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科学》2014,(12):46-47
<正>冯纯是我最新认识的一位启明星朋友,看他的履历,特别通过和他的交流,我觉得这是很典型的启明星计划要资助的对象:35岁以下,有好的科研背景,申报的课题既有相当的前沿性又具较强的应用性,又依托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这样一流的团队。因为一直和启明星打交道,有一个感觉,这些  相似文献   

2.
贾能勤(上图)是我最新认识的一位启明星朋友.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他此次入选启明星跟踪计划的课题:“多功能碳纳米管生物载体系统及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研究”,但对他这些年的求学研究之路有所了解后,我觉得有某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我俩年龄有很大差距,但彼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处世的方式有共同之处,如对启明星计划作用的理解,对交叉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对科学文献的浏览、阅读兴趣,等等。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12,(8):49-50,48
王立顺是我新近认识的一个启明星朋友.作为在研究型大学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学者.他的勤勉、科研上的成就或许在同龄的科技启明星中并不算特别。但是我在了解了他的故事后.觉得他的经历和对问题的看法有其不寻常之处,正是这种不寻常使得一位来自山东莱芜农家子弟能成为如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从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采访启明星计划的入选者时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感觉,我的采访对象越来越年轻了:以我最近两次访问的启明星——复旦大学的薛向阳教授和此次采访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瞿荣辉研究员为例,他俩如今都还只是33~35岁年龄段的人,但都已是2005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的入选者。这意味着他们是在28岁多一点的时候就已得到了启明星计划的支持,而如今薛向阳和瞿荣辉都已挑起了所在单位系和实验室学术管理负责人的担子:我觉得这种现象决不是上海独有的,也不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访刘浦锋(见图)是年初时就定的,启明星通讯录上显示他是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博士学历,因为6英寸蓝宝石晶棒生长方面的工作得到2012年启明星计划的资助。我与刘浦锋联系采访时,还在德国出差的他很爽气地和我约定了时间,于是上周我有机会和这位来自民营科企的75后(1977年出生)启明星见面。  相似文献   

6.
在2010年入选的诸多启明星人选中,张新鹏(左图)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他所从事的多媒体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另外他年仅33岁就获聘上海大学教授,这也显示他一定有过人之处。见面交谈之后,我对他有了较多的了解,觉得他从一名大学生攻读  相似文献   

7.
李东栋(见上图)是2011年入选上海科技启明星的,1980年出生的他,外表看来有点青涩。但稍加交谈我有点觉得他不简单,特别是当我知道他为了让我的采访进行得顺利一些,之前的一个晚上开夜车整理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书面材料,包括成长经历、学术研究、科研感悟等我想了解的东西都有了,这令我十分感动。在我访问过的200多位启明星中,这可能是唯一一位如此认真对待我的采访的启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能进入启明星群体的人都很优秀,作为一个启明星的采访者我有时也会犯难,一年能访问的启明星和这个群体的数量相比只是很小的比例。幸好近几年的启明星都建起了微信群,彼此的联络又多了一层。这期的启明星访问对象——2013年启明星计划入选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系陈国颂其实在微信上并不是很活跃的,但她有限的发言  相似文献   

9.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3,(12):25-26
赵新泰是1997年入选的启明星,现为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室主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对我的采访预约电话,赵新泰显得有些意外,他说自己已是老启明星了,还是找这几年新当选的年轻启明星吧。但我坚持这一访问,原因之一是赵所在的单位和他所从事的对肿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近期还在北京 ,未能与我的启明星采访对象见面 ,虽然现在通讯条件很便捷 ,E mail转瞬间就可以将被访者的资讯悉数送达 ,但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总是一种缺憾。本期启明星的主人公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消化科主任同时兼任该院消化疾病研究室主任的王兴鹏。王兴鹏有着我们这个时代成功学术界人士的基本特征 :3 5~ 40岁之间 ,获得博士学位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或研究院从事过一年以上的访问研究 (博士后 )。王兴鹏不仅符合这些特征 ,并且他还具备两点 :他于1 999年入选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并获去年上海卫生系统“银蛇奖”提名奖。在上海…  相似文献   

11.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4,(10):27-28
不久前公布的本年度启明星计划入选人员中,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吕季东是比较吸引人的眼球的一位。因为一个多月前雅典奥运会的精彩赛事仍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中国运动员勇于拼搏的一幕幕场景,使许多中国人对体育、对竞技运动、对奥林匹克精神多了一份理解。也正是依着这份情结,我在拿到2004年的启明星名录时,一看到上海体院吕季东的名字,就觉得他应该是我要先访问的,因为我确实也很想知道一位培养运动员、培养体育教师的老师的职业生涯是怎样的。 上海体育学院位于上海东北  相似文献   

