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即构建合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对中国模式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三种现实形态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国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形态,在动态的实践层面失衡现象的表征是国家自主性太强,社会自主性较低。我们需要通过增强国家的权威性,提高社会的自主性,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增权,最终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现实形态,从而推动中国模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国家与社会关系既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也代表着两种差异明显的价值取向。政治文化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的文化体现,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体现着一定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也随之变化。处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进程中的当代中国,以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为价值导向是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构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大举措被提上日程。建构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有利于缓解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威信。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以实现当前我国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建...  相似文献   

4.
阐释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该理论探讨了中国社会未能产生哈氏所论证的公共领域的原因。通过对互联网特征以及互联网影响政府行为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指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中国的公共领域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得到萌芽。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农民开始了其在新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历史进程,面对全新的历史环境和历史阶段,农民取得了不同于以前任何时代的历史性的发展,其向现代无产阶级演进的基本条件的具备与向无产阶级的演进的开始,是国家发展在农民阶级性发展层面上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选择,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法治建立的思想基础是法治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普遍而深入的形成。在中国建立法治制度,就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现实状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的法治道路。社会关系的相对稳定,是中国实现法治的社会基础。探讨和认识我国正在建设的法治国家与我国以前和现在所不同的特征,是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运用政治社会学中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探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国家与城市社会关系,可以明显看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两者关系的变化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符号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方法与材料,可以发现十三世纪的匝嘎利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宗教与艺术,还包含了政治权力等社会性因素。因应多民族国家重新恢复统一的历史进程,僧人发展了特殊的匝嘎利艺术形式,在符号层面实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双向锚固。一定程度上,这套匝嘎利反映了当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家与西藏地方社会的双向互动与建构过程已经深入人心,而不仅仅是国家对西藏地方的政治或文化征服。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创造,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获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特别是经历了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后,更加感觉到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民族团结历史和经验的可贵,需要专家学者从理论上总结和提高蒙古族、朝鲜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历史进程中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实践经验,为解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利益的态度和看法受到社会历史条件、阶级斗争、社会分工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观"。中国古代义利观经历了重义轻利论、义利合一论、重利轻义论和义利皆弃论几个发展阶段。西方功利主义利益观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道德哲学,它的提出和发展对规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提供了意识形态的约束作用,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鉴。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指出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利益问题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现代设计中,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体现出紧张的状态。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背景之下,这种状态更加能够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变更,在人与产品的关系中分析这种紧张的状态之根源,可以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有效的发展方向,并可以利用产品的关系渗透能力化解日益悲观化的个体性存在方式,达到融合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小山村龙灯文化的消失过程 ,反映了国家与民间社会在集体记忆方面分歧、糅合、分离、混杂的历史互动关系的过程。屏风村龙灯文化所代表的民间社会在与国家的互动中 ,被迫放弃了记忆的基础之后 ,处于全能国家时代之后的一种混乱的记忆状态。如果这种现状无法改变 ,民间文化的重构将出现失序与混乱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放眼当下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启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征程中,辩证地看待配置调和法律、道德与信仰这一市民社会的三个重要维度,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清晰表述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的宏观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动摇,正确处理衔接好制度、伦理与精神三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调适政权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审美理想的最高形态。和谐美以其作为审美精神指向对生活的引领作用和审美功能优势,在启迪美学学科建设、引领现实生活向理想境界提升、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当代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交往关系。它在教育中的深层意义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完成"立人"的教育使命。然而,这种关系长期遭到异化:在非主体性教育下,它是一种"我———它"式的占有关系;在主体性教育下,它是一种"我———他"式的疏离关系。直到今天,主体间性教育的出现才使它发展为一种"我———你"式的平等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关于宗教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问题的理论;二是关于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及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的理论;三是关于宗教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关系,以及加强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理论,这是一个全新的宗教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区建设是一个政府行政事业还是一个社会事业 ?事业性质的选择不同 ,社区建设的目标就不同 ,社区建设的行动方式也不同 ,社区建设的行动绩效必然不一样 ,而由此形成的城市中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随着法治社会的构建,依法治教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法的普及,我国高校(国立)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已成为近年来争议颇多的问题。以高校与学生之间具有行政色彩的权力关系以及与不具有行政色彩的民事关系为基点,从维护学生权益角度出发,审视高校的法律地位及其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并探讨其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