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光镜观察了中华稻蝗受精囊及受精囊管的结构。结果表明,中华蝗受精囊由内向外依次为内膜层、上皮层、底膜、结缔组织、肌肉层和围脏膜,可见许多的排出小管穿过内膜层,开口于囊腔,肌肉层中纵肌环肌交杂排列,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镜观察了中华蚱蜢的雄性附腺和储精囊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中华蚱蜢的雄性附腺左右对称.各由15根腺管组成,根据分泌物可分为5种类型:透明长腺管a,透明长腺管b,透明短腺管,白色腺管,乳白长腺管;储精囊为细长的管状,左右各一根,和附性腺缠绕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黄脸油葫芦雌体受精囊主要由腺细胞和肌肉构成,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后发现,受精囊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内膜,腺细胞层,基膜和肌肉层四层结构,其中,腺细胞层比较发达,主要是由细胞体和毛细分泌管组成;而肌肉层则由纵、环肌两层结构组成,纵肌位于内侧,而环肌位于外侧,纵环肌皆为横纹肌。 相似文献
4.
用光镜对疣蝗受精囊和受精囊管的结构做了初步的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内膜层、上皮层、基膜、肌肉层和围脏膜,其中上皮层有许多微管穿过内膜层到达囊腔,上皮层很发达,肌肉层中纵肌和环肌交错,分布不均匀.讨论了受精囊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它与其它直翅目昆虫受精囊的结构进行比较,认为它与中华稻蝗受精囊的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5.
6.
通过腺体标本制作技术、石蜡切片技术和光镜观察,研究了中华稻蝗成虫的雄性附腺和储精囊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附腺由15对(8对乳白管,7对透明管)一端开口于射精管,另一端封闭的腺管组成其组织由里到外为上皮层、底膜、肌肉层和结缔组织膜,并按上皮细胞,分泌物将乳白腺管分为酸性腺管和颗粒腺管,透明腺管分为碱性腺管、粘液性腺管和混合性腺管.这些腺管于成虫前后期在大小、上皮细胞、分泌物发生一些变化.精子在储精囊中成团分布,储精囊具柱状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底膜和肌肉层较发达,围脏膜中有气管,其盲端和中后段组织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华蚱蜢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中华蚱(Acrida ch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观察及描述.根据卵母细胞体积及核的变化、卵黄形成、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指标显示,可将卵子发生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原卵区,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进入生长阶段,滤泡细胞零星地在其周围.第三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变大,滤泡细胞呈单层均匀包围卵母细胞.第四阶段:进入卵黄形成准备期.第五阶段:卵黄形成开始.第六阶段: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卵母细胞核膜消失.第七阶段:卵壳出现,滤泡细胞呈扁平状.第八阶段: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8.
普生轮藻精囊丝形成与精细胞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新晏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9(4):376-379
本文对云南路南县黑龙潭的普生轮藻的精囊丝形成与细胞发生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精子囊中的原始精囊丝细胞(n)需要经过多次有丝分裂才形成成熟的精子细胞(n),并且,同一精囊丝上的所有细胞有丝分裂是同步进行的.对精囊丝细胞有丝分裂至游动精子形成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发现普生轮藻精囊丝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n=14 相似文献
9.
中华大蟾蜍种群年龄组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有关中华大蟾蜍年龄组的划分。共获142只标本(♂88,♀54),于1987年12月至1988年5月采自贵阳市郊。笔者以水晶体干重作为主要指标,将该蟾划分为四个年龄组。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新米虾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报道了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denticulatasinensis)的胚胎发育过程。在水温22—26℃的室内条件下,其胚胎发育历时376小时。整个发育阶段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无节幼体期Ⅰ、无节幼体期Ⅱ、无节幼体期Ⅲ和无节幼体期Ⅳ。心脏出现于无节幼体期Ⅱ,并随胚胎发育而表现出心动速率明显加快。复眼出现于无节幼体期Ⅲ. 相似文献
11.
采用美国药典提供的模拟胃液、肠液配方,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了太平洋牡蛎肌肉过敏蛋白和非过敏蛋白在体外模拟胃液、肠液消化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模拟胃液中,非过敏蛋白均能被胃蛋白酶快速降解,而主要过敏蛋白原肌球蛋白在60 min时仍未被... 相似文献
12.
任竹梅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2):178-182
采用喷雾法和注射法分别测定了速灭杀丁对中华稻蝗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胃毒LC50为2.68μg/ml,LC90为16.11μg/ml,毒力回归方程为y=4.2982+1.6416x,相关系数r=0.9686;注射毒性LC50为0.13μg/ml,LC90为0.86μg/ml,毒力回归方程为y=3.2447+1.5677x,相关系数r=0.9806。同时观察了注射药剂及蒸馏水对照24h,48h后细胞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结果未发现有明显的染色体畸变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华稻蝗上唇-唇基区后面的形态学及感受器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华稻蝗土唇-唇基区后面的形态及感受器分布,参考以前的研究方法以命名并略微修改,将中华稻蝗上唇-唇箕区后面分成12个区域并按照区域的程序对感受器的 分布进行了描述。发现,有5捉毛族、3种角质齿、4种感受器、除放大 上唇的右侧延伸较甜美外,毛簇和角质齿的结构类似于其他蝗虫,在4种感受器中,有两自其他蝗早中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中华稻蝗上唇—唇基区后面的形态及感受器分布。参考以前的研究方法及命名并略做修改,将中华稻蝗上唇—唇基区后面分成12个区域并按照区域的顺序对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进行描述。发现:有5种毛簇、3种角质齿、4种感受器;除毛簇A在上唇的右侧延伸较短外,毛簇和角质齿的结构类似于其他蝗虫;在4种感受器中,有两种在其他蝗虫中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以仙客来叶圆片方法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生防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Clonostachys rosea和Trichoderma koningii抑制B. cinerea的效果达94%~100%,其效果优于所测试的从仙客来上分离的真菌和细菌的多数菌株。用整株仙客来测试生防菌效果表明,C.rosea在叶片、花瓣、叶柄和花梗上抑制B.cinerea效果分别达96%、58%、53%、77%;而Trichoderma koningii的效果分别达100%、42%、100%、 90%。 以析因试验设计对B.cinerea和C.rosea或T.koningii施用浓度在生防效果上的交互效应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C.rosea的接种浓度是病原菌浓度的10倍或10倍以上时,其在叶片、花瓣、叶柄和花梗上抑制B.cinerea的效果分别达73%~100%、52%~86%、100%、54%~68%;当T.koningii的接种浓度为106个/mL或以上时,其抑制B.cinerea在仙客来(接种浓度为103~106个/mL时)各部分发生的效果分别为:叶片100%、叶柄62%~100%、花瓣38%~96%、花梗 56%~100%。C.rosea在叶龄为2、3、5、6 周的叶片上的生防效果更好,而在叶龄为4 周的叶片上效果差些,在叶龄为1 周的叶片上无效果。T.koningii在叶龄为1~6 周的叶片上均可有效地抑制B.cinerea的发生,抑制效果达89%~100%。C.rosea和T.koningii均是在温室内防治仙客来灰霉菌B.cinerea的具潜力的有效生防菌,但T.koningii的防治效果显著地优于C.rosea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草莓灰霉菌(BotrytiscinereaPersoon)在25℃,pH4的Peberdy培养基中静置培养10天达到生长高峰。产毒高峰期为静置培养20天。该毒素经高温灭菌后,毒力基本不变,但其氯仿提取液的光吸收特征峰稍有变化。低温保存一年的斜面菌种,产毒能力明显下降。接种实验证明,所产毒素对草莓果实有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