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技资源是指用于科技研发的各种硬件(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设施等)和软件(计算机软件、数据、文献等)及其技术支撑、服务与研究空间等物质条件和信息条件。主要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及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几方面构成。本文所述科技资源专指物质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和物质支撑。我国科技资源的共享实践从科学数据共享开始起步,由于政府的推动和…  相似文献   

2.
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全社会科技资源共享,对于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创新环境下推动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推动政府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西方国家,对于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以及政策、法规体系,政府与社会已经给予充分的关注。近20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已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研究与制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成果。我国要有效实现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共享,应该从营造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氛围、发挥政府的直接引导作用、推进相关的法制建设、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主要分析了影响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因素,讨论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探讨了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区域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讨论了网络环境下建立区域性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析了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因素,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科技资源共享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科技管理研究的热点。收集整理了近十年国内发表的科技资源共享相关文献,从科技资源共享的内涵、模式、机制、绩效评估、立法以及政府作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表明,国内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有了积极进展,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应用新的工具方法和指导共享实践方面尤为欠缺。结合新的形势和需求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技资源共享不容忽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造成我国科技资源难以有效实现共享的因素主要有: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缺乏科技资源共享的法规、运行制和社会氛围;缺乏畅通的利技资源共享的信息渠道以及为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提供增值服务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正>科技资源大数据除了具有数据和大数据的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科技资源共享提出了更多的现实需求,大数据为科技资源管理的内在发展、科技资源服务水平提升和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在我国科技资源共享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完善科技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科技资源的大数据管理、共享机制和评估机制等途径实现,同时还需通过与之相协调的政策保障来支撑,主要包括共享法规制度、共享新模式和试点工作等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共享的本质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平台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共享体系的形成。资源共享具有主体的构成多元性、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性、共享方式的合作性、效益的分享性等特征。资源共享遵循技术共需原理、物质保障原理和利益驱动原理等基本原理。资源共享需建立共享导向、江交投入、有偿使用、风险分担、信息互动、高效服务、竞争激励等七大机制。  相似文献   

9.
运用分享经济理念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是一种有益探索。通过阐释科技资源的具体内涵,梳理现有科技资源共享模式,总结传统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引出了分享经济下科技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框架。提出分享经济模式通过整合资源、网实联动、平台经营和按需定制等做法,实现了科技资源共享的无边界供给模式、全渠道营销模式、多元化盈利模式和多样化服务模式,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共享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0.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国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以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为主的建制性科技力量和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的社会创新力量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两者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协同攻关机制,有助于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美国国家实验室GOCO模式和德国创新集群策动是建制性科技力量和社会创新力量结合的典型案例,并且美国和德国大力推动建制性科技力量创新资源共享,提高了社会创新力量的合作积极性。通过总结美国和德国的建制性科技力量与社会创新力量结合模式以及建制性科技力量资源共享方面的经验,提出社会创新力量参与的新型实验室和创新集群模式;在项目合作和重大科研设施、数据开放共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建制性科技力量与社会创新力量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是中国首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也是首个以中国为主开展的深度国际合作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欧成功合作的典范。基于双星计划研制任务管理,透视了双星计划的国际合作情况,总结了双星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实践。双星计划建立了严密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工程月调度例会、专题协调会和大总体会,以及管理/技术协调会机制和联络机制,推动任务实施;通过科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工作队,以及科学工作联席会机制,促进成果产出最大化。其中,首席科学家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文档编写规范、疫情应对举措等管理经验,为未来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任务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方秋玲 《太原科技》2010,(11):56-58
通过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保证持续的科技投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开展产学研合作及国际科技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等措施,以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地方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支撑体系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开展,亟待加强和改善。而国际科技合作支撑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政府层面的政策与组织支撑体系、社会层面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与物质基础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基础条件支撑系统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探索了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对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给出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对策建议:(1)建立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避免在长三角区域重复建设;(2)建立该区域设施共建的建设经费支持机制,共同支持基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工作;建立该区域设施共用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并受理用户利用设施开展研究的申请;(3)建立长三角用户参与机制,在设施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运行时的开放和共用;建立面向全球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开发共享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原始创新;(4)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科技活动投入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年来中国民族地区科技活动投入入手,分析了民族地区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要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比例,创新政府科技投入管理体制,鼓励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要重视R&D人力资源投入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济条件、农村社会保障的保障对象和资金来源进行的国际比较,以及对印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分析与借鉴,得出结论:必须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步伐,政府应承担起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从新兴经济体崛起、开放与保护的较量、美中以科技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多边与单边的对垒4方面梳理了全球经济和科技治理格局的变化;从加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统筹协调,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机制4方面提出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推动核心技术原创性突破、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软实力4方面提出建设开放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在交叉汇聚过程中呈现多源爆发,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向多主体参与协商的方式转变,主要国家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应对变化。中国科技创新治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经验研究对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围绕国际科技创新治理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风险预警、国民协商、公私合作、政策组合、创新监管以及智慧专业化等,分析了运用有关典型政策工具实现前瞻性规划、多元主体共治、多方利益共享、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高风险技术应用监管、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等治理实践,为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社会科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东省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的现状,介绍了国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发展模式的经验,提出了山东省社会科学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基本构成领域和国际间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其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国家安全认知的基本演变历程;研究了科技创新与科技安全在影响社会变革发展、塑造国家战略能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提出了科技评估在前瞻性预测、综合性比对和颠覆性分析等3类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