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树节有感     
大地春回,又到了春风化雨的植树时节。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植树活动是上个世纪50年代。那是一个春雨霏霏、乍暖又寒的早春,大约是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吧,长江沿岸千里的城乡青少年,一大早就扛着树苗、以及锄头、铁锨等工具,汇集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河滩岗地,刨树坑、栽树苗,干得热火朝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先驱者。他们为了追求客观世界的科学真理,往往会饱尝人世间的探索艰辛。而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一种十分可贵的苦乐观。美国科学家切斯特·卡尔森发明复印机的感人事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卡尔森小时候家境并不好,其父  相似文献   

3.
晚饭桌上听妻子讲起某报上一篇题为《父爱永远》的纪实文章,大意讲一个上了年纪男人的悲凉。当年经济困难时。他想吃街头摊上的馄饨都舍不得。每生馄饨之想的时候、他脑海便想起老婆和孩子。却不料多年后他事业有成的妻子弃他而去.长大成年的儿女亦疏远于他。他老来失却亲情,寂寞可怜。这段事初听来。不免引人几分黯然、几分情伤。但细想想却也不免道:也该。且不论当今天下文人写了情爱写妻爱,写了母爱写父爱,总拣着人之常情的痒处挠。只说这“也该”二字的必然性.叮不是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4.
<正>曾经看过Discovery的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发明的记录片,惊叹于我们祖先的心灵手巧。除了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一些东西闻所未闻,比如类似于现代大巴和计程车的帆车和记里鼓车。画面上看到一辆载着  相似文献   

5.
<正>250万年、150万年、20万年、5000年,这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串数字,但却涵盖了人类祖先制造工具、学会用火、产生语言、创造文字的整个过程,其间的亘古蛮荒即使调动我们最丰富的想象力都无法追根寻底,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前不久看了一部纪录片《猿人星球》,它为我们直观地展示了1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生存状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19~20日,由本刊牵头,.苏州市轻工业品设计研究所主持召开的“沪苏海洋生物科研产业化研讨会”在苏州举行。隔天的苏州日报头版在报道这次会议时用了“别开生面”一词,作为会议的牵线人,我的感觉是,这是一次务实的会议,是一次科技专家与科技企业家,基础应用研究与科研产业化之间跨地区交融互助的有益尝试.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海洋生物科研如何产业化,议题事先由东道主苏州轻工所拟出,共有8项,包括:国内外开发海洋生物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动向与信息及为此采用的高新技术;海藻糖保鲜剂的研究动向;海洋生物化妆品的开发信…  相似文献   

7.
沈葹 《世界科学》2012,(6):9-10
The Crisis of Big Science一文展示了史蒂文.温伯格.这位科学大师所特有的犀利目光以至远见卓识——正当现代科技蓬勃发展、大科技工程如火如荼之际.却已洞察当今作为大科学时代.其一片热火朝天景象所掩盖着的困境、甚至可称之为危机。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国务院总理朱 基视察了雅安碧峰峡生态乐园。在视察中,总理高兴地说:“生态是你们的资源,是你们的财富,是你们的生命。”雅安碧峰峡生态乐园是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碧峰峡自然资源,把生态转换成财富的呢?为此我们走访了碧峰峡生态乐园中很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碧峰峡生态野生动物园。  相似文献   

9.
当我进入医学院学习不久,我便遇到了一些迷惑不解的问题,这是我以前学过的知识所不能解释的:具有高度复杂结构的物质形式——生物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存在?又是怎样维持生命的?而更使我惊奇的是: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互相联系是这样地协调一致,以至体  相似文献   

10.
对王春瑜先生明史研究的成就,我们外行人无资格评论.对王先生几十本散文随笔集,自以为还是有话可说.但逐字逐句读完《送你一枝合欢花》,却一时想不起一个合适的题目来概括自己的感觉.思来想去,勉强拟题《渊博率性,涉笔成趣》.本书分四辑,从辑名就可以大略窥见每辑的内容.第一辑细听书声过林梢是谈读书、编书、写书的.如开篇《重读<阿房宫赋>》,作者指出:兴衰——腐——衰亡,这是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又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野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这是作者读史观世得出的沉痛结论,并引用清初诗人阎尔梅的诗句来佐证:若使一家能万世,至今犹至筑阿房.  相似文献   

