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潘柳清 《科技信息》2008,20(1):27-28
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官本位思想,所以在民众心里普遍存在着厌诉情绪.而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和法制精神的贯彻,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人逐渐增多,同时诉讼也被有些人拿来作为犯罪的手段.然而这种诉讼欺诈行为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这种行为的定性分歧较大,因而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规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诉讼欺诈行为较为符合诈骗罪特征,目前可按诈骗罪论处.但由于诉讼欺诈行为和诈骗罪侵害的客体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都存在差异,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宜增设单独的"诉讼诈骗罪",以便更有效地遏止诉讼欺诈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诉讼诈骗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并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它具有比诈骗罪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于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诉讼诈骗罪,而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敲诈勒索罪等现行罪名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惩戒措施等均不能对诉讼诈骗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为了打击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维护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保护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在刑事立法中增设诉讼诈骗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国敏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4):12-14,17
近年来,诉讼欺诈现象日趋突出,有关案例层出不穷,但刑法理论界对该行为的定性尚存争议,司法实践中也是做法不一。首先对最高检《答复》提出质疑,接着分析诉讼欺诈的犯罪认定,最后提出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将其作为诈骗罪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刑法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4.
诉讼诈骗是指法院因行为人的欺骗行为而产生了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作出了错误的裁判(处分行为),这种错误判决应当认定为诈骗罪中的财产处分行为。所以,诉讼诈骗行为客观方面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5.
诉讼欺诈的案件在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民事纠纷中,日益增多和严重。司法实践中对诉讼权利制约的软化,诉讼欺诈案件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诉讼欺诈的概念特征及表现形式的分析,阐述了其社会危害性,提出对我国诉讼欺诈防范和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诉讼诈骗是近年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类型案件,实践中对于此类行为的处理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通过对这些意见的分析,作者提出建议增设诉讼诈骗罪的建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设立该罪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对该罪的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7.
刑事法律上,保险诈骗罪主要研究的是严重的保险欺诈行为,即保险诈骗行为,而一般的保险欺诈是相对于民事法律而言的。文章讨论了保险诈骗的刑事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之下,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欺诈行为越来越多。对于这一社会问题,当前的法律更多是从行政责任或者民事责任的角度来加以约束,而这种约束的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有效性。基于当前法律规制的困境,并结合保健品欺诈的常见类型,应从刑法角度以诈骗罪、生产及销售假药罪、生产及销售伪劣产品罪对该行为进行规制。在诈骗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发生竞合的场合,应以想象竞合犯来处理。此外,行刑衔接问题是当前刑法规制的前提性障碍,可以通过建立专案专办机制及严格把握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一种普遍使用的支付方式。信用证欺诈与信用证诈骗罪本该是界限分明的两个概念。中国现行有关法律与司法解释之间存在重叠,司法实践中更有类似案件受到迥异判决。本文试图厘清信用证欺诈与信用证诈骗罪的界限.找出目前中国法语境下信用证诈骗罪与信用证欺诈的重叠之处,以及中国相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最后。本文就如何完善相关规定以清晰界定信用证诈骗罪与信用证欺诈的界限之所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贾蕊 《科技咨询导报》2011,(25):256-256
合同诈骗作为一种经济欺诈行为自古就有,1997年新刑法将其作为一种新罪名设立。所谓合同诈骗罪,主要指当事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下面本文对民事欺诈与合同诈骗的区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诈伪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诈伪字词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完善,为诈伪罪的产生奠定基础。诈伪罪的产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道德的变迁相关,在西周时期,一般性诈伪罪出现。至迟在战国末期.政治性诈伪罪已经出现。诈伪罪的产生历程深刻印证着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在信用卡诈骗罪原有的四种法定行为基础上,规定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也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在相关立法完善的基础上,司法机关如何依法正确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诈骗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界定相关概念、明确定罪依据以及分析区分罪与非罪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可以对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作出认定。  相似文献   

13.
单位成为贷款诈骗罪主体的立法疏漏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频繁发生,严重侵害了国家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制度和金融机构对所贷资金的所有权。我国现行刑法未将单位规定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使得司法机关难于寻求适当的法律依据追究其刑事责任,增设贷款诈骗罪单位主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在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去骗取财物的情况下,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可以考虑对诈骗罪、招摇撞骗罪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在立法上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5.
从刑法对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与票据诈骗罪的立法界定可以看出,两罪是有区别的。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与票据诈骗罪的相关性思考主要是指对司法实践中两罪的交叉性进行的一种定位与思考。而辩正性思考则是指对两罪在交叉构成牵连犯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处断的一种“回归性”正确的思辩。但无论是相关性思考还是辩正性思考,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法律的实体性规范在应然性理念的指引之下真正回归到法律的应有性状态中去。  相似文献   

16.
合同诈骗罪具有特殊性,对其犯罪构成进行分析,有利于对合同诈骗罪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17.
李立 《科技信息》2008,(2):162-163
对于我国现行刑法典在刑法分则的第三章第五节单列"金融诈骗罪",有人认为这一节的设立明显违背刑法分则以犯罪客体为犯罪分类标准,在刑法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质疑,从而开始重新探讨我国犯罪的立法分类标准。本文从"金融诈骗罪"这一节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刑法典的犯罪的分类标准,并对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目前,社会保险存在较为严重的欺诈现象,不仅使社会保险基金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本文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在完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在刑法中增设"社会保险诈骗罪".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辨析,对类似罪名的研究,总结刑法规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终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提高司法监管的效力.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我国通过《刑法修正案(五)》后,信用卡诈骗罪又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对于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和司法认定存有较大争议。对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持实质的解释论,考察刑法用语的真实含义,用实质的、正义的标准界定构成要件的内涵与外延。认为盗窃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使用的行为,只构成一般盗窃罪,而不构成盗窃金融机构罪。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民事欺诈行为及合同诈骗犯罪也有日益增多之趋势。由于二者在行为、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如何正确区分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本文在准确界定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的基础上,以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为切入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区分二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