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三网融合"大背景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第四代通信技术(4G技术)也正以快速的步伐跨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取代3G通信技术在通讯市场的地位.通过对4G通信技术的概念、关键技术、运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三网融合背景下4G通信技术在互联网电视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G”的足迹     
G是英文"Generation"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代.从1G到4G,是通信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某业内人士用手机功能的变化来描述这几代通信技术的特点: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2G,电话通信+接收数据;3G,电话通信+快速上网;4G,电话通信+更快速的上网.  相似文献   

3.
董鸿燕 《科技资讯》2014,12(20):25-25
本文介绍了4G移动通信技术,说明了4G的关键技术,并给出4G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新一代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快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2011年在巴塞罗纳举办的全球移动通信大会上,对4G的注解,让人们初步知晓了下一代通信技术代表的发展前景.然而,近期如火如荼的4G风潮着实让人有点眼花缭乱,对于中国通信市场来说,我们需要平心气和地迎接4G时代的到来,在那之前,我们更需要认清一些关于4G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5.
梁翠琼 《科技资讯》2014,12(20):31-31
从4G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4G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详述了该系统的功能组成、组网方案和系统特点.该系统以4G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了在电力系统工作中的远程图像采集、实时视频监控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发展现状,着重讨论了OFDM技术在4G应用的必然性,最后指出4G采用OFDM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6,(4):477-480
第四代移动网络(4G)系统致力于无缝融合不同无线通信技术并支撑高速率通信环境.伴随社会多媒体业务和通讯数据业务的发展,4G网络广泛应用到了移动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移动数据等各个方面.随着4G网络系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性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目前所有的无线相关安全技术,无论是从传统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安全到802.1X身份认证,还是从全球移动通信到4G网络安全发展,身份认证技术是整个安全体系的重要防线,一直是业内人士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何能够解决网络实体之间身份认证高效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用户可移动性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在椭圆曲线对数难解问题的基础上,设计适合于4G网络安全的身份认证算法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3G移动通信系统开展应用的同时,关于4G移动通信系统的讨论也已全面展开.本文首先给出了4G系统的定义和网络结构以及相关技术,然后就物理层技术和IP层技术等现有移动通信技术向4G系统的移转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整个电信产业带来技术变革的机遇.分析了目前下一代电信技术发展的现状;从3G阶段过渡至4G阶段的技术差异及其关键技术入手,阐述了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特殊通信方式的卫星通信所扮演的角色和需要做出的技术改进.通过分析B3G/4G关键技术和系统要求,描述了基于全IP系统中卫星通信的未来目标和演进方向.卫星通信网与多种地面业务传输网的相互连通.将成为地面业务传输网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延伸,并与地面通信网一起联合组成全球无缝覆盖的一体化式通信网.而卫星通信技术与其他传统技术或3G/4G技术相互融合将成为卫星通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郝咏梅 《甘肃科技》2014,30(18):13-15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视频、在线交互、浏览、下载等各种应用需要越来越高的带宽和尽小的时延,运营商3G网络已不能满足.4G LTE技术20MHz无线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这无疑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盛宴.随着4G技术的成熟,国内运营商开始建设4G网络,推广4G业务.飞快的网速使人们担心流量超限,支出超过预算的问题.“达量降速”是以避免用户流量过度溢出、促进流量消费、体现服务差异化为目标,向4G用户提供的一项用户关怀型业务,在用户享受4G的同时消除后顾之忧.文章从4G核心网的架构入手,介绍了“达量降速”业务的定义、实现方案、网络侧和IT侧的业务流程及恢复流程.  相似文献   

11.
4G网络技术的成熟及商用,使人们能更快地进行信息交流,这也为分散式发电带来了机遇。分散式发电系统通过4G网络的控制,能以更高效的传输速度及分配模式,给管理者及操控者带来更大的便利,降低了管理经费,增加了产出。针对4G网络技术,对其在分散式发电中的应用形式进行了阐述,并对基于4G网络技术的分散式发电平台系统框架及功能进行了探究。针对我国电网建设部署位置分散、集中性差,设备滞后等问题,结合4G网络技术在其他行业的成熟应用,以4G网络配合18 k W高压直流异步电机起动/发电系统的开发研究为基础,进行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多角度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引出了4G通信技术的概念及其优势,分析了4G通信技术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生的助力作用,最后对4G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进行了探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郎赫 《天津科技》2015,(3):44-46,4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智能电网的特性与优势逐步显现。4G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被广泛关注,结合4G技术可以为电网智能化提供更加灵活、可靠的通信支撑。分析了4G通信技术的优势和电网智能化发展的特点,讨论了4G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林丹 《科技信息》2013,(24):241-241
纵观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数据通信和多媒体业务需求不断增长,移动通信技术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移动通信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4G技术是在3G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安全的技术保障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是当前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笔者从当前移动通信的现状出发,对国内外4G移动通信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综合人们对移动通信应用的需求和全球移动运营商的发展策略探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先导领域和新制高点.世界各国对支持5G技术的产业政策也各有特色.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当前世界上5G技术发展较为先进的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4个国家层面的5G产业政策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英韩4国的5G产业政策在政策目标的任务导向型、政策执行的中央及地方类别上差异性不显著,在政策工具的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使用类别上的差异性明显显著,表明4国政府推进5G产业发展的目标非常一致但手段略有差别.对中国而言,现行的5G产业政策存在着重供给、轻需求、轻环境的问题,尤其在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明显不足.据此提出强化安全管理、加大金融支持、构建网络空间共同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PCR-CTPP技术检测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P73基因第二外显子G4C14-to-A4T14多态性, 并与PCR-RFLP技术检测结果对比,探讨PCR-CTPP在SNP检测及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显示:经PCR-CTPP扩增出P73基因第二外显子G4C14-to-A4T14三种基因型相应的DNA片段,与DNA测序结果符合.说明PCR-CTPP技术成本较低、省时、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对于SNP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主打“高速率、低时延、永远在线”的4G时代拉开帷幕.4G网络使用的TD-LTE技术和产业链也正逐步迈向成熟,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无论从技术层面、产业格局抑或用户体验来看.TD-LTE的持续发展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将TD-LTE尽快转化成商业机遇、提升其影响力和普及率,从而占据产业制高点成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早在2012年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中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就被认定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国际标准.至2013年12月,工信部向三家运营商发放4G牌照,标志着中国的4G时代正式开启.  相似文献   

18.
基于4G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将会促进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的学习,并成为全民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科技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本文回顾了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并简单地介绍了4G通信技术;通过对4G技术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应用条件和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模式。随着4G技术、三网融合技术不断成熟,电视与网络相结合,网络远程教育将进入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发展,以及在4G中可能采用到的一些主要技术,并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对面向6G应用的高分辨雷达人体精细动作感知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首先介绍了当下6G技术的现状与基于6G的沉浸化技术的应用潜力;通过6G技术的挑战和愿景,总结出6G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对基于多种传感器系统的人体感知与人机交互系统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剖析;随后探讨了面向6G应用场景下的智能感知技术,最后对高分辨雷达人体精细动作感知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关键性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