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毅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3):115-117
通过对余华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3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揭示其由先锋回归现实的转变以及转变后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征,以此透视作者潜藏于心的人文关怀和悄然变化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2.
3.
4.
余华在90年代初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创作转型,其语言风格也发生了相应转变,但学术界对其语言转型的研究明显缺席。选取余华小说中极具特色,并且变化显著的比喻来考察其创作转型,通过前后时期的对比来揭示其用喻的特点和变化,以期为转型研究提供语言科学的依据,并且揭示转型背后的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关注的核心是存在和生存的问题。以苦难、荒谬、虚无为切入点,对小说中以苦难为形态、以荒谬为本质、以虚无为归宿的存在处境和存在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余华的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新年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46,53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 ,表现阴谋、死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 ,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 ,反映了作者与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关系 ,代表了 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存状态探索方面的成就。生存的苦难则是他 1990年以后小说的基本主题 ,这也体现了一种从启蒙知识分子到民间的价值态度的转移 ,生命的欢悦、善良、温情和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品中暴戾的激情。余华冷漠的叙事风格受到法国新小说和鲁迅、卡夫卡、海明威等作家的影响 ,而生动、丰富、准确、富于想象力的细节描写和语言的简洁、精致、流畅成为他重要的艺术才能。对细节的重视既是余华的一种重要才能 ,同时也成为他创作的一种局限 相似文献
7.
余华早期的作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讴歌人性之美。20世纪80年代,余华毅然改变这种创作风格,着力渲染血腥、死亡、暴力、杀戮,用审丑的方式揭示人性恶,展示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90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理念又回到审美之中。这种由审美到审丑、再由审丑回归审美的创作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形态,揭示了人性恶的渊源,体现了余华创作心态的日趋平和、创作理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先锋派,是一个小说流派,该派创作风格把传统叙事模式彻底打破,审美对象就是叙事的本身。余华是先锋派作家的代表,是一个把传统颠覆得最彻底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上非常创新,小说的叙事技巧更是前所未有。本文从叙述学的意义上对余华的叙事艺术进行探讨,为更深刻的理解其小说叙事艺术的趣味,体验其小说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煜松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3):76-79
阐述了余华创作观念的变化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指出余华创作观的这种变化的根本因素,在于他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是极具个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其众多佳作的结尾完全可以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结尾的范例。而余华则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对短篇小说理解颇为深刻的作家之一。本文将两者结尾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出他们短篇小说结尾设置上的艺术闪光点,并以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设置为参照,探索发现出余华小说的特性,进而总结出两者背后广阔的文艺共鸣。 相似文献
11.
倪玲颖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6):90-94
法国新小说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n Robbe-Grillet)对中国新时期作家余华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余华至少在两个向度上受到了罗伯—格里耶后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影响:第一是背叛传统现实主义,对认识论和本体论提出怀疑,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真实观;第二是质疑传统文学中人的中心地位,学习罗氏的物化叙事,并将其"视觉净化"理论拓展到其他感觉领域。在借鉴罗氏叙事理论与技巧时,余华表现出选择上的主动性,没有盲目追崇和机械接受,而是对其作了相应的变通和移植,去除其不合理的成分,融入了富有本土色彩的内容,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乌托邦。 相似文献
12.
孟睿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14,(2):188-191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巧妙的结构设置是其小说情节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为探究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从巧合、误会、悬念、埋伏照应、"结构核"等结构手法入手,分析了李渔曲折离奇故事情节的构建方法,进而使读者更好地探讨和把握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天雨花》是清代一部影响颇大的弹词作品,与《红楼梦》并称为“南花北梦”,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还存有疑问,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陶贞怀”是作者的笔名。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那个时代理想男性的抒写:一身正气,智勇双全,对爱情坚贞不二,霸气又不失温柔之心,开明而又宽容慈爱,且能给人以十足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
汪汉利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4):58-61
先锋时期余华与罗伯—格里耶在小说人物观上呈现出复杂关系。两位作家都反对典型性格的塑造,主张重估物的独特价值,但彼此侧重点是不同的。余华看重人内心的欲望,关注物对欲望的象征作用;格里耶则更强调人认识世界的无知性,反对“人为化的比喻”。两位作家在人物观上呈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状况,这一方面表明余华对新小说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也昭示民族文学走向对话和交流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语言变异艺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华作为先锋派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受评论家们关注的作家,被誉为“最为希望靠近大师这一称谓的极少数作家之一”。其作品语言突兀怪诞、抽象玄虚,与常规语言相比,极具个性魅力与艺术韵味。本文试从变异修辞的角度,阐述余华小说语言是如何“违背”常规语言规范的。拟对其作品语言中的变异艺术做一个全面、深入的探讨,进而分析文学语言是如何“立足常规语言之中,又超越常规语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余华与卡夫卡都以荒诞怪癣的小说形式袒露了人生哲学的悖谬实质,但他们经过的途径、达到的层次高度又有本质性的差别。余华宏观落笔,全景式展开,辛酸中话悲凉,体验中悟真理;卡夫卡是细微处锲入,逻辑丝丝入扣,平淡中见无奈,推理中得悖谬。余华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把握人物的命运,卡夫卡则是形而上的层面上直接与人的灵魂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17.
吴玉杰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6(5):67-69
对2003年辽宁中篇小说进行了评析,认为辽宁中篇小说题材多样,作家注重叙事的技巧,注重从心理的角度刻画人物,人物形象丰富并富有个性化特点.但同时辽宁中篇小说的苦难意识比较薄弱,文化底蕴不够厚实,缺少激情和艺术上的探索精神.所以审视辽宁中篇小说可谓喜忧参半,一半是美丽,一半是忧伤.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一类源项形式为f(x ,t;u) =a(x ,t)g(u)的反应扩散方程的反问题 ,应用Sobolev紧嵌入定理及积分估计技巧 ,证明了非线性源项在H¨older空间上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9.
把B anach空间常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中解x(t)的变量t的范围t∈[t0-,αt0 α],α=min1/K,b/M扩大成t∈t0-b/M,t0 b/M,并对改进条件后的定理进行了严格证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