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内蒙古生命地带的划分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对内蒙古的生命地带类型划分、分布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现代气候条件下内蒙古生命地带的八个类型:森林及森林草原带、暖温性森林带、中温性草甸草原带、中温性典型草原带、暖温性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和荒漠带.通过两种气候变化方案的分析,阐述了它们对未来气候变暖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类型和面积发生了的显著的变化.寒温和中温类型的面积急剧减少,暖温类型的面积成倍增加.在较高温度的方案下,出现了两个新的类型:极旱荒漠带和暖温灌丛草原带.另一方面,生命地带的空间位移也十分明显,总的趋势是向北扩展.温度对上述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TERRA/MODIS,结合地面20个气象台站提供的数据,以北疆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温性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6种代表性草地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2004,2005年4~10月的月度变化为例,研究了不同草地类型在各个生长阶段植被指数的变化和草地的生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EVI对植被变化的敏感性要强于NDVI的,但是在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草地,NDVI比EVI更稳定.植被盖度比较好的草地类型(如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的植被指数与温度和降水都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但植被稀疏的草地(如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的植被指数与温度的相关性比较弱,与降水的关系更弱.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草原地带不同生境土壤动物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内蒙古草原主要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土壤动物区系分布、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草原土壤动物大类群水平优势类群基本一致.土壤动物密度及生物量以荒漠草原较低,而典型草原较高,草甸草原则以低密度和高生物量显示了其土壤动物分布的特殊性.内蒙古草原地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在类群组成上显示较强的同源性和在较低分类阶元上的分异性.  相似文献   

4.
锡林郭勒草原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将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景观空间分析模型相结合,以植被类型做为景观划分基础,计算并比较了锡林郭勒草原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这一区域尺度上,景观多样性以典型草原区最高,草甸草原区次之,荒漠草原区最小,进一步分析景观多样性与生境多样性的关系,得出景观多样性与气候多样性,地貌多样性的线性中具有相应的适应性,反映出景观多样的形成的是多个生态因子综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NOAA/AVHRR-NDVI遥感数据研究了近20年藏北高寒生态系统植被变化趋势,发现藏北植被覆盖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空间分布显示NDVI显著增加或减少的区域分布在地势比较低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森林区和高寒草甸区,在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的高寒荒漠草原NDVI变化趋势处于轻微变化或无变化。分析造成植被变化的气候原因(温度、降水,风)和人为原因,认为不同区域植被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藏北东部地区,植被变化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比较显著;中部地区,同期气候条件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最低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生长具有正效应,而风力和辐射减少引起该区植被蒸散下降也有利于植被生长。藏北地区西部为无人区,不受人类活动太大的影响,因而藏北西北部的植被变化可能更多的表现出藏北高原植被的自然变动。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物地理耦合模型BIOME4,模拟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物群区的潜在分布。根据中国气候-植被的关系对BIOME4的环境限制因子进行修正,运用经过修正的BIOME4模拟现实与未来生物群区的分布。Kappa检验表明,BIOME4可以较精确地模拟生物群区的分布,其中,热带常绿林、热带落叶林、亚热带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落叶泰加林和温带草原均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叶林的模拟结果不理想;在SRES-A1B情景下,模拟结果表明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泰加林的分布均发生了明显的北迁;在未来生物群区分布的主要变化区域位于海南沿海,热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处,北亚热带和温带大部分地区以及冷温带和寒温带境内大部分地区。热带森林、亚热带混交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167 6×105、5.004 8×105与6.110 0×105 km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泰加林的面积分别减少2.089 0×105、2.162 8×105和2.517 0×105 km2;温带针叶林在未来消失。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北方草甸草原(CD)、典型草原(DD)、荒漠草原(HD)生态系统的土壤物理性状进行研究.我国草原类型从东到西分别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果表明其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孔隙度逐渐减小.荒漠草原土壤砂粒含量最大,大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方差分析表明,三种类型草原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黏粒含量之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草原带的东南部,面积占国土总面积近八分之一.从东向西,自然景观依次是泰加林或夏绿阔叶林、草甸化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区;它跨越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端干旱等多种气候带,有着山川、高原、平原、沙漠、湿地等多样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干旱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大尺度的区域研究中,利用遥感数据与方法分析植被的覆盖变化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连续近20年(1982-2000年)从 NOAA/AVHRR数据中提取的植被覆盖度指数,按不同植被覆盖度的指标,采用分区分类法对中国西部干旱区进行了分类,得到植被分类结果图,提取了各类植被在每个年度的面积数据,显示了各类植被面积变化的过程,并初步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近20年来,干旱区各区域相同植被类型的变化状况不完全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北疆地区无植被覆盖类型面积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南北疆在绿洲面积增加的同时,中、高覆盖度植被减少,即在绿洲与沙漠之间的过渡带植被面积减少,柴达木盆地荒漠面积增加,森林、草甸类植被面积减少,表现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综合各区各类植被的变化来看,在平原区荒漠无植被区是稳定的(与其总面积相比),绿洲也是西部干旱区较稳定的植被类型,而且是不断扩大的植被类型。人类活动已是西部干旱区、平原地区植被类型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二者之间的过渡带类型的植被,尤其是中、高覆盖度植被的面积在减少。  相似文献   

10.
认识荒漠     
<正>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矮小、荒凉贫瘠且地域广袤的自然地带。自然地理学视角的荒漠生物气候带是陆地植被随气候干湿变化而发生自然分异的现象,是植被与自然环境适应状况的真实反映。在自然界中,相邻两个生物气候带间的过渡是渐变的。荒漠草原就是草原带与荒漠带间的过渡类型,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植被类型兼具荒漠带和草原带的特征,又被称为半荒漠。在我国,通常将200毫米等雨线作为荒漠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其中,年均降水量100~200毫米为半荒漠,50~100毫米为典型荒漠,小于50毫米为极旱荒漠。依据地表物质的组成不同,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