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错视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视知觉”,属于错觉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错视现象会经常发生,使得现实事物在我们的视觉中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有时可得到美化,有时却产生变形丑化的效果。而对于以推销商品为目的的广告来说,恰当地运用视错觉,以提升产品的形象,或者强化产品在受众心里所形成的视觉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用得巧妙而且得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研究的图形编辑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制作图形程序,使图形很容易剪切、填充、旋转、放缩、移动、简化了图形对象的管理与操作;利用“彩色页面法”显示动画,消除了画面上的闪烁现象,视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句话:“视金钱如粪土”。但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却显示,人类做到这一点其实相当难。见到金钱时,每个人的大脑都会出现特定的反应——某些区域的温度会出现明显的升高现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脑中与视觉相关的部分的升温幅度要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负形已不再只是仅仅作为衬托正形的底色,而可以通过种种联想,在保留正形完整的基础上,把它也设计成一个完善的形态。正负形的并存,不仅可以体现一定的精神内涵,同时。在视觉上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错视效果,从而使图形能够出色地完成吸引受众、传递信息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片面性决定了他们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错误.然而,如何挖掘致错原因逐步减少错误的发生,培养学生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由于中学生以理解识记作为主要识记方法,那种试图通过加大练习量或单纯由教师反复地强调来达到纠正某种错误的目的,其效果并不理想;忽视其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特点,教师轻易用“错了”对学生加以否定,甚至对错误思维的学生提出严厉的批评或讥讽,将会更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布鲁纳认为:“知识的…  相似文献   

6.
从广义上考察图像与图形的概念和范畴,认为图像无处不在,图形归属于图像,是图像的人为出示;图像与图形可以即时转换;图形的语义可以感悟方式直观“视出”,图形化的视觉表达借助人类共有的“情感基因”可在多元文化间“同声传译”.从更广义的范畴理解图像图形的关系,对艺术当代性问题的思考也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从解剖学来看,人眼的构造酷似一架数码摄像机,但在功能上并不是摄像机所能比拟的。当人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经过瞳孔和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就像一个CCD,只是其上排布的不是一个个光电转换元件,而是一个个视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在大脑中经过“加工”,形成物体的像。然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见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性,这就是我们说的视觉,进而大脑还要“判断”出所见的是什么物体。这最后一步的“加工”过程与摄像机有着根本的不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具体机制还没有完全探究明白。  相似文献   

8.
《科技导报(北京)》2010,(2):124-124
谢谢指正!原来的文稿中的数据输入有错误,收到编辑转发的邮件后,我查阅了“2007年全国电力统计快报”。经核实,发现原文中错将水电装机容量所占比例的20.36%写为了23。6%。  相似文献   

9.
视觉系统对物体图形的辨认,称为图形视觉.它产生于视觉系统各级神经元对图形信息的加工处理.在此加工处理过程中,大脑皮层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视皮层具有完成这些复杂机能的功能柱系统.本文系作者根据晚近的资料,对图形视觉的神经生理学机制作一简要的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分析二级加宽公路交叉口事故形态及原因,针对交叉口视认性不明显的特点,根据驾驶员视认特点及错视觉原理提出了改善措施.改善方案在视觉上可提高交叉口的可识别性,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驾驶和降低车速,以提高公路交叉口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在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拒真纳伪”两类错误.本通过对“拒真纳伪”两类错误在商业银行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中不同影响的分析比较.选择支持向量机(SVM)作为信用风险评估的建模工具.并利用实际数据对两类错误的平衡控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SVM模型中.选取一个适当的损失比例系数.能在保证整体准确率较高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第一类错误率.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反映问题本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锐 《科技资讯》2006,(32):149-149
仔细观察飞驰的轿车,有时会觉得它的车轮在倒转或不转,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物体所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在网膜上形成影像时,大脑随即产生视觉。如果这时闭住眼睛或将物体移离视线,则大脑中的视觉不会马上跟着消失,而可以继续留存一段时间(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05至0.2秒。),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暂留。  相似文献   

