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各省的鲚属鱼类种下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73年—1978年,我们对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各省的鲚属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地区的鲚属鱼类共分四种、两亚种和七个生态型。名录如下: 一、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1.指名亚种,刀鲚(C. e.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分两个生态型,即长江型刀鲚和钱圹江型刀鲚。 2.太湖湖鲚(C. e. taihuensis Yuen et Lin) 二、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分两个生态型,即江湖型短颌鲚和池沼型短颌鲚。三、凤鲚(Coilia mystus(Linnaeus))分三个生态型,即长江型凤鲚、闽江型凤鲚和珠江型凤鲚。四、七丝鲚(Coilia grayii Richardson) 上述四种鲚鱼分化出来的亚种和生态型,显然和生态条件的变化,地理分布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鲚属Coilia鱼类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及肌浆蛋白电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鲚属鱼类刀鲚Coilia ectenes ectenes、短颌鲚C.brachygnathus、太湖湖鲚C.ectcnes taihuensis的肝脏、生殖腺和肌肉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及肌浆蛋白电泳的研究,根据酶谱的异同,刀鲚和太湖湖鲚较为近似,亲缘关系近,而与短颌鲚差异较为明显,亲缘关系较远,这与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肌浆蛋白电泳图谱比较稳定,明显地显示出种间差异,可作为鱼类分类中进行多指标筛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分布在日本沿海的鲚属鱼类究竟有哪几种?长期以来,日本各家学者说法颇不—致。有的认为有两种,即凤鲚(Coilia mystus(Linnaeus))和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有的认为只有一种,即凤鲚(C. mystus(Linnaeus))。在此方面有比较专门研究的长崎大学水产部田北彻(Toru Takita)教授则认为分布在日本沿海的鲚属鱼类,既不是凤鲚,也不是刀鲚,而是尖鼻鲚(Coilia nasus Temminck et Schlegel)。近年来,我们和田北彻教授进行了有关资料和标本交换工作。根据他赠送的一批标本(采自日本九州有明海),我们做了比较仔细的研究,包括形态解剖和各种数据的测算等,并和我国各家已积累的刀鲚资料做一个全面比较。经过反复探讨,我们认为分布在日本沿海的鲚属鱼类,和我国的刀鲚相似,各项数值均在其幅度之内,应定名为刀鲚(C.ectenes Jorden et Seale)比较恰当。但由于分布地区不同,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因此可另立为一个生态型或亚种。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刀鲚鱼生殖洄游的“生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三年至七五年,我们试以刀鲚(Coilia ectines Jordan et Seale)体上的寄生虫作为“生物指标”,来对刀鲚鱼在长江流域的生殖洄游情况进行探讨,同时用同样的方法对长江流域的几种鲚属鱼类是否进行成、淡水的生殖洄游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棒鲺颚(Epiciavella chinensis Yu, 1933),简单异尖线虫的幼虫[The larva of Anisakis(Anisakis)simplex]和河蚌的钩介幼虫(The lalva of Anodonta woodiana pacifica)等三种寄生虫可以作为“生物指标”来判定鲚属鱼类是否进行成,淡水的生殖洄游。刀鲚鱼是江海洄游的种类,短颌鲚(C.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太湖湖鲚(Coilia sp.)和夙鲚(C. mystus L.)是不进行成,淡水洄游的种类。文中并列有刀鲚鱼体内外的寄生虫名录23种。  相似文献   

