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彩和原子集团展开和平均键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宽带隙高温半导体,合金型应变层异质界面C/BNxC2(1-x)、BN/NBxC2(1-x)和生长在BN/NBxC2(1-x)合金衬底上的C/BN应变层异质结的价带偏移△Ev。结果表明:C/BNxC2(1-x)和BN/NBxC2(1-x)的△Ev随x的变化是非线性的,而应变层C/BN的△Ev随x的变化是接近于线性;三种异质结的△Ev值随x的变化关系决定于异质界面两侧带阶参数Emv随x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把原子集团展开方法同平均键能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研究合金型应变层异质界面价带偏移的方法.应用此方法对InxGa1-xAs/GaAs系统分别计算了以GaAs和以InxGa1-xAs为衬底的两种不同的应变状态下的价带偏移(△Ev)随合金组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应变的引入,该系统的面△Ev~X表现出大的非线性,且这一关系受到应变状态的显著影响.通过改变应变状态可使其为Ⅰ型或Ⅱ型超晶格以及金属.部分结果与有关的实验值和理论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均键能理论结合形变势方法对由AISb,GaSb和InSb所构成的应变超晶格界面在任意应变状态下的价带偏移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阳离子浅d轨道对价带偏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的价带偏移值具有显著的应变效应,此一显著的应变效应来源于应变的单轴分量及其与自旋-轨道分裂能量的耦合.这一效应导致了AISb-lnSb和GaSb-InSb系统中最高价带排列的Ⅰ-Ⅱ型超晶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平均键能理论结合形变势方法对由AlSb,GaSb和InSb所构成的应变超晶格界面在任意应变状态下的价带偏移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阳离子浅d轨道对价带偏移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紧束缚方法计算了生长在GexSi1-x合金(001)面上的应变GaAs层以及生长在Si(001)面上的应变超晶格(Si2)4/(GaAs)4的电子能带结构。讨论了应变对电子能带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子束外延(MBE)方法生长了GexSi1-x/Si应变超晶格.利用X射线双晶衍射、小角衍射和宽角衍射方法测量了超晶格样品的实验衍射曲线.运用X射线运动学理论和动力学理论,分析、模拟了样品的实验曲线,得到了精确的定量结构参数数据.并根据实验曲线中衍射峰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对应变超晶格的生长质量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由形变势理论研究了应变对超晶格(CdTe)n/(ZnTe)mГ点带边的影响计算了带偏移。在有效质量近似下,计算了对称的双量子阱中的亚带结构随阱宽与垒宽的变化规律及电子和空穴的几率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8.
用线性Muffin-tin轨道(LMTO)能带计算方法对晶格匹配的超晶格系统(ZnS)n/(Si2)n(110)(n=2~5)进行超原胞自洽计算.在此基础上,用冻结势方法计算了该超晶格系统的价带带阶;用四面体方法计算了该系统的联合态密度.结果表明,该超晶格系统的价带带阶约1.5eV.还讨论了(ZnS)n/(Si2)n(110)超晶格系统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应变层超晶格(ZnSe)n/(ZnS)m的亚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应变对越晶格(ZnSe)_n/(ZnS)_m在T点带边结构的影响,计算了带偏移:并在双量子阱近似下,用有效质量近似方法计算了应变层超晶格(ZnSe)_n/(ZnS)_m的亚带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深能级瞬态谱及光电容谱方法,研究了1.55μm近红外波段的Hg1-xCdxTe光伏探测器的深能级缺陷.结果表明,探测器中存在位于禁带中央附近的两个施主深能级.它们可能来源于HgCdTe材料中的本征缺陷,例如Hg间隙缺陷Hg1及Te反位缺陷TeHg.  相似文献   

