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地理、能呼风唤雨的“神人”。但我觉得诸葛亮并不聪明。首先,诸葛亮的不聪明表现在他的不会用人上。他作为执掌蜀国政大权的宰相兼军师,每天陷于具体事务中,事情不论大小轻重,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假如是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决不会这做。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诸葛亮五十三岁死与他事必亲躬、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是聪明的吗?其次,诸葛亮的不聪明也表现在他往往在关键时刻用错人,从而致严重后果。战争是无情义可言的,倘若在赤壁之战中,把华…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 ,不虚度此生了 ;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 ,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鳞角。这样的“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数得着的几位 ,居里夫人、美国化学家鲍林和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与他人相比 ,中国大陆从未出现过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奖自然就成为一种情结。别人能获奖而自己不能获奖 ,原因当然有很多 ,但从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上也许能找到一些原因和源头 ,或许能尽早地化解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最典型的故事也许要数桑格 (见右图 )了。弗雷德里克·桑格 (Frederi…  相似文献   

3.
读到毕东海先生《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文章 ,很有启迪 ,也与毕先生一样对王育竹院士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遭遇深感遗憾。往者已矣 ,来者可追。我们不能停止于遗憾 ,更为重要是探索怎样避免或者减少类似的遗憾。要回答这一问题很是困难 ,因为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 ,难以尽述。我在这篇短文中只想提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因素 ,希望引起有心人的关注 ,共同来进行探讨。要说炎黄子孙的创造力 ,我想应该不成问题。别的不说 ,就说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中 ,不是也不乏海外的华人吗 ?为什么国内就产生不出获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 ?一个带根本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聪明和愚笨     
过分聪明不一定能找到捷径 科学家中不乏聪明绝顶的人,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沃森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沃森)非常聪明.我很少给学生成绩评定为A,但是给了沃森两个A."另一位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保罗·威斯回忆道:"沃森从不作笔记,然而课程结束时,他却总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水清 《世界科学》1999,(11):41-42
纵观对世纪近代科学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的历史,就会认识到这个发展非常快速。以此遣度赶超,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可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我想应该是20年之内的事一一W振宁本月份刚刚公布的今年度诺贝尔奖再度引发了国人对于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科学最高奖——诺贝尔奖的热烈讨论,其实我国学界前辈对此早有见解。首先,是创新说。卢鹤级院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开天辟地,创出新领域,自然得之;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只能失之。”张钟华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模仿,压制创造,要求人们读‘圣贤书’,不鼓励独…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艺术的会合——李政道的艺术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正怡  方鸿辉 《自然杂志》2006,28(6):366-369
(一)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祖籍江苏苏州。天资聪明的李政道从小就特别勤奋,酷爱读书,勤于思考。王淦昌院士曾深情地回忆:在浙江大学求学时,李政道的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老师布置的功课他很快就傲完了,他央求:“王老师,我觉得您布置的功课不够味,能不能再出些题目让我做?”  相似文献   

7.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呼风唤雨的"神人".但我觉得诸葛亮并不聪明. 首先,诸葛亮的不聪明表现在他的不会用人上.他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宰相兼军师,每天陷于具体事务中,事情不论大小轻重,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假如是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决不会这样做.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诸葛亮五十三岁病死与他事必亲躬、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是聪明的吗?  相似文献   

8.
开心益智     
《知识就是力量》2006,(2):58-58,37
猜数字一个逻辑学教授,他有3个学生,而且3个学生都非常聪明。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教授在每个人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上都写了一个正整数,且某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三个(。每个人可以看见另两个数,但看不见自己的。)教授问第一个学生:你能猜出自己的数吗?回答,不能;问第二个,不能;第三个,不能;再问第一个,不能;第二个,不能;第三个,我猜出来了,是145!教授很满意地笑了。请问:你能猜出另外两个人的数吗?(选自《烧死脑细胞》)分帽子9个人在看戏前将各自的帽子一起交给了存衣间。保管员在将9顶帽子还给他们时却忘了怎么分…  相似文献   

9.
潘晏 《世界科学》2006,(2):18-19
当今世界,能够有机会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人仅占总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要获得诺贝尔奖了。但如今,杰拉德·霍夫特(Gerard!tHooft,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试图改变这一切。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物理学这种知识,它能激发人们投身于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从事的那种科学事业。目前,霍夫特以此为目的建立了一个物理学网站(www.phys.uu.nl/ ̄thooft/theorist.html)。按照他的意图,你所需要的就是上网、开动脑筋和发愤用功了。这个网站是为那些“全心全意想要获得他们自己的诺贝尔奖”的人而开设的。不久前,《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阿曼达·杰夫特(AmandaGefter)采访了霍夫特,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10.
是什么力量在改变着世界?不是地球引力。不是核裂变。也不是基因图谱。其实,全凭人类听说我要去采访申泮文先生,南大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好几项全国之最:他是年龄最大的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他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血统”最纯的“南开人”。他极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灵魂,是科教界呼吁爱国主义最殷切、最执著者之一。他还是老院士中体质最好,教龄最长的大学教授。南大的院士楼尚未建成,申先生仍住在校园内的平房里。十几平方米的书房,只留出走道的地方,其余空间全被…  相似文献   