5.
鲚属(Coilia)鱼类是长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带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分布很广,产量很高。我国古籍中关于鲚属鱼类的记载相当丰富。比较早的有《尔雅》、《说文解字》等;描述比较全面的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这些记载多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事捕捞鲚鱼的生产经验总结,是我国鱼类学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到了近代,一些鱼类学工作者曾按照现代鱼类学分类系统,对我国鲚属鱼类做了一点分类和地理分布等研究工作,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从1973年起,沿江有关单位曾对长江流域的鲚属鱼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已知的鲚属鱼类共有四种,即: 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短颌鲚(C.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凤鲚(C.mystus(Linnaeus)) 七丝鲚(C.grayii Richardson) 其中,刀鲚分洄游型和定居型两类。洄游型按水系又分长江、钱塘江等几个生态型。定居型和洄游型的形态、生态等方面差异很大,多分布在长江下游湖泊中,定名为太湖湖鲚新亚种(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ssp.nov.)。短颌鲚属华中区特有种,分湖泊和池沼两个生态型。东南沿海的凤鲚可分长江、闽江、珠江等几个生态型。我国近代鲚属鱼类分类研究工作,由于受欧美的自然科学影响,一方面有了比较科学的记载,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只依靠几个表面性状做分类根据,比较片面,错误较多,必须补充修改。通过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旧鱼类分类学必须改造,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其主要途径是面向生产实际,认真学习广大渔民的丰富经验,采取综合的方法,以群体为分类单位,才能把握住每一种鱼的主要特征,真正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的鲚鱼,俗称毛刀鱼,按其特征,应为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为黄河下游渔业生产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等于1963—1964年间先后在黄河下游十二个渔业点调查采集的材料,对刀鲚的年龄、生长、食性、繁殖、洄游和渔业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述,可以作为利用和保护黄河刀鲚资源的参考。刀鲚鳞片上有清晰的年轮,夏季形成,与生殖轮相符。体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至二龄鱼生长速度最快,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平均体长:一龄鱼为117.8mm,二龄鱼333.5mm,三龄鱼345.5mm,四龄鱼390.3mm以上。上溯期间停止摄食。初进河口时,摄食的占7.1%,到济南地区为0,肥满度下降;到东平湖之后,又恢复摄食,肥满度逐渐回升。成鱼食性以虾和小鱼为主,亦食软体动物等。生殖腺在春季(四月份、清明前)之前均处于第Ⅱ期状态,上溯途中迅速发育,至济南地区达第Ⅲ期,到东平湖时,Ⅲ期以上的达97.3%。六月中旬,生殖腺均处于Ⅳ至Ⅵ期。成熟卵径为0.67~0.69mm,其怀卵量为39453~67442,平均49,000。产卵量约为怀卵量的96—98%,因此刀鲚是一次产卵的。东平湖地区是主要产卵场。成鱼的洄游是陆续进行的,三龄鱼是洄游鱼群的主体,占群体的89%,二、四龄鱼约占10%,但无一龄鱼。上溯速度每昼夜约40里。从鱼汛和产卵情况看有分群上溯现象:头群个体较大,末群个体较小。黄河的水文状况是影响洄游的主要因素,也直接影响每年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长江刀鲚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FLP技术对我国长汀南京潜州江段捕获的野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扩增片段多、条带清晰的3对EcoR I/Mse I引物组合,在34尾个体中共扩增出118条清晰的片段,分子量大小在200~1500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67个,多态性比例为56.78%.种群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18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204;种群内遗传距离在0.1263~0.4012之间,显示目前长江刀鲚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鲚鱼(Coilia),俗称凤尾鱼,是—种重要经济鱼类。在厦门沿海一带盛产两种:六丝鲚(C.mystus(L.))和七丝鲚(C.grayii Richardson)。这两种的主要区别,是在胸鳍的游离鳍条的数目上:前者有6根,而后者有7根,此外,这两种的大小,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七丝鲚较  相似文献   

9.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海洋中刀鲚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以及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5月)和夏季(8月)未采集到刀鲚,在秋季(11月)采集到1241尾,平均渔获率为0.211kg/ll,冬季(2月)采集到4526尾,平均渔获率为0.490kg/a,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的刀鲚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附近,水温6.20℃,在30~60m水深处、32度等盐线海域分布较密集。所采集的刀鲚平均体长240.77mm,平均体重55.09g,在海洋中主要摄食虾类和端足类等,其摄食率在2—4月较高。  相似文献   

10.
花生蛋白质的主要种类和等电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生蛋白等电聚焦显11条区带,其中6条很明显,说明花生至少有11类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等电点分别为4,3、4.5、5.1、5.4、6.5、6.7的蛋白质是主要的,他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花生蛋白乳状液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结果都有3条区带,其中两条比较明显,说明花生蛋白有两种主要组分和一种次要组分;这三种组分可有多种等电点,一种等电点可同时有这三种组分。  相似文献   

11.
采用40—60目氧化硅胶作吸附剂,通过色谱层析和硫酸铵盐析分离提取了尿激酶(UK),并对粗品中酶的活力进行了测定,为45IU/ml,同时对蛋白质组分进行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电泳结果显示11条区带,其中1~2条着色较深的区带与标准尿激酶(比活13万/mg蛋白)的区带的迁移率基本相同。表明选用40—60目硅胶粗提尿激酶具有较好的吸附和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浓度梯度电泳技术对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pis orientalis)的蛋白质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成虫糖蛋白、脂蛋白和纯蛋白的相对迁移率、分子量和相对含量;全蛋白共27条区带,分子量范围为10~300千道尔顿。同时,还对该吸虫的20种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根据18种同工酶的25个基因座位资料,计算出其多态性为0.68,群体平均杂合性为0.7209,说明东方簇盾吸虫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变异较大,具较大的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浓度梯度电泳技术对东方簇盾吸虫(Lophotapis orientalis)的蛋白质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成虫糖蛋白、脂蛋白和纯蛋白的相对迁移率、分子量和相对含量;全蛋白共27条区带,分子量范围为10~300千道尔顿.同时,还对该吸虫的20种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根据18种同工酶的25个基因座位资料,计算出其多态性为0.68,群体平均杂合性为0.7209,说明东方簇盾吸虫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变异较大,具较大的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盘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梭鱼血清蛋白进行了分析。以5。7%浓度凝胶盘状电泳分离梭鱼血清蛋白得15—19带,其中雌鱼为17—19带,雄鱼为15—17带。血清蛋白图谱明显的区带有脂蛋白、球蛋白、运铁蛋白、白蛋白及前蛋白等组份。幼鱼的血清蛋白已出现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高温敏核不育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热激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敏感核不育水稻培矮 64S 在热激处理后, 幼苗叶蛋白质组分