12.
<正>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闫致强(见图)教授因果蝇听觉传导机制的研究入选本年度启明星计划,成为今年启明星A类50位入选者之一。通常我要到每年第四季度启明星入选人授证会后才会开始对入选者的采访报道,今年抢先了一点时间是因为一个机缘巧合。二周前我参加了上海科教出版社为《饶议科学Ⅱ》在上海书展的首发搞得一个饶毅、江晓原对话活动。与我邻座是一位帅气的年轻人,一交谈得知他是饶教授的学生兼好友,进一步交流知道他是本年度的新科启明星,今年刚32岁的闫致强已是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的教授,就这样因为饶毅的原因,我和小闫有缘相识,当下我们就约定几  相似文献   

13.
<正>找姜育刚不易,尤其要让他同意接受采访更不易。尽管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分支——计算机视觉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但上网查一下姜育刚的媒体采访信息并不多。几周前,他应启明星协会之邀参加了一次人工智能主题的星友早餐会,那次会上他作了主导发言,内容丰富,涉及当下大家感兴趣的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结合,怎么看Chat GPT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也是在那次会上我约他作启明星专访,他同意了。我理解这个同意的背后是一份信任,对启明星协会,对采访者的信任。采访是在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综合楼内人事处一间会议室,  相似文献   

14.
许多到过今日上海的国内外宾客对这座城市的景观变化之大都有深深地感叹:横跨浦江的斜拉索大桥、直冲云霄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赏心悦目的人民广场景观花园、亚洲一流的大剧场、图书馆、博物馆。国际会议中心等煌煌建筑令人惊叹上海的变化。作为一个久居上海的“上海人”,我觉得上海最大的变化还不在于它的外在景观,上海人思维观念的改变,上海整个经济结构的改变乃是衡量上海这座都市变化的更为本质的尺度。引发我这一感想的是对跨入2000年后《今日启明星》专栏第一位启明星的采访,他就是来自上海贝尔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一位年轻的总…  相似文献   

15.
看到2012年启明星名单时,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叫舒诗湖(上图)的年轻人,他供职于一个与这座城市千家万户饮用水安全直接相关的国家级单位——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水中心),他的名字被列入今年的启明星采访名单是因为他的工作与我们城市的每个人有关,这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单位,了解这个单位中一位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经历和他的工作相信一般读者会有兴趣的.上周,我和小舒约好在位于许昌路杨树浦路的国家水中心,与这位80后启明星见面交流.  相似文献   

16.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3,(11):31-32
在今年当选的启明星名单中,淡淑恒是较早进入我的视野中的一位,吸引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她所从事的智能电器的科研项目,其二是她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我还未造访过。然而在上周完成了对这位上海电力学院副教授的采访后,我觉得我的采访稿主题应有所调整,因为淡淑恒并没有多谈智能电器本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2,(2):43-44,42
在我访问过的启明星中,上海籍的并不多见.最多也就十之一二了.上海人.又是少年班背景的就更少了.很巧的是这种难得的人给我碰上了,他就是去年人选启明星f跟踪)计划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课题组长、研究员黄晓宇(上图)。春节前几天我和黄晓宇约定在有机所见面.一见面就觉得黄是个典型的大男孩.而他一说话那种久违的上海话乡音马上令我兴奋起来,“你是上海人?”“是啊.我是在上海出生一直读到小学三年级才转学到南京.后来研究生又考回上海。”“哦.怪不得.上海话说得这么好。”  相似文献   

18.
正杨光军,1981年生,安徽马鞍山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清华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毕业,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有限公司工程师跟着江老师采访启明星已有大半年,这次他因在新加坡逗留一个月时间,就把这一期的启明星采写任务委托给我。行前江老师帮着联系好这次的采访对象——2016启明星、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工程师杨光军,对方的简历等也都拿到让我看。启明星采访是本刊的品牌,接到独自采写的任务,我感到  相似文献   

19.
<正>约杨金龙(见图)做启明星采访缘于前几周一次2010级启明星的聚会交流活动,那次交流活动安排在地处上海浦东临港的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活动组织者之一的上海海洋大学杨金龙教授为交流活动付出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那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与会启明星介绍各自工作近况,杨金龙介绍的他们正在做的对海洋贝类——贻贝附着机理上作的探究工作引起了我很大兴趣,于是就约他做启明星人物专访。我很庆幸正是这次采访  相似文献   

20.
正因为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钱冬,这位2010年的启明星、上海交大天文与物理系教授开始为学术圈外人知道,《今日启明星》专栏也因此有幸相约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有一种感觉,这是一个称得上牛人的学者,找他找对了!尽管启明星群体中牛人不少,但因为每月只能采访一位的限制,使得很多牛人都错过了。因此找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