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伍飞 《世界博览》2010,(18):81-81
笔者最近读到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军事战略》一书煞是惊喜,惊叹于作者非同凡响的前沿思维。有评论家称赞这可能是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人在军事理论领域对人类的又一次较大贡献,更是未来世界和平建构的灵魂保障和人类的和平文明思潮。《文化军事战略》诠释了在全球化浪潮正席卷社会生活各领域的21世纪,有种种迹象表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人类有文明的历史,也有文化的历史。对于文明的历史,我们总是怀抱着一种时过境迁的感想,而文化的历史,作为一种精神传统,则与当下的存在经验及意义无法切割。作为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生存的文化传统是周人开创的,那么,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周文化和殷商文化究竟是何种关系。对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论述道:“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用“损益”来概括周人对殷商文化的继承、改造和发展,代表了一种较为全面的看法。但关键是周人在哪些方面又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策略作了“损益”,则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入研究。逯宏先生的《周代殷商礼乐接受研究》借用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将殷商族群的礼乐活动视为“第一文本”,将周人文献记栽视为“第二文本”,借助新发现的材料对周人再造的“第二文本”予以重新审视,一方面还原了被周代文献扭曲了的殷商礼乐原貌,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周人的“期待视野”,探讨了殷商文化在周代的命运,从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殷周文化“损益”研究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出现的新文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人类文化。我们要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使网络文化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朝着网络文明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化产生的阐述以及对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特征分析,进而论述网络文化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体现,是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相应的阶段,关心人自身,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健康发展,追求人和社会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必然历史要求。当前,新媒体传播已经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新媒体传播中加强并着力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无论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还是对于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布努瑶族的领世史诗《拉葩众》世代流传于民间,成为布努瑶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既是神话,也是历史,同史诗《密洛陀》是姐妹篇,对于研究和发展人类社会历史,开拓先进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文化、思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同时作为文化现象它又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楚国是先秦时期生活于江汉之间的一个封国,在商、周时期时均独立于华夏民族之外,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之邦。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他们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迥别于以中原国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但由于种种需要与中原各个国家发生着频繁的交往。在交往中,深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自觉不知觉地吸收着中原文化的元素,这也使他们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中。《清华简·系年》中的众多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对研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权力下的疯癫——再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媛媛 《科技信息》2010,(17):162-162
疯癫是文明与文化的一种现象,也是权力的一种产物。权力和疯癫是美国文明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向度。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权力机制压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社会文明发展的暴力与罪恶。  相似文献   

9.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具有典型的口传文化特征,它以口头说唱为主要流传方式,文字文本的产生并未改变其口传性质,史诗的情节内容也遵循口传文化的思维模式。《格萨尔王传》的诸种口传特征与藏族史籍中关于藏文创制的叙事体现出口传与书写两种不同的文化向度,而认识到口传文化的意义将有助于破除将文字视为区分文明与蒙昧之标志的想像和偏见,开启对人类文化多维发展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喜悦之时,也面临全球化引发的多重挑战。且不谈历史上历次瘟疫肆虐造成的巨大破坏,甚至文明的断裂,仅从20世纪初的流感大爆发,20世纪中期的脊髓灰质炎流行,20世纪末的AIDS蔓延以及21世纪初的SARS威胁,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疾病全球化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生态文化的定义、结构、特性,及其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和表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和结果.区域生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区域文明程度.世界先进生态思潮和先进生态实践方式具有全球意义.