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流动化混凝土和凝固混凝土的流变变模型点。采用与拉式变换解答相容的求特解的方式对形象表达混凝土流变持征的Burgers模型和Hansen模型的本构关系进行了数学解析,分析了弹性流变行为。为实测确定混凝土的流变参数,定量描述混凝土的流变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试验研究和摊铺现场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给出了滑模摊铺混凝土的流变特征,建立了滑模摊铺混凝土的流变模型,从而为滑模混凝土入模挤压和出模变形的流变本质以及混凝土与机器相互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能否根据材料力学性能和混合比计算出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常数,首先研究了材料的性能对混凝土流变常数(塑性粘度、屈服值)的影响,然后研究了一种根据混合材的力学性能和混合比计算混凝土的塑性粘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运动规律以及流变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高性能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因素进行阐述,指出了拌和物流变性能的研究在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有压管道输送混凝土的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流变学原理,分析有压管道输送混凝土时,混凝土混合料的流变特性,阐述了泵送混凝土在输送管道中的流动规律。对泵送混凝土在压力输送条件下,沿管道内粘性内摩擦阻力与变形速度、粘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泵送混凝土在输送管道中的流变特性主要决定于其屈服应力τo和塑性粘度μo。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Bingham模型和自密实混凝土坍落拓展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体积掺量和不同长径比短切玄武岩纤维对C45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计算得到不同条件下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结果表明,Bingham模型可以作为判别玄武岩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流变性能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家强 《科技信息》2008,(22):87-88
混凝土外加剂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混凝土中必不可少的第五组分,它可以显著改变和提高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凝结硬化时间、强度和耐久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外加剂分类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彭小军 《科技信息》2008,(22):112-112
混凝土外加剂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混凝土中必不可少的组分部分,它可以显著改变和提高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凝结硬化时间、强度和耐久性。本文简要介绍了外加剂的应用现状及在外加剂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将新拌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SCC)视作砂浆和粗骨料两相悬浮体系,研究砂浆流变特性以及砂浆膜厚(粗骨料的理论计算裹浆厚度)对SCC性能的影响.设计不同强度等级的SCC配合质量比,采用旋转流变仪优化SCC砂浆中粉煤灰质量分数和砂的体积分数,通过改变SCC中粗骨料体积分数设计不同砂浆膜厚混凝土配合质量比,测试不同砂浆膜厚下新拌混凝土筛出砂浆(新拌自密实混凝土通过5 mm标准筛后自由流出的砂浆)的流变特性、工作性以及其硬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结果表明,基于SCC砂浆流变参数进行砂浆组分优化得到的粉煤灰取代质量分数范围为25%~35%,砂的体积分数范围为0.40~0.42;当砂浆膜厚大于2.1 mm后,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满足SCC要求,筛出砂浆流变参数和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趋于稳定,新拌混凝土坍落扩展度与其砂浆屈服剪切应力和密度相关,并给出了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质条件复杂,包含黏、塑性裂隙和软弱夹层等断裂带岩体的复杂混凝土坝坝基,在高水头渗流场与岩基流变的长期变形特性耦合作用下,对大坝系统结构性态的影响,结合原型观测资料和工程实例的地质力学分析,应用黏弹性、黏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复杂混凝土坝坝基岩体渗流与流变耦合的效应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合理解析实际工程在复杂混凝土坝坝肩和坝基地质条件、运行条件下产生的长期变形疑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装备保障信息流与业务流程关系的分析,以现行装备保障体制为背景,提出了装备保障信息流模型的概念,分析了装备保障信息流模型相对于实体业务流程的特点,然后围绕装备保障关键业务流程从流程的观点建立了装备保障信息流基础模型,最后围绕装备保障决策指挥过程从决策支持的角度对模型进行了优化重构。  相似文献   

12.
冯勇 《高等职业教育》2006,15(6):38-40,43
对电子商务的内涵和走向应进行新的解析和研究。在强调电子商务的流组中,不仅应关注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同时更应把企业的业务流融入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中。业务流是电子商务的第五流,它是现代电子商务最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公共场所中的室内人行道来说,人流的相向运动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不合理的设计会引起通道的经常性阻塞甚至在疏散中导致踩踏事故.如何确定人行道的最大人流量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不同人流比率下行走速度和人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得出了不同人流比率下的最大人流量、低密度状态下的自由行走速度以及最大人流量下的行走速度.根据模拟结果,对人流比率与人流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函数关系可以用于对各种状态下(从自由流到阻塞流)的道路状况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相向流比率对最大人流量和最大人流量下的行走速度都有影响,而对自由行走速度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用于人行道的设计和规划及疏散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14.