13.
黄种人与白种人学生视觉识别敏度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二维隐匿图形视觉搜索实验,对中国大学生和使用拉丁语系外国留学生进行了视觉识别敏度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1)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因语言文字系别不同,所造成的视觉图形识别敏度差异显著;(2)视觉识别敏度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3)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在正像识别中的差异显著,而在斜像识别中的差异不显著,说明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心理旋转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视觉思维”是20世纪后期,由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mheim)研究和阐明这一概念的,他认为视知觉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视知觉与思维是统一而不可分的。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他所说的视觉思维:即借助于视觉,以视觉意象为操作单元,在观看、构绘和想象三方面能力的相互作用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里的视觉意象包括直观的知觉形象、记忆意象及想象意象或日心理意象。本文主要对阿恩海姆的艺术作品色彩分析的模式进行模仿,以求能寻找到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表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主客体所结成的审美关系中,主体的感觉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视、听器官,在主体的审美实践中一直都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西方传统美学即把视、听器官作为不可移易的审美器官.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在其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指出美“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十九世纪俄国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起的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①而西方美学史上影响甚广的“快感说”在心理实验研究中得到结论:美就是一种感官快适.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代表柏克把美的认识归  相似文献   

16.
0引言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由于传输信道或其他噪声的存在会引起数据传输及交换过程产生差错,尤其是远程、高速传输.对这些不可避免的差错进行检测和纠正显得尤为重要,编码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实际产生的错误往往是随机错与突发错同时存在,尤其在短波信道中,传送时错误往往呈区间出现,即连续几个位的码元或连续码元除其中少数几个位以外都发生差错,这时仅采用单一的纠随机错码或纠突发错码均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自动请求重发方式(ARQ)、前向纠错方式(FEC)和混合纠错方式(HEC).ARQ方式不能纠错只能检错,而FEC方式用在传输误码率较低时比较理想.在传输误码率较高时,则容易出现“乱纠”现象.考虑到本系统的传输速率及外界较强的干扰,用上述方法无法胜任.  相似文献   

17.
书籍装帧艺术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从设计思想、视觉效果和生产技术几个角度分析了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应具备的特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注重设计性,突出艺术个性,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以DAM6416P为核心,完成了横摇指示器中心对称图形显示程序的设计.在CCS2.2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结构,对传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应用Bresenham算法,设计了图形显示程序,并将图形实时地输出到双等离子显示器上,同时为了视觉上更加直观,对输出的图形配以颜色.  相似文献   

19.
双眼视差在立体视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双眼视差引起的立体视觉如何激活大脑皮层仍没有得出一致结论,需进一步研究.因此设计了一组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enceImaging,fMRI)实验来定位与立体视觉有关的大脑皮层,实验中使用改进的随机点立体图(Random DStereogram,RDS)作为视觉刺激,采用块状实验设计并使用SPM8分析数据.结果如下:1)hV3A(V3辅 助 区上 侧),LG(舌 回)hMT/V5(第5视 区 上侧)LOS(枕外侧沟)以及 VIPS(腹侧顶内沟)是主要激活区.2)背侧视觉通路激活强烈而腹侧视觉通路激活较少.由此推论:1)没有一个单独的区域或皮层可以完全解释立体视觉感知,立体视觉的形成是不同区域通力合作的结果.2)背 侧 视 觉 通路在处理立体视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得到的激活区域与其他实验结果有些差异这里主要讨论大脑激活区域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比较这些结果,立体视觉的机制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如果可以明确立体视觉正常者的激活区域,那么利用fMRI扫描来筛查弱视会更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20.
“错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处不在,每个教师都能碰到。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昊正宪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触颇深。吴老师能巧妙地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努力挖掘其潜在资源。变“废”为“宝”.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