11.
近日,收到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吴家睿教授签名赠送的大作《生物学是什么》.之前,看到他在朋友圈介绍此书的出版:"几十年的感悟、近十年的打磨,终于出了个细活了."欣慰与欣喜之情跃然屏上.看到他的大作真身,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全书五部分,每一部分都指向当下生物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解析生命的有序性、破译生命的信息流、建立生命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的一篇短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在这篇短文里,两位年轻的作者(当时克里克36岁,沃森还不满25岁)谦虚地公布了他们对DNA双螺旋的发现,并谨慎预言:我们拟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崭新特点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读过贵刊今年1期《今后的路如何走》(以下简称《路》)一文后,颇有感触。文中所述的 H 在经两年疲惫不堪的奔波后,终于有了一份清静、稳定的工作,但却为自己的选择有所困惑,加之周围的人众说纷纭,更是无所适从。我认为,之所以会有如此苦恼,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一种睿智、清晰的认识。我国的文化底蕴中有着一种很深的根的意识,从而使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地归属意识。古时雅人贤士会投靠明主,而现在很多人还是愿意选择一个固定的工作单位。其实这种归属感可以说是一种基于文化底蕴的对恬静生活的追求。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使得人们发现现实的桎梏越来越多,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必然会引发现代人无尽的苦痛。而那洞人心底的归属感使人很容易对终日奔波的生活避而远之。  相似文献   

14.
程津培 《科学通报》2009,54(23):3793-3793
做科研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 首先要弄明白将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对整个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 选题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该项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 但选好一个课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它需要研究者对相关领域的背景和发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而且能够对其中所蕴藏的创新机遇进行判断和把握. 这种对科学问题的洞察及准确把握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来感悟, 当然, 名师指路或者善于阅读也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魏复盛 《科学通报》2009,54(24):3922-3922
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灵魂, “建设创新型国家” 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但是, 目前我国的科学研究仍然是跟踪性研究居多, 而创新性尤其是原创性的研究相对偏少. 如何在科学研究中突出创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对的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凝练、思考、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提出科学难题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 如何凝练、思考、提出科学问题, 是培养全民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的关键, 也是获得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必由之路. 由陈洪渊院士主持、众多学者专家参与撰写的《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 汇集了当前化学科学研究中的189条重要科学难题,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是一部富有高度启发性和学术前沿性的学术专著. 该书以“高中生有兴趣, 大学生能通读, 研究生可选题, 并能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为宗旨, 通过一个个重要科学难题的 “点”, 构成了当前化学科学研究前沿的线和面, 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反映当前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对每个科学难题均有研究意义和现状等背景介绍, 不求有明确答案, 甚至不求科学问题的完全准确无误, 而重在科学问题的凝练和启发创新性思考. 这是科学类书籍编写方式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与鼓励创新性科研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宗旨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6.
一开始看到英国《自然》杂志这组报道有点惊奇,怎么会做这种新闻关联度不强的选题?但仔细读后才体会出编辑选稿的深意,他们其实是在提醒人们说,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索活动是需要长期投入、跨代积累的,有些甚至要几代人的  相似文献   

17.
讲到美国的教育,许多人会想到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一批蜚声世界的一流大学。而实际上美国人对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9-12年级)的自然科学教育恰恰是抓得很紧的,高质量的高中生造就了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一点是笔者5月初在美国参加第50届国际中学生科学和工程大奖赛(Intel3ISEF)后感触最深的。1950年,著名的西屋电器公司作为主要赞助商创办的首届西屋科学天才大奖赛,在美国东部城市费城揭幕。参赛者是从9-12年级的全美国高中生中层层选拔而出。许多中国人知道这一赛事是因为经常有华裔学生在该项大赛中获奖。如今…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10日是王淦昌先生逝世12周年纪念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就是为了缅怀王淦昌对中国核事业发展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弘扬他的爱国情  相似文献   

19.
又一本书风靡了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使人不禁想起了另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挟带着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滚滚浪潮.撞击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心灵.让人们不仅看到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更了解到世界的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样新的变化。由此.一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讨论在全国展开,成为那一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个强音。  相似文献   

20.
时光倏忽,卢鹤绂教授离开我们已整整十个年头。在缅怀恩师的同时,重读他的一部论述当代物理学之前沿进展的著作《高能粒子物理学漫谈》(以下简称《漫谈》),似有新的感悟。限于篇幅,上面选载了该书中最短的第二章,其章题原为“范畴和目的”。全书篇幅虽不长(12万字),却充分展示了先生关于粒子物理发展的状况、趋势及其对当代科技之可能影响的“科学预言”性的精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