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丽 《科技信息》2007,(31):256-256
小说《土生子》中,托马斯·别格用反抗和武力手段替代了传统文学中顺从屈服的黑人形象。国内外评论家一般把别格的残暴行为归咎为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社会制度,本文从动物意象的角度来阐释别格的暴力根源,揭示人类在危险面前无可抑制的兽性爆发。  相似文献   

2.
蒋芳 《科技信息》2010,(32):162-162
《土生子》因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理查德·赖特在小说中谴责了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和种族压迫,探讨了白人对于黑人的压迫如何造就如别格·托马斯之类的复仇形象。由于被剥夺了尊严和人格,别格的内心变得阴郁、恐惧和充满仇恨。从误杀玛丽到故意杀害贝西,再到行刑之前与麦克斯的交流,他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发展过程。为了反抗种族主义以取得自我实现以及独立人格,他唯有付诸暴力和犯罪。  相似文献   

3.
别解是广告语应用中比较特别的一种修辞现象。把广告语中词的别解分为谐音别解、多义词别解、异构别解和对象别解四大类,分别加以分析和阐明。其中涉及了一些广告语中的别解与其它词格叠加使用的现象。主要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分析了广告语中别解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震撼人心的。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看,它来自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是社会的要求与高加林的自身要求不相符合产生的严重后果。但如果从心理批评的角度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我们则发现在高加林整个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始终充满了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种人生层次构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应该是高加林人生悲剧产生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及“超我”等三种人格构造分析了《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在面对“吃”与“棋”的生活问题背后的精神状况。通过探讨王一生对于“吃”与“棋”的态度背后的深层心理状况,挖掘了王一生的“吃”与“棋”二者背后的隐秘联系。二者的相互影响塑造了王一生的道家文化人格,揭示了这种人格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的宝贝     
李洁 《少儿科技》2009,(9):36-36
看到题目,请你猜猜我的宝贝是什么呢?哈,别瞎猜,它就是我的小乌龟。今年夏天,爸爸从岳城水库给我带回两只小乌龟。我非常高兴,把它们养在一个小鱼缸里。我的小乌龟一只大,一只小。它们都穿着绿色衣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高觉新形象,将他定位于一个有着种种心理矛盾的中间型人物。独特的转型期赋予他独特的地位,使其处在新旧文化传统形成的新旧价值观念中间,形成矛盾的心理结构:一边是对家庭权威的服从和传统文化规训的认同;另一边是个性解放、民主独立,二者形成强大的张力,觉新处在张力的紧张中。本文把矛盾的双方看成是角色意识和个体意识冲突的表现,与超我和本我冲突的表现,具体分析人物的矛盾心理及应对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解读这个人物个性化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的性格中有多重矛盾对立的要素,比如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这种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正是于连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海》中的双我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班维尔的代表作《海》自2005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广受评论界和读者的推崇。然而,绝大部分的评论(主要是书评)侧重于探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对小说在自我再现中的突出特点“双我”很少涉及。小说主人公及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表述经常出现一些相互矛盾或混淆现实与想象的地方,产生了大量的“双我”。现从心理分析的“双我”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在自我再现过程中的双我表现及其成因来揭示班维尔小说的困惑主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 Z-连续格的一些特征,从而揭示了 Z-连续格与 Galois 连通性和 Z-分配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语言学理论存在着诸多分歧,皮亚杰侧重于从生物学角度来论述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维果茨基则注重外在社会文化的作用,强调客观的因素。两者对个体自我中心言语的不同理解是其理论的主要分歧之一。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无目的性的语言,维果茨基则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具有社会功能的。从自我中心言语角度来看,能发现二者理论的一些互补性: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互补;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互补;不同客体对象对个体认知发展影响的互补。  相似文献   

12.
对于《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历来是众说纷纭。通过引入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宋江形象的复杂性,从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层人格在宋江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宋江的行为,可为宋江形象研究指出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使女的故事》是当代"加拿大文学女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性长篇小说之一。我们可以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小说中再现的一系列毒性话语,并指出这些毒性话语与被誉为"毒性话语开端"的《寂静的春天》及现实中的生态灾难、环境正义运动等有着紧密的呼应,它体现了阿特伍德深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4.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15.
异步FIFO用来存储、缓冲在两个异步时钟之间的数据传输.由于异步FIFO一般采用的是Gray码设计,这就要求所设计的FIFO深度是必须是2^n-1.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需要的深度不会巧合是2^n-1,这样的设计要求增大了芯片面积和功耗.通过构造一种单步循环码实现了异步FIFO的设计思路,使它的设计深度不再拘泥于特定值,...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整体意识。书中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并从生态整体利益审视自然万物。梭罗的生态整体观对于唤起现代人的生态良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研究角度观照浙江地域文化精神,认为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耿介刚强的硬汉精神、温润醇实的人文内蕴是浙江地域文化精神中非常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浙江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人,尤其是异域视野对华夏礼仪神圣效力的阐释,借镜人类学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研究成果,立足华夏礼制探源研究命题,反思了传统神话观对儒家神话研究的桎梏与遮蔽,认为华夏繁复的礼仪活动是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性视域。现有的成功实践业已表明,礼仪符号的解读、礼仪神圣根源的探索,乃至经典文本的解读,需要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比较神话学的类比释读视域,需要突破故事本位的神话观,回归礼仪圣物象征的大传统。因此,儒家神话再发现与重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浅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以及有效开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小说《野性的呼唤》、《雪虎》为例,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即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人性异化和道德沦丧的反思与批判,并表现出回归自然、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