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景德镇湖田窑与湖南羊舞岭窑早期同属于烧制青白瓷的瓷窑体系。该文通过对宋代景德镇湖田窑与羊舞岭窑早期(宋元)青白瓷的窑炉与窑具、装烧工艺、制作工艺、品种与造型、胎体与釉色、装饰等各方面特征的研究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发现两窑既有同时代的共性,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羊舞岭窑早期青白瓷既是受湖田窑青白瓷的影响而产生的,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江西乃至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窑火不断,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手工制瓷文化生态延续至今,薪火相传。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景德镇手工制瓷的部分工序发生改变,瓷业习俗逐渐淡化。针对危机,提出从生产性保护入手,完善景德镇手工制瓷的文化生态环境。利用生产性保护方式来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活态传承,以期达到使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良性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分析了繁昌窑青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结合显微结构分析,并辅助以往的研究资料,与唐至五代时期北方邢窑、定窑、巩义窑白瓷和南方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及配方工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对繁昌窑青白瓷的制瓷工艺来源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研究显示,繁昌窑受北方定窑白瓷的影响较大,其最初的生产意图是白瓷;釉料配方工艺则延续了南方越窑系的高钙釉传统;繁昌窑青白瓷的生产体现了南北方制瓷工艺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御瓷的产生发展和皇权意识的密切关系,阐明了封建社会景德镇陶瓷是特定历史时期帝王意识凝结的物化代表,也是社会变革的信息库,景德镇陶瓷文化和制瓷的辉煌成就,也离不开帝王的参与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宋五大名窑对景德镇窑瓷器在造型、装烧、装饰等方面的影响,其中着重分析了定窑和景德镇窑之间的生产、运输方面的对比,景德镇窑充分吸收了定窑白瓷的各项优点而赢得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置官窑,促使景德镇发展成为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略述清末民国初期,西欧、日本、江西乃至国内知名产瓷地区主要工艺成就,及其市场销售情况。结合销售数据分析景德镇陶瓷工艺停滞的状况及原因,从销售渠道、销售品种、销售数量与销售利润,彰显衰弱期景德镇陶瓷销售仍不乏亮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青花瓷"始于唐,成于南宋(1127-1279),圆熟于元(1279-1368),兴盛于明初,特别是永乐(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更是独步世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时,"彩绢瓷器"是最重要的"赏赐"品,大量青花乃随"宝船"远走四方,或赠或售扬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画绘,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以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国独有制瓷传统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项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兰"传统的蓝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边国家的苏麻离青、苏泥腊青、勃青等等.青花不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容纳了"伊斯兰"宗教和民族风格.这里仅讨论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镇所出,于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代前后者为主,也略论中国青花与阿拉伯青花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青花瓷”始于唐,成于南宋(1127-1279),圆熟于元(1279-1368),兴盛于明初,特别是永乐(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更是独步世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时,“彩绢瓷器”是最重要的“赏赐”品,大量青花乃随“宝船”远走四方,或赠或售扬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画绘,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以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国独有制瓷传统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项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兰”传统的蓝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边国家的苏麻离青、苏泥腊青、勃青等等.青花不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容纳了“伊斯兰”宗教和民族风格.这里仅讨论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镇所出,于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代前后者为主,也略论中国青花与阿拉伯青花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骆冲窑始烧于五代时期,是繁昌窑早期阶段的代表性窑口.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对骆冲窑青白瓷胎、釉样品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其与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五代时期的景德镇窑白瓷和青山窑白瓷的异同;同时对其白度值、显微结构、吸水率和烧成温度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显示,骆冲窑青白瓷与定窑白瓷有很高的相似度,白度值可以媲美白瓷;样品胎体结构致密,已达到较高的烧造温度.  相似文献   

10.
吴姗 《科技信息》2012,(14):158-158
景德镇制瓷源远流长,明清两朝更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一方方陶瓷款识铭刻着历史的浮沉,传承着瓷都的文明。研习景德镇明清两代瓷器款识,方寸之间,景象万千,诠释了中国陶瓷制造的盛衰,更见证了瓷都陶瓷文明的盛景。  相似文献   

