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3.
阅读·评论     
正曹则贤老师把他的新作《惊艳一击》拿给我看,仿佛不知道读书已经是很过时的事情了。我翻阅了一遍,有几句话想要说说:这本书的全名是《惊艳一击:数理史上的绝妙证明》,显然对应于他三年前出版的《一念非凡:科学巨擘是怎样炼成的》。只不过《一念非凡》的30篇故事强调的是物理,而《惊艳一击》的30篇故事更关注于数学。《一念非凡》讲的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函     
读者来函《世界科学》编辑先生: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近读贵刊推荐的由朱世豹先生所著《商理之缘——经营术与量子论》一书,顿觉一阵清风扑面,但再仔细拜读以后,在赞同该书作者主要观点的同时,也觉得有某些不足之处,似有进一步与作者探究的必要。我是欣赏该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一、某些历史背景俄国作家安东·契可夫曾经说过,他的著作《萨哈林岛》,是他奉献给医学科学的,而且他认为这部书是一份学位论文。书中以一种趣谈的方式陈述了许多事情,但只要稍稍体察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就会发现,契可夫并非在哗众取宠。这部著作完全符合一篇医学地理学方面学位论文的标准,该书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这  相似文献   

6.
新科学遐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前,时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江泽民同志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于2000年6月30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的文章。文中认同了将整个自然科学划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三大板块,而不再按数理化天地生来划分的观点。个人以为,这一观点意味着一种新的科学体系即将诞生,本文且把它称为新科学。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一向对励志书不太感冒,但还是决定要读读《力量》这本书,理由有两个:一是作者朗达·拜恩,她在《时代》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创造者和巨擎人物”评选中,被评为全球13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二是中文版权的争夺中,有30多家出版商参与竞价,最终以50万美金的天价创造了励志类图书的海外版权交易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8.
<正>本书的核心就是"书"。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篇《谈读书》,400年来引得世上多少读者竟折腰。读书,须持恬淡之性情。毋急功近利,方能品出真滋味。书无论贵贱,读后有所晤,才是真快活。此乃书名《恬淡悠阅》之由来。全书50篇作品,是作者近十余年谈论书事的文章精选。它们皆与科学为伍,又有文化相伴,轻松的笔调足见作者悠然阅  相似文献   

9.
<正>作者丹·琼斯比对了三本揭示人类创造力之源的书。《创造力的起源》是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Wilson)的第30本书。在该书中,他指出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对新奇事物有本能的热爱"。这一观点与《迅速崛起的物种:人类的创造力如何重塑世界》一书的观点一致。而这本书是由作曲家安东尼·勃兰特(Anthony Brandt)和神经生物  相似文献   

10.
意外的突破     
正作者约翰·吉尔比自述创作动机时,说是某天他从推特上看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主编马里耶特·迪克里斯蒂娜贴出一张她在日本一家研究所外面拍摄的照片。照片里,一件原本用于回旋加速器的旧电磁体被摆放在底座上,当作雕塑一样公开展示。吉尔比当即评论说:"这个装置会成为一篇科幻小说的绝妙起点……"而马里耶特很快回应道:"听上去像个好计划!"于是,吉尔比萌生了《意外的突破》中的写作点子,继而创造了这篇作品。  相似文献   

11.
当代我国年老的科学工作者接受的,大多是分门别类的单项专业教育,它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把自然界分成由各种细部组成的彼此独立的部分,就象一只钟是许多机械零件组装起来的一样。1985年我在《世界科学》杂志第8期上读过一篇文章,使我对科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篇文章前冠以科学哲学的栏目名称,标题是三个字:《系统论》(作者W.I.B.Beveridge,万崇信、张伟钧译)。后来才了解,早在80年代初,在我国哲学杂志中已介绍过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为什么《世界科学》.上的这篇介绍会给我如此强烈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丁肇中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  相似文献   

13.
《自然杂志》在1987年第3期上发表了金德初先生的《月亮、太阳、大地与精神活动》一文(以下简称《月》文)。作者从“数理计算”与“实际生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批驳了月亮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的假说,并认定它的“猎奇性质”。其实,作者的这一观点,四年前已在他的《月亮不会影响人的情绪》一文(《科学画报》1982年第10期)中作过介绍,只是《月》文较详细地写出了计算过程并增加了论证太阳、大地等自然因素影响人的精神、情绪和思维等的内容。笔者对此文颇有些不同看法,愿在此与《月》文作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在关注着什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关注着什么? 风云激荡,波澜迭起。但是,在这世纪之交的伟大时代,科学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和当代中国的共同的主旋律。《转变年代的科学》一书是从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大自然探索》近年刊发的科学评述中选编而成。六十多位作者,学科专业几乎涵盖自然科学各领域及工程技术的某些分支,大多是带头学人,其中包括三位外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内二十多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作者们或高  相似文献   