区域生态文化的创新及其相互之间的共融、共生与共荣,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生态化,人类文明不断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化必将不可抗拒地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人类学巨著《古代社会》是一本影响至深至远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该书中力图考证早期人类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民主的传统,并以所有民族并无优劣之分的前提向读者说明:人类的各种主要制度特别是宪政文化中的民主精神来源于氏族社会,并一脉相承有迹可寻地延续了下来。然而事实是东西方两种文明以几乎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途径发展下来而形成了两种差别很大的文明形态。在摩尔根的书中谈到即将跨入文明社会的高级野蛮社会时,古希腊与古罗马成为了唯一被选择的例证,对于东方各民族的发展轨迹摩尔根却涉及甚少,东方文明中的君主专制体制沿续千年的事实在文中也找不到任何解释,这是一个令人存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人类学巨著《古代社会》是一本影响至深至远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该书中力图考证早期人类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民主的传统,并以所有民族并无优劣之分的前提向读者说明:人类的各种主要制度特别是宪政文化中的民主精神来源于氏族社会,并一脉相承有迹可寻地延续了下来。然而事实是东西方两种文明以几乎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途径发展下来而形成了两种差别很大的文明形态。在摩尔根的书中谈到即将跨入文明社会的高级野蛮社会时,古希腊与古罗马成为了唯一被选择的例证,对于东方各民族的发展轨迹摩尔根却涉及甚少,东方文明中的君主专制体制沿续千年的事实在文中也找不到任何解释,这是一个令人存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作为金沙江腹地,其笮海盐文化是金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所谓金沙江文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文化,金沙江在《山海经》中称之为"黑水"、"赤水",而攀枝花市在先秦时代即《山海经》中说的"赤水之北"和《汉书》中说的"江南之地"。攀枝花从史前文化到青铜文化阶段,金沙江文化均具整合与不整合的流域形态,金沙江文明的起源时代,相当于它的青铜时代。金沙江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以沙金而彪炳于世的(徐仲舒先生生前对丽水黄金的开采与转运有专文研究),从文化板块看,以西昌为中心的邛海文化区和云南大理的洱海文化区是以其鱼米为特征;昭通的千顷池文化区是以青铜文化为代表,以攀枝花为中心的笮海文化区是以其食盐为象征。纵观黄帝将次子昌意降居若水;西羌南迁金沙江流域;秦始皇在金沙江腹地置郡县;汉武帝开拓西南边疆;诸葛亮南征,可能是直指笮海的食盐而来的。可以说从《山海经》这一角度来研究金沙江文化,也就为攀枝花建设钒钛之都寻找到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著作中直接提到"文化"一词的地方并不很多,但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在马克思的时代,文化概念正在走向独立自足的过程中:一方面,前面有从康德、赫尔德到黑格尔开始创建的文化哲学,日益偏向从精神层面来阐释文化;另一方面,19世纪人类学把它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体特征,而与文明互释。马克思言及文化多在后一人类学意义上使用该词,反之对只注重精神世界的"文化史"颇有微词。文化以它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内涵,本身也是社会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上层建筑,同样也是基础结构,这应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留给我们最意味深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化因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得以传承。语言既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映像。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也没有离开文化的语言。以色彩为例,不同文化对具有相似物理性质的色彩有着近似或迥异的理解方式;不同的语言系统赋予了色彩词汇相近或不同的文化内涵。英、汉两个民族分居于地球的两侧,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体系,受到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熏陶。因此,两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对色彩词汇的理解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文章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红色色彩词汇的对比分析,说明红色色彩在两种文化中的文化涵义对应关系,并指出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言的文化因素,削弱文化差异的消极影响,进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将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新引擎的希望寄托于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8.
“父亲留下的财产”,这是《城市发展史》作者美国人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对遗产的直观定义,而其引申为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的遗产观念亦显而易见。巫术及其相关的巫文化活动便是这样一种财富。中国作为华夏文明的载体,巫文化源远流长,从《山海经》的记载到现代文明的今天,巫文化的踪迹仍然或隐或显存在于民间,研究巫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大量梦的记载和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春秋时期一种特有的"梦"民俗文化。梦是一种无形心意民俗,它反映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察处理问题的方式。《左传》的鬼魂之梦,表达的是神对现实人生的指引;生死之梦,是人们对死亡恐惧的心理转化;报应之梦,则是对现实人生的纠正。梦对社会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梦呈现了春秋时期民俗生活的百态,透射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卫风·氓》、《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卫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完美女性。她们有着"立身"、"齐家"之才,自然天成之美和律己宽人之德,融"才"、"美"、"德"于一身。她们的存在既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滋养使然,又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美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