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2.
邹秋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43-44,65
《论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比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次数少得多,这与第二人称代词在使用对象上要求甚严有关。本文试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和称数等三个方面对《论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梁滨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1-114
学界一直对汉语词类进行着研究,数词当然也会成为研究的对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数词的不同,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各家观点不同。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现代汉语中的分析方法综合考察,《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的用法有实指和虚指两种。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表总括的范围副词,学界对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研究较少。文章选取先秦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语》、《左传》和《孟子》及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四部文献,对其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数量方面,这一时期限定性范围副词呈增长态势,但不稳定,更替频繁,有些只在专书中出现;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也已出现。  相似文献   

5.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6.
在对《论语》进行注释的一些专著中出现了对古代文化常识错解的现象。从人物、称谓、饮食、事物以及历史五个方面,列举具体实例,进行考辨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康有为以经邦济世为旨归,借用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学说、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思想重新诠释《论语》和《孟子》,使传统经典充实了近代意义的新内容。这与他自身的西学储备、儒家经典的与时俱进性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关联。通过对两部经典的创造性解释,康有为拓展了儒家的外王学,促进了儒学向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9.
在对《论语》进行注释的一些专著中出现了对古代文化常识错解的现象。从人物、称谓、饮食、事物以及历史五个方面,列举具体实例,进行考辨分析。  相似文献   

10.
《福乐智慧》与《论语》尽管成书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但在伦理思想上有许多共性。本文比较了两书的义利观.从义利观的角度研究两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孙子的子女”及“孙子的孙子女”这两个称谓的方言用词比较复杂,存在着多层次交叉的现象。这两个称谓的方言词来源有两种:一是秉承古词用法;一是古称谓词指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诗经>等传世文献,圣字的本义是聪明睿智,只言才不言德,圣人只是能人而已.根据<论语>与<左传>分析,大约到春秋晚期,圣字开始出现道德含义,圣人是伟人的意思,但当时多数人仍沿用本义.到战国早中期,圣字的变义迅速取代本义,<墨子><老子>的圣字,基本上都是变义,<孟子>的圣字没有一个是本义.从<诗经>到<孟子>,圣人中既有古人,也有当代活人.孔子生前已被人称为圣人,死后有种种尊称,其中"至圣先师"至今确不可易,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有大量的称谓语,他们构成了该书的称谓系统,具有称谓系统的一些基本规律:称谓词按关系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无论是亲属称谓还是社会称谓,按照指称对象是交谈另一方还是以外的第三者又都有面称和背称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称谓语使甩的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然而称谓语造成的尴尬相当普遍。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在面对陌生年轻女性时,不知如何称呼,存在着称谓缺环。“小姐”、“大姐”、“姑娘”、“美女”等几个称谓语都不能弥补这个缺环。汉语中称谓语缺环现象是新旧观念的撞击造成的,解决的途径是要转变人们的伦理观念,建立一种开放的新型的语言交际观。  相似文献   

15.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年龄的长和幼是亲属称谓的一项区别性语义特征。同类亲属有的区分长幼而使用不同的称谓 ,有的不分长幼而使用同一个称谓。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和长幼合称具有与普通话或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原型研究的角度指出越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合理地想象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亲属关系",是正确交际的起点。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新的称谓元素不断进入越语称谓系统,使其开始具有开放式称谓系统的某些特征,但是从封闭式称谓系统过渡到开放式称谓系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亲属称谓的共用指语言词汇系统中对不同类的亲属使用同一个称谓.亲属称谓共用与同类亲属不区分年龄长幼而合称不同,也与亲属称谓的借用有别.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的称谓共用包括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共用称谓、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共用称谓、血亲与姻亲共用称谓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亲属称谓词是亲属制度在语言中的反映。借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蒙古语亲属称谓词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蒙、汉两个民族在婚姻家庭层面上的影响特点。从语言、文化和婚姻的角度可以说明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借入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