11.
主编按语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公布了.今年对中国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国人的一阵兴奋,这说明中国文学已经逐渐地融入了国际大家庭,世界对中国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这次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奖还是没有中国籍中国人的名字,但是我感到诺贝尔奖对中国来说,已经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了.  相似文献   

12.
一个青年学生由于对癌症起因的卓越研究几乎获得诺贝尔奖金,但结果弄清楚他至少有一个实验是以伪证为根据的。其余的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13.
"那时候,如果提名我为‘院士,(学部委员),就会泄露军事机密。"1984年国庆,阅兵大典。一辆辆军用卡车装载着我国自己研制的飞航式导弹威武凛然地驶过天安门城楼。无数中国人为之扬眉吐气。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导弹凝聚着梁守槃的智慧和心血,正是他开启了中国导弹远飞之门。人们知道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要想制造远距离的飞航式导弹就必须研制出大型的火箭发动机。早在50年代中期,梁守槃就力排众议,独树一帜地提出将火箭发动机离心泵并联以改进中国导弹速度和距离的设想。正是他这一突破性成果,一种在世界率先出现的新型导弹在中国诞生了,由于对我国国防科技做出特殊的贡献,1980年,他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桂冠。"50年代,您在科研上就获得重大成就,为什么到了80年代才获得‘院士’的荣誉称号呢?"在福州采访他时,我不解地问道。"当时,我在军事单位,我们首先想的是怎样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而不是个人成名;考虑的是怎样把科研工作搞好,而不是搞好后,个人能得到  相似文献   

14.
获得诺贝尔奖也许是汉密尔顿·史密斯(哈姆)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但他不以为然,妻子利兹永远不会忘记他当时的苦恼反应,"见鬼,撞上我了,"他对她说,"可又是自找的"。哈姆身高1.96米,不修边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曾经有人问我:“李老师,诺贝尔奖中好像没有天文学方面的单项奖,那么天文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如何来奖励呢?”我回答说:“诺贝尔奖中当然包括天文学部分,只不过没有设立天文学单项奖,而是归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由此看来,应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天文学与诺贝尔奖的关系,而天文学又是大家(尤其是青少年)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科学领域,所以下面我就介  相似文献   

16.
"女性诺贝尔奖"奖项下首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5位女科学家有幸获得殊荣.这之中,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也站到了聚光灯下,代表亚太地区领取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中国女科学家连续获得4次该奖项提名后,首次问鼎这一"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这件事对我国科技界震动很大。有几位与我同行的专家教授几次在学术会议上说“王育竹提出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物理思想与现在使用的机制是一致的。”有位教授激动的说:“王育竹距诺贝尔奖只差一步!……”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不少人都关心过这件事,因此,我想谈谈诺贝尔奖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我不认为我能得诺贝尔奖,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高的造诣。但作为我在中国现实环境中所经历过的一段重要过程,应该总结一下经验,供年轻人参考或许还…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月1日,日本岛津制作所为奖励该所的工程师田中耕一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立了“田中耕一纪念质量分析研究所”,并由田中耕一就任该所所长。《牛顿》编辑部最近独家专访了他,询问该所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此田中耕一坦言自己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的目标客观而又现实,你会常常感到轻松愉快,感觉到自己富有创造性,因而充满自信。一位终日消沉的历史学家说:“如果我没有我的完美主义,那我只是一个平平庸庸的人,谁愿空活百岁、碌碌无为呢?”他把完美主义看作是自己为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他相信实现完美是他达到理想高度的惟一途径。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他对失败的恐惧使他做事如履薄冰,工作效率远不如他的同事。完美主义者也可能会获得一些成功,但成功的到来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完美的标准。研究表明,强迫性的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工作效率、人际…  相似文献   

20.
幸运的角色爱因斯坦和玻尔式的科学工作者在年轻时为圆诺贝尔奖之梦而创造性地忘我工作着。由于1968年之前尚无诺贝尔经济学奖 ,因此 ,与我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可能不会有此工作动因。1970年12月的一天 ,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 ,博学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接见了我们。他用不同的语言 ,分别同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作了交谈。尔后 ,在现场的演讲过程中 ,我已自身的经历回答了人们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的问题 :一个人如何获得诺贝尔奖 ?我首先强调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 ,也强调了在著名高校里结识优秀的导师和杰出的同时代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