11.
12.
在广义梯度近似下(GGA)采用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对Cr掺杂的闪锌矿稀磁半导体(DMS)B1-xCrxN(x=0.062 5,0.125)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磁性过渡金属Cr后的BN明显呈现出显著的半金属特征,Cr原子在较小的掺杂浓度下构成了中间带隙的深层能级,使得原胞中Cr原子的局域磁矩约3μB,并且不随杂质浓度变化而改变.在B1-xCrxN(x=0.125)体系多种替位构形中,N220型的Cr-Cr铁磁耦合态最稳定,其铁磁性主要是由双交换机制引起,这对在半导体工业中实现自旋载流子注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半导体单异质结系统 ,引入三角势近似异质结势 ,考虑电子、杂质与声子的相互作用 ,利用改进的 LLP变分法讨论在界面附近束缚于正施主杂质的极化子基态能量 .对 Zn1-xCdx Se/Zn Se系统的杂质态结合能进行了数值计算 ,给出了结合能、声子贡献随杂质位置、电子面密度和组分的变化关系 .结果表明 ,杂质 -声子相互作用显著且声子对结合能的作用为负 .  相似文献   

14.
在钽钪酸铅中加入钛酸铅,形成具有复合钙钛矿结构的钽钪酸铅 钛酸铅固溶体(1-x)Pb(Sc1/2Ta1/2)O3 xPbTiO3(简称PSTT(x)),可有效提高钽钪酸铅材料体系的居里点、降低其制备温度,从而扩大PST体系的应用范围.用常规氧化物合成电子陶瓷方法制备了钽钪酸铅 钛酸铅弛豫铁电陶瓷,采用XRD,SEM等分析技术,研究了PSTT(x)陶瓷的结晶特性和微观形貌,测试了PSTT(x)陶瓷的介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常规氧化物合成电子陶瓷方法可以合成钙钛矿结构的PSTT(x)陶瓷,其钙钛矿相的含量可达到90%以上,最高达100%.SEM分析表明,PSTT(x)陶瓷的晶粒饱满、晶界清晰.PSTT(x)陶瓷的热滞温度随x的不同,大致在6~12℃之间变化;PSTT(x)陶瓷的居里常数C 为3.7~8.3×106K2.  相似文献   

15.
用改进的方势阱模型、半导体统计方法,研究了决定GaAs/Ga_(1-x)Al_xAS量子阱结构中能带不连续的参数Qe与热平衡费米能级的关系,Qe作为一个统计参数,不仅与组分x、阱宽L有关,还与温度有关,计算表明,对不同的x、L值,Qe的数值可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在同样组分下,阱宽越大,Qe越小;在同样阱宽下,组分越高,Qe越小,计算结果与一些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6.
用X光电子能谱(XPS)方法研究了界面特性和Ge/GaAs(100)异质结的能带偏离关系。实验表明,当在清洁的GaAs(100)表面生长Ge异质结时,其价带偏离(△E_v)与界面特性无关,而在Ar离子注入的GaAs(100)表面上生长的Ge异质结,其价带偏离与Ar~ 离子的浓度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7.
Electronic nematicity, a unidirectional self-organized state that breaks the rotational symmetry of the underlying lattice,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iron pnictide and copper oxide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Whether nematicity plays an equ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two systems is highly controversial. In iron pnictides, the nematicity has usu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tetragonal-to-orthorhombic structural transition at temperature T(s). Although recent experiments have provided hints of nematicity, they were performed either in the low-temperature orthorhombic phase or in the tetragonal phase under uniaxial strain, both of which break the 90° rotational C(4) symmetry. Therefore, the question remains open whether the nematicity can exist above T(s) without an external driving force. Here we report magnetic torque measurements of the isovalent-doping system BaFe(2)(As(1-x)P(x))(2), showing that the nematicity develops well above T(s) and, moreover, persists to the non-magnetic superconducting regime, resulting in a phase diagram similar to the pseudogap phase diagram of the copper oxides. By combining these results with synchrotron X-ray measurements, we identify two distinct temperatures-one at T*, signifying a true nematic transition, and the other at 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