15.
正虽然《改变思维》一书有可能被一些人看作是"闲书",即一位术有专攻的校长(同时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写了一本与其专业无关的"闲书",但依笔者所见,该书颇能起到"明理、励志"的效果,相信这也是作者期待的一种效果。《改变思维》的书名和它的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已大致表明这本书和一般人所理解的严肃的学术著述没有太多的关联,它也不是一本从学科角度探讨思维科学及其进展的书,作者曾表示许多深层次的思维问题应该由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去作进一步的阐释,而其本人的观点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疾病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隐藏的美丽:探索医学审美》(HiddenBeauty:ExploringtheAestheticsofMedicalScience)的作者提出了一个有力的观点试图改变人们这一反应。对于许多微生物和组织.让人苦恼的是.它们拥有迷人的形式但结构复杂。运用现代成像技术观察它们,通过适当放大和着色.图像将呈现蔚为壮观的效果。在书的序言中.  相似文献   

17.
作者托马斯·库恩,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他的一本代表作。库恩原是学习理论物理学的,1947~1950年当研究生时,读了一些科学史和哲学著作,以后又进一步地研究科学史,逐步形成了他对科学发展史的别具一格的看法。库恩认为:过去的教科书和科学史著作往往把科学的发展描述为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一堆轶事和年表的货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指出,科学发展中除了比较平静的所谓“常规科学”发展时期外,还必定会出现“科学革命”。为了说明“科学革命”,库恩引入了“规范”这一重要概念。所谓“规范”,是指共同接受的模式、假设、规则等。库恩认为,“常规科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就在于出现了“规范”。然而,各门科学的“规范”都只能解释一定的事实,当原有的“规范”无法说明的“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引起科学的“危机”时,就会爆发“科学革命”,提出新的“规范”。库恩强调,科学革命不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将引起了人们世界观的变革。《科学革命的结构》从1962年出版以来,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外报刊称为“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把这本书誉为“本世纪的经典”。库恩提出的观点并不是全新的东西,他的一些看法和概念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他独到的分析,明确的观点,对于我们吸取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掌握科学规律,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有很大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刊选载的这篇《导言》,概括地说明了库恩的基本思想。以后还将陆续选载其中一些章节。  相似文献   

18.
司马南先生这次向标榜所谓有特异功能的人发出挑战:经严格的科学验证,确实证明有特异功能者,奖给1000万元人民币。为了使司马南的承诺不会落空,青岛市一家大企业为此作了担保。 记得不久前,司马南曾宣布用 100万元人民币悬赏有特异功能的人,我曾为此写过一篇评论。在那篇题为《百万悬赏》的短评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明确告诉我,根本不存在特异功能。所以,这‘100万’在司马南先生看来,是没有人可以领走的。”现在,金额增加到1000万元,这与当今的诺贝尔单项奖不相上下,使那些有特异功能的人心惊肉跳了。令人诱…  相似文献   

19.
白金书架     
《科学之友》2005,(2):88-88
《映城志》 一部关于电影和城市的游历,一次源于想像的双重生活体验。 初看 《映城志》 时,出乎我的意料———一本讲“电影与城市”的书,竟 然没有想像中能见到的街道和人潮汹涌,没有高楼和灯火辉煌,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十里洋场。作者笑言她没有去过这之中的多数城市,那些具象、建筑或者人群对于她而言是看不到的。 《十二亿火星人 六千万火鸡人》 作 出 中法文化民间解读第一书, 一个法国人眼里的中国, 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法国, 一群中国人眼里的中国。白金排行榜 作者 出版●《没…  相似文献   

20.
1 前一个时期,有关美洲文明起源的报道屡屡见于报端,引起我的兴趣,也勾起了我对美洲访问时的美好回忆。 我所见到的一篇饶有兴趣的文章是1996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参考消息》上连载的,题目是《中秘文化源远流长》,作者为该报记者王权富先生。这篇文章认为,中国和南美洲的秘鲁的交往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并提出美洲的印第安人源自亚洲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