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组织网络理论,研究了战略联盟网络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对联盟中知识转移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战略联盟的网络异质性不利于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网络稳定性、强的网络连接和联盟中的信任有利于知识转移。研究结论从组织网络视角揭示了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能够指导联盟更有效地促进知识在联盟中的共享和转移。  相似文献   

2.
随着产业集群现象的大量出现以及成功的发展实践,产业集群理论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在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中,既有经济学家,又有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由于选取的研究角度不同,导致各学者在产业集群理论方面的探讨出现了分歧,但均强调产业的空闻集聚、产业集聚过程中企业的分工与专业化、群内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与结网.相对而言,关于区域内产业生态网络的根植与培育的关注远远不够.基于此笔者从产业网络联系角度详细阐述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集聚区为例,以北京市会展企业名录为数据基础,运用Ripley K函数和问卷调查方法,对会展产业集群进行识别. 研究表明,我国主要中心城市特定地段会展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集群化程度较低. 在这种集群中,永久性集聚的发展较临时性集聚更为成熟,在永久性集聚中,会展企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已经形成;而在临时性集聚中,知识流动和信息传递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研究结论将进一步丰富产业集聚的研究内容并为地方政府推进会展业集群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聚久必分,制造业集聚尽管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受企业战略和集聚区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集聚企业开始迁移。本文基于"广东双转移"背景下,以佛山南庄陶瓷产业转移及清远源潭陶瓷产业承接为案例对比,探讨制造业集聚转移中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博弈,以及产业集群式转移后对转出地和转入地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珠三角传统的制造业集聚区通过产业有序转移,达到"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优化目的,从制造业中心转变为先进服务业中心。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从农业外围演变为制造业中心,而产业空间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污染转移则是转移的一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之创新效应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新论题,也是我国产业集聚各种效应中最值得关注的效应之一。在总揽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产业集聚之创新效应的命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鉴别出了产业集聚促进创新的三个微观机制,分别为知识溢出机制、知识特有属性机制和集聚企业互动机制,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6.
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对组织边界的解释不能够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网络组织理论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企业集群的组织边界。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联结了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密度、强度和规模这三个维度来测度关系,以达到界定企业集群边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向集中,具有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市域差异显著;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不同,河南省环境污染集中度时空格局变化较明显,由"西北高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来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环境污染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为主,而产业转移集聚相对超前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产业转移集聚与环境污染集聚基本一致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7个,二者一致性越来越显著,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向南推进的趋势;河南省2007—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29 5下降到2016年的0.024 0,二者集聚格局有趋同态势,相关性日益显著;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且是正向影响的因素为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值,表明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类型转型.加大人才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着力改善各行业生产技术是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研究框架,集成吉林省各类开发区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产业集聚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吉林省开发区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阐明了开发区内产业集聚的特征,剖析了企业规模集中度和空间异质性,研判了开发区、产业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集聚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吉林省开发区的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吉林省开发区表现为区域分布上的差异性、等级数量的不均衡性、类型分布的多样性等特征;吉林省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开发区内产业的核心类型,通化和白山两地开发区产业结构高级度最高,省内各类产业的空间关联性普遍较强;各类产业整体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格局,存在产业同质化的风险;“开发区-产业-企业”协同集聚特征较为明显,现有开发区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传统突破型、前沿创新型和对外开放型”3种类型,以及“综合化园区、专精化园区和同质化园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维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产业偏离份额等方法,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对2003~2012年间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空间格局进行了多方面的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呈现出梯度变化,且各产业空间格局变化各异,其中,第一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减弱,地域分异特征显著;第二产业逐渐增强,且集聚效应较弱的地市逐年边缘化发展;第三产业变化并不明显,仅扩散效应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区域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2)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结构大体合理,竞争力差异较大;3)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中有10个转出行业、12个扩散式转入行业、13个集聚式转入行业,其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呈现无序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以规模经济角度入手, 从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 到由产业组织、产业所有权以及行为特征带来的内部规模经济, 分析影响产业污染排放特征的因素。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两位数制造业层面的SO2、粉尘、污水排放为例, 通过分析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和产业分布特征,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国统计年鉴》行业污染数据, 建立2005-2009年产业层面面板回归模型, 研究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以及空间组织与产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关系。模型回归结果显示, 产业集聚水平越高的行业, 污染排放强度越高。对所有权变量的回归显示: 国有企业、集体所有企业行业集中度越高, SO2、烟尘排放强度越低; 私营企业、外商独资行业集中度越高, SO2、烟尘排放强度越高。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的产业污染受到市场化影响, 需要提升企业污染的环境监管制度和力度, 并提升产业集聚区的污染治理与排污设施建设完善度。  相似文献   

11.
