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每经有感必将言其心志,诉其衷肠。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情感的表达又是经由过滤之后的另一种外化。它体现着一定的法度,含有约束、节制的意味。因而,古代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内敛含蓄十分重要,意象作为中国首创的一个美学范畴,恰可以作为这种含蓄表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意象可以通过自然外物来传达个人独特性的情感,使得情感在有节制的同时又得以抒发。中国古典诗歌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许多内涵深刻的文学意象,杜甫诗中"舟船"这一意象传递出诗人的漂泊感和寻求自由感,揭示出诗人孤独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2.
泪具有深沉的情感包容性,泪表达的情感有悲、有怨、有愁、有喜。泪演绎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泪一旦被文人采撷于文学,成为意象,即具备了无声的动人魅力和情感渲染力,唐诗中的泪意象瑰丽奇异、多姿多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研读唐诗,泪意象为数不少,有忧国泪、离别泪、相思泪,还有悲伤泪、喜极泪等,透过诗中的泪意象,可窥探出诗人爱国忧民、相思爱情、悲痛创伤等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3.
菊,作为一种经典的诗歌意象与文化语码,主要指向高雅清逸的志趣、悠然忘世的情怀。而初盛唐人对菊之意象的接受与进一步阐释,却全然折射着其特有的时代特征与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翻开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笔下丰富、繁复的意象当中,月亮是一个常常与主角相伴的重要角色。在她充满张力与质感的文字叙述当中,关于月亮的描写在她成功的心理刻画中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因此而赢得了读者的喝彩。  相似文献   

5.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6.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就这方面来说,在唐代诗家中仅次于白居易。灯烛意象对李商隐影响深刻,而唐代的经济基础、政治气候、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李诗对灯烛意象的运用。李商隐扩大了灯烛意象的表现力、内蕴力,创造出具有多方面文化意蕴的经典灯烛意象。  相似文献   

7.
卢迪 《科技信息》2012,(12):175-175,178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诗人在表达情感、情趣和志向时,无不借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在中英两国的诗歌创作中,花卉意象是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而在两国的花卉意象运用中,桃花和玫瑰分别在两国的诗歌中占有比较独特的地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两种花卉意象在两国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进行对比研究,意在找出两国对花卉意象运用的相似性和不同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时代的迁移和社会形态的革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向现代中式园林景观演化的过程。首先,查阅文献资料,归纳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法;其次,通过实地调查,以洛阳盛唐至尊居住小区为例,探索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方法;最后,探讨未来新中式风格景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象和意境是有联系的 ,但又有区别。本文探讨了意象与意境的本质及内涵。意境指的是一种艺术的精神境界 ,只有借助于意象 ,使审美超越审美 ,进入一种精神、文化、心理的体验空间 ,意境才会出现。艺术语言的美往往是借助“意象”这个中介来传达的 ,但并非每一个意象都能构成意境 ,一旦艺术语言达到意境这一审美层次 ,那就是特殊的神韵和空灵之美的完美结合 ,就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京派作家普遍钟情于水,他们常常在水边发出时间生命如流水的生命和宇宙之思,又常常使水具有人的情感、性别和性欲等特征,同时还以自我澄清和静水透明来象征自我人格的清洁,以兼容并包和以柔克刚来表达他们自由、宽广的文化胸怀、文学态度和人生策略。  相似文献   

11.
娱乐、抒怀与社交是词的主要功能。晚唐、五代和北宋词主要是以音乐形式应用于娱乐场合。北宋中期以后,随着词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其社交功能逐渐增强,宴词、寿词大多是社交活动的产物。进入南宋,国事变迁,词的创作与传播环境发生变化,抒怀言志成为词的主要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2.
檃括的本义是矫正曲木之工具,其本质在于"改",也就是不断追求事物的简化.类书的编纂实际上是不断追求简化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具体部类的划分,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以"标题隶事""事对"等来简括纷繁复杂的事物上.李峤的120首咏物诗将所简括之"标题"在音律、对仗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其符合一定的格式,与类书的编纂有相似之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百咏"可视为唐代的"檃括体诗".考其成因,科举考试的帖经和试策为其成诗的社会因素,而初唐文人争以藻饰相高的文风则是"百咏"成篇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全明词>、<全明词补编>的编纂出版,填补空白,有功词史,但漏收词作不少.今据各类文献,补<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失收词作.共收52人(其中未见两书者37人,此中无名氏2人,伪托前人1人),共补词105首又三篇半阕者.  相似文献   

14.
中唐的叙事诗之所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多“事”时代催生多“事”之诗;时代风尚与社会心理的推动;文学各体的交互影响;追索“本事”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5.
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相关的诗歌即科举诗,它是反映唐代科举活动及其在此活动中心理的诗歌,其中及第抒怀诗主要抒发了士人及第时的心理感受。士人由于性格、文化背景、人生境遇等差异,在及第时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心态: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心存感激、感恩报德之意;清醒认识、平静对待之心;业成身退、归隐山林之念。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与科举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省试诗中,还体现于另外一种与科举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风气即行卷风气下所产生的行卷诗中。也就是说,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省试诗和行卷诗。而对唐人工诗及唐诗繁荣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的,正是行卷诗。  相似文献   

17.
唐代文学对洞庭湖的描写,有很多涉及到洞庭湖的一些神话传说,或者是把这些神话传说融入到诗歌的咏唱之中,或是直接以神话传说为创作题材,从而表现出洞庭湖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些神话传说,是形成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用历史的眼光透视洞庭湖文化,探究洞庭湖神话传说故事的源流,对我们理解洞庭湖这个地域文化主体,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思乡情结及其艺术表现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众多的思乡作品中,贯穿交织在一起的是诚挚而浓郁的思乡之情。这些思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一般游子思乡之作、左迁贬谪思乡之作,战乱流离思乡之作和远役征夫思乡之作。因作者所处的境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的思乡之作在景物描写上、在结构上、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各的风格和意境。  相似文献   

19.
陈增杰编撰的《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是一部集大成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视野开阔,取材甚精,又广泛取前人成果,扬枕古今,品陈得行,颇多精辟见解。集评部分则兼具学术性和资料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据孙琴安先生统计,迄今为止的唐诗选本大约600种。其中,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的《唐诗三百首》的出现,历经数百年久盛不衰,使得唐诗这颗耀眼的明珠因此书的出现而更加璀璨夺目。探究《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对今天的唐诗传播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