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钻研教材,明确目标 (一)钻研教材 《认识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本节课是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在学习这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经验.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相似文献   

2.
一、钻研教材,明确目标 (一)钻研教材 《认识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本节课是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在学习这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经验。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当孩子们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和三角形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让孩子们找找教室里哪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孩子们劲头十足,很会观察,除了表达不够到位,找到的图形倒都八九不离十。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是人教版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章教学内容,本章教材包括两节,即《藻类、苔鲜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和种子的基本结构,教材突出在“生物阁”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这些不同类群的植物,包括不同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主要特征,还有这些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天盛律令》是迄今,所知数学内容最多的一部西夏菱,其内容包括对自然数和分数性质的认识,主要是在此基础上掌握的自然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还有对某些平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认识,以及对某些简单图形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与《大纲》相比,《标准》中立体几何内容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立体几何内容的选择、立体几何内容的结构体系以及其内容处理方式、方法。一、内容的选择方面的变化表1:《大纲》和《标准》中关于立体几何内容选择的比较《大纲》2000版标准必修(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6课时)1、平面及其性质,立体图形直观图画法;2、平行直线、异面直线所成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4、平面与平…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数学课《观察物体》是继一年级学习《位置》后编排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观察物体主题情景图--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象,让学生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67页的《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观察物体》是继一年级学习《位置》后编排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观察物体主题情景图——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象,让学生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67页的《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贺涛 《科技咨询导报》2012,(33):139-139
该文通过对《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分析与探讨,明晰以案例任务驱动为导向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以解决学生"只会模仿、不会创作,只会操作、不会创意"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从而达到有限的课时中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梁栋 《科技信息》2010,(27):312-312
生物教科书表现形式体现了图文并茂的特点,在书中凡是能"图形"表达的内容都用"图和图群"表示,文字尽量精炼。"图和图群"能够表现栩栩如生的生物及其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感受生物科学探究的魅力。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图形都是静态的,对生理过程表现的不得力,不能反映其动态变化过程,如果能让它们动起来,并配上声音,则动画内容更接近于真实的生理过程,可以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相似文献   

11.
赖健 《科技信息》2008,(11):245-245
《机械制图》是一门通过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把平面图形(视图)想象出空间图形(立体图形)的课程。由于技校生没有接触立体几何知识,在学习机械制图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与教师没能够把《机械制图》课程中的难点突破有直接的关系,为此利用积木理论等“妙法”把难点一一突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课程内容的认识问题和教学方法问题是高师物理专业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与中学物理相比,《力学》课程在研究对象、数学工具和描述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深层认识。启发式单元结构教学法是实现由"直觉教育模式"向"结构教育模式"的转变的有效尝试,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郑海宁 《甘肃科技》2007,23(11):270-272
"立体几何初步"内容的设计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因此,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随手画图,虚实线不分,立体感不强等问题时常出现,用图能力欠缺,图形中基本的点、线、面关系认识混乱,不能实现由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的认识上的飞跃,不能恰当的利用图形解决问题,以上种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学习质量的提高。文章就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廖坪兰 《科技信息》2012,(13):311-311
升上初中,写作要求的提高是许多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的写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要求是"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由于一直以来"重读轻写"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立意、材料、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的方法无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训练中,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显  相似文献   

15.
平面光栅衍射是物理学专业《光学》课程和非物理学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该文利用"等效光束"的方法分析平面光栅衍射现象。此方法不仅可以非常简单地导出光屏上光强分布规律,而且便于教师和学生深刻地理解Fraunhofer单缝衍射对多光束干涉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科学(广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奇妙的电与磁》的整合。【教材分析】本课是教师自己根据单元内容进行整合,作为第三单元《奇妙的电与磁》的引入,主要解决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我知道的磁铁。是调动学生已有的对磁铁的认识和经验,交流他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磁铁的名称以及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是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是让学生通过试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18.
白岗  俞文辉  卢其宜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4):180-180,183
皮亚南一文[1]提出的"加速度投影定理",是采用《机械原理》中的有关方法证明的,证明过程比较繁杂。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更简便的证明方法,即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加速度投影定理",该定理建立了平面图形上任意两点加速度的投影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荣顺 《科技信息》2008,(3):224-224
《机械制图》课是当前职业技术学校师生普遍反应较难的一门课程,课程的难点是学生识图、绘图技能的培养,在复杂的立体转化为平面和平面转化为立体的空间认识、立体思维活动中,大多数的学生都存在难以适应的情况。本文对如何抓住关键因素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认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识图绘图的技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方盈 《今日科技》2012,(4):76-76,82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在图形与变换板块新增加了平移等内容,其中"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是平移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二年级的学生虽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空间观念,但部分学生仍存在着知觉障碍,对于准确画出平移图形有一定困难。本文主要根据教材分析并结合笔者这几年的教学理解,制定平移分层目标,同时对平移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设计出适合二年级学生的作图方法,从而突破作图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