涡轮流量计与旋涡流量计的流量系数随被测流体的物理性质变化而变化。基于这个原因,在流量计投入使用之前,应测取实际的流量系数。本文根据相似理论推导出涡轮流量计与旋涡流量计的流量系数表达式,其结论是:流量系数仅是雷诺数的函数。据此可绘制出流量系数图(表)。如果此结论被采用,使用流量计时,就不必测量实际的流量系数,而是直接从流量系数图上查出流量系数。这样,可保证有较好的测量精确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节流装置噪音测量两相流流量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相流流过节流装置时产生的差压测量噪音是人们熟知的现象。这一噪音是由于相浓度在空间的随机分布所引起的。当流动遇有阻挡体(例如孔板)造成扰动时,噪音的临度将进一步增强。假设分散相浓度分布的方差正比于其平均相浓度,在不考虑阻挡体扰动的条件下,应用两相流分离流理论模型论证了节流装置差压方根噪音的方差近似正比于分散相流量。进而推导出利用噪音测量两相流流量的理论模型。这一论证预示了可以根据简单的理论模型用单一节流装置实现两相流流量的测量。  相似文献   

16.
油水气多相混输是海上油气田开发中赖以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技术,其流动特性的准确计算是管线设计及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据.首先,通过实验确定出了油水两相混合物由油包水(W/O)向水包油型(O/W)的转变发生在含水率约为0.45时.垂直下降管内油水气三相流的流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油包水和水包油型的泡状流、弹状流及环状流.通过对垂直下降管内气泡碰撞、合并机理的分析建立了油水气三相流动过程中泡状流与弹状流间的转变界限的计算式,该转变发生的临界截面含气率约为0.35,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为11%.泡状流向弹状流的转变主要取决于折算气速和折算液速的大小,含水率对转变界限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7.
木材采运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木材采运系统中,物质流可分为木质流、生物质流、养分流、土壤流和水分流,能量流推动物质流的流动和转换。用输入、排放、输出3股物质流组成的木质流图,反映出木材采运系统各工序内部和工序之间的物质流动,可分析系统的立木资源效率和环境负荷。采用输入、输出、加入、损失、回收他用5股能量流组成的能量流图,反映出系统各工序内部和工序之间的能量流动,可用于分析单位能耗和能量效率。对原木采集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采集系统中各物质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物质流与能量流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把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系统分解为相互关联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过程两部分.针对其中的物质流动过程,构造从天然铁矿石(或废钢)到钢铁产品生产过程的物质流图,并建立含铁物料流动过程的铁流模型;针对能量流动过程,构造从一次能源到二次能源产品的生产、转换和使用直至废气排放的能量流图,并建立钢铁企业能量流模型;考虑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建立两者的耦合模型.基于模型,讨论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物质流变化、能量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对企业能耗及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的影响,指出了提高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非恒定流下圆柱绕流产生的尾涡会对结构疲劳损伤、水流挟沙能力等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基于非恒定流桩群绕流水槽试验,采用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ry, ADV)测量了桩群周围的底层水流速度,分析了单峰洪水型非恒定流下,桩群绕流对底层流场、横纵向时均流速分布、横纵向紊动强度等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横、纵时均流速大小均与流量变化相关,纵向时均流速均为正值,横向时均流速在左右岸对称测点上大小一致。纵向流速相对紊动强度和横向流速紊动强度仅与流量大小有关,与流量所处的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无关,桩群绕流对附近流场的影响范围有限,且不同区域受到桩群绕流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协同的探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反映生产设备与环节特性的数学模型及能量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对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协同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一个一般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其数学模型。通过实际系统与仿真系统结合形成闭环的信息结构,在每个时间周期根据该时刻的信息流(已知的与预测的)对物质流、能量流进行最优协调,该方法能有助于企业合理使用能量与最优安排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