11.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24(3):I0009-I0009
吴志伟,1983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市。陶瓷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理事。毕业于陶瓷学院美术系,擅长陶瓷粉彩人物、花鸟,其作品曾多次参加景德镇市瓷博会展览,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2008年粉彩艺术作品刊登于景德镇瓷源民窑学会精品专卖集,并被评为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到清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更是达到古代制瓷高峰。称康雍乾时期为古代制瓷高峰,生产规模之大、品种花色之多、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主要标志。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清代景德镇的陶瓷诗歌对当时陶瓷生产有较为全面的反映.这类作品具有浓郁的行业气息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与陶瓷生产和艺术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3.
江西是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外销瓷的出口大省,对世界各国的影响颇大。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省高度重视外销瓷的出口贸易工作,不断采取举措,加大促进外销瓷的生产和出口力度。近10年来,江西省的外销瓷年度创汇额不断刷新,频频攀高。江西省在外销瓷的文化艺术产品推广传播与融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发和打造外销瓷的文化艺术产品品牌,应该成为江西省增加外销瓷出口创汇额的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景德镇是有着千年制瓷业历史的瓷都,城市中也必然留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而作坊作为制作陶瓷的主要空间场所,更是大量存在于这座城市。但是在当代城市空间趋同化发展的影响下,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本文结合景德镇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传统制瓷作坊在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从而提出传承景德镇千年制瓷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陶瓷乐器历史悠久,长江流域的景德镇陶瓷乐器在我国陶瓷乐器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自春秋战国时期始,陶瓷乐器在长江流域就开始出现;唐宋时期,景德镇制瓷工艺的进步促进了陶瓷乐器种类和音质的完善;明清时代,景德镇相继烧造出装水击打的白釉小盏子和瓷制的云锣。1949年后,一系列陶瓷质地乐器在景德镇先后被研制出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陶瓷系列乐器。本文旨在对景德镇的陶瓷乐器的历史流变与创新发展做一个探讨与阐述。  相似文献   

16.
周志斌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27(4):I0017-I0017
周志斌1986年1月出生于江西东乡,2007年毕业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擅长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雕刻。获奖作品:《雾湖》获首届"中瓷网"杯高校学生陶艺大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瓷之国,景德镇是举世公认的国之瓷都。绵诞1500年以上的制瓷史和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造就了景德镇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无怪乎千百年来多少名宦雅士,文人骚客以至平民百姓吟诗填问,题联咏歌,反映瓷城社会生活、吟诵陶瓷文化,咏叹瓷城民众和赞美其旖旎的山河风光。遗憾的是,如颜真卿、王安石、苏轼、文天祥、唐英等历代名人为景德镇有感而发的诸多佳作,散于各处且蒙尘多少岁月,世人难得一览。固然,近人并  相似文献   

18.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1):I0013-I0013
谢丽芳,江西赣州人,景德镇工艺美术师、江西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从小喜欢画画,怀着对陶瓷绘画艺术的爱好来到景德镇学艺,经过多位大师指点,绘画技艺日益长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线条简洁明了,古朴纯真,并融入了现代装饰艺术的技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擅长釉上人物、走兽、花鸟,尤其釉土新彩堆画。其作品受到陶瓷收藏爱好者的好评并收藏。  相似文献   

19.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4):I0006-I0006
罗厚发:1944年出生,江西吉安人。现为精益斋专业画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61年景德镇艺术专科学校陶瓷彩绘系毕业,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退休前在艺术瓷厂从事高档瓷和陶瓷壁画创作设计,对釉上陶瓷彩绘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20.
叶云 《科技信息》2010,(29):20-20
在近几十年来,景德镇陶瓷与国外及国内其他产瓷区相比,素以扬名天下的景德镇瓷器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本文旨在提出并分析影响和制约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发展的各类因素,且就此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