从信息空间理论视角,在知识分立的基础上,探讨创新网络内的网络创新过程,特别是知识流动与传播的条件和机制。研究得到网络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默会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创新网络内的共享环境为知识转化提供了平台,代码共享是创新网络内认知资本积累的基础,而网络内个人、组织间的信任关系则为创新产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条件。最后以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为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四种不同类型知识及其转化路径研究为基础,从知识转化的角度解释集群的国际化进程的内在机理,介绍了集群两种知识系统,集群内部知识系统、集群外部知识系统,并描述了两个知识系统之间不同类型知识在集群国际化进程中的转化及作用,即集群内部活动主体跨国母公司与集群外部活动主体跨国子公司之间的各类知识的转化对集群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由于车载自组织网络具有节点高速移动,网络拓扑频繁变化,链路不稳定等特点,直接使用移动自组网的路由协议,将会产生传输延时增大,丢包率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稳定的、基于位置信息的分簇路由协议(Stable Clustering and Position-base Routing),该协议以节点的运动特性作为分簇依据,利用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电子地图信息进行路由决策。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能有效地改善簇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降低网络的丢包率。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高技术集群内企业伙伴选择机制的基础上,借助小世界网络理论与方法对企业集群知识共享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了不同伙伴选择机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发现,核心能力互补机制是促进企业集群知识增长的积极因素;实力相当机制则会阻碍集群的知识增长和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而信誉机制则会使集群中的企业形成不同派系,阻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5.
Variation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DNA sequence ar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build genetic networks to map from SNPs to gene expressions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networks. We employed mutual information to evaluate the strength of SNP–SNP and gene–gene associations based on SNPs identity by descent (IBD) data and differences of gene expressions. We applied the approach to one dataset of Genetics of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s, and discovered that both the SNP relevance network and the gene relevance network approximated the scale-free topology. We also found that 12.09% of SNP–SNP interactions matched 24.49% of gene–gene interaction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inally, we identified 49 hub SNPs and 115 hub genes in their relevance networks, in which 27 hub SNPs were associated with 25 hub genes.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消耗不均衡并且节点电池能量有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环扇交错的分簇路由算法,算法在簇头的确定上考虑了节点的剩余能量及与其它节点的距离,优化了簇头的选举,同一扇区的簇头采用与相邻内环的簇头之间通信的方式传输数据;并采用非均匀分簇的思想,使得靠近基站的簇的规模小于远离基站的簇的规模,均衡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耗,通过仿真,该方法能够延长网络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知识资源是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控制是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之一。跨国公司通过对合资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管理实现了对合资企业的知识控制,由于不同的知识其可转移性有较大差异,通过知识流运动机理的阐述分析知识的转移和积累过程,探析母公司在两个层面上对合资企业的知识控制过程,并通过反馈系统监控企业的运营状况,这对于进一步调整母公司对合资企业的知识转移、控制力的强弱和控制幅度的大小,分析跨国合资企业中的知识控制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区域创新系统内以企业为中心的知识转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最重要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主体间知识转移的效率。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主体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合作、产生联系,从而在区域内部结成了以各个主体为结点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各结点之间的关系链条是主体之间物资关系或非正式的交流。将区域创新系统主体间的关系链条主要概括为四种活动,即合作研发、知识产权转让、人才输出和咨询服务,进而结合SECI模型分析这四种活动如何实现知识在主体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产业集群研究都是基于产业集群中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它们均一地相互作用,以及在产业集群的知识创造过程中,机构比单个企业更为重要。然而,研究单个企业所积累的大量证据表明,产业集群企业具有异质性。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核心企业是产业集群的创新引擎、集群与外部联系的"桥梁"以及集群的知识扩散源。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产品模仿、人力资源的流动、企业间的关系以及新企业的衍生等四种知识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