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奇云 《世界科学》2005,(5):20-20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艾滋病病毒具有潜伏期,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伤害。形成这一观念的部分原因是,很多病人可能十多年之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然而,最近的两项研究结果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美国两个科学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立即对免疫系统内特定的免疫细胞——CD4T细胞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11月23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自艾滋病80年代初开始在全球蔓延以来,迄今累计已有5,00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英文简称HIV),其中1,600多万人已去世。1999年,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势头并未减弱,全球共有26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创下历年来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全球又有约560万人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3.
问与答     
《大自然探索》2005,(12):74-75
向:艾滋病如何防治? 由于艾滋病无法治愈,因此树立预 防意识使自身不被感染显得十分重要。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 种途径传播,因此,洁身自爱、遵守性 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 措施。具体措施是:正确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新疫苗诱导的细胞反应,有控制而无防止感染的作用,病毒的突变体能逃脱这种免疫控制。有效疫苗的开发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15年里,各国政府与研究机构在艾滋病研究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科研人员与医生在疾病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对引发艾滋病的HIV病毒是如何感染细胞的也获得了新认识。但是,科学家们对于HIV究竟是怎样导致免疫系统崩溃的,即感染的基本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多数研究人员坚持认为,HIV能直接杀死被称为协助者的T细胞,或CDe细胞,结果免疫系统因细胞被疯狂置换和取代而出现崩溃。据最新研究显示,C]X细胞分裂的不同途径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最近,一些研究人员怀疑,病毒有阻断新免疫细胞供给的作用。有些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英文简名(AIDS)的音译。所谓“获得性”。是指这种“免疫缺损”既非遗传,也不是先天性因素造成。现在已经查明,健康人如果受到一种特殊病毒的袭击,就会产生“获得性”,并被摧毁其免疫系统。这种特殊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值得关注的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通过基因研究发现艾滋病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人群中传播,这比先前确定的时间——1930年提前了好几十年。此前的观点是,艾滋病于1930年起源于非洲的喀麦隆,成为瘟疫流行则出现在1960年前后的比利时属刚果(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但新研究暗示,早在1884年~1924年之间的某个时候,艾滋病病毒就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人群中传播。不仅如此,这种病毒在此之前很可能已经潜伏了好几十年。这项新研究还进一步证实了艾滋病病毒从黑猩猩传给人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所谓艾滋病(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简称,即“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相似文献   

9.
Seale  JR  周晓黎 《世界科学》1989,11(7):40-42
艾滋病是慢病毒疾病,感染后静止潜伏多年。这期间病毒携带者对其他人是潜在的传染源。艾滋病病毒最初在非洲、北美和欧洲流行传播,感染后七年内有  相似文献   

10.
白白 《科学之友》2009,(11):52-52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原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至2002年底,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且  相似文献   

11.
最近,"密西西比女童"艾滋病病毒重现,让艾滋病治疗蒙上阴影。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全球艾滋病毒/艾滋病应对报告》显示,扩大艾滋病毒服务在过去十年间将新增感染病例减少15%,在过去五年间将艾滋病相关死亡减少22%。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我们更应正视这段在治愈艾滋病前的黎明黑暗。  相似文献   

12.
<正>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后,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的来源进行了很多探索。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说法是艾滋病病毒来自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科学家通过检验生活在喀麦隆南部丛林中黑猩猩的粪便,追查到被感染的黑猩猩体内含有艾滋病病毒。其中,萨那加河流域的黑猩猩感染的猴免疫缺陷病毒(简称SIV)和人类艾滋病病毒最相近。科学家认为,当地人被黑猩猩咬仿,一曦者在猎杀、屠宰黑猩猩时,感染了SIV  相似文献   

13.
奇云 《科学之友》2005,(7):25-26
抗艾滋病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艾滋病的蔓延和危害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目前还没有研制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2005年3月25日下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院有机材料研究室传来好消息,该学院汪志勇博士课题组与美国西莱山医学院合作,找到了阻断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4年2月28日,欧洲银行家马丁·哥顿来到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将2003年度艾滋病预防的国际最高奖“贝利—马丁”奖颁给了武汉市的医生桂希恩,奖励他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桂希恩——这位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在颁奖现场宣布将5000美元奖金全部用作艾滋病防治工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2004,(12):13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基金项目“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近日通过了专家验收。其中被命名为“中研Ⅱ号”的中药方剂,经临床验证不仅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对艾滋病病毒也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今年7月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04年艾滋病报告.报告称,2003年,全世界有480万人染上艾滋病病毒,是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年.截至2003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有3780万,去年有290万死于艾滋病.自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家鉴定出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那时起,社会性的恐惧、忌讳、羞辱和歧视就与这种流行病相伴而行。迅速传播的歧视,加剧了对易受感染人群以及携带病毒生存的人们的偏见。艾滋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和它作为一个生物学和医学问题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综观全世界,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已经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和互助合作,从而为他们、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福祉。但当一个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或疑被感染)的人被家庭、爱他们的人或社会所拒绝的时候,这种病也就与羞辱、压抑和歧视难解难分。这种拒绝,在北半球的富国和南半球的穷国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10-10
<正>12.01 1981年12月1日,世界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诊断出来。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当艾滋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卡罗林斯医学院宣布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得主,他们分别是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前主任豪森(H.zur Hausen),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研究组的巴尔-西诺西(F.Barré-Sinoussi)和巴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的蒙塔尼耶(L.Montagnier).  相似文献   

20.
余工 《知识就是力量》2004,(12):45-45,47
正当全人类同艾滋病殊死搏斗难分难解之时,在非洲中部地区,科学家从居民饲养的灵长类动物中,检测到一种新型的SIV病毒.它与HIV同宗,科学家称它为第二类艾滋病,在人与灵长类动物的亲密接触中,SIV的感染有一触即发之势.科学家们惊呼:警惕第二类艾滋病!不能让HIV的悲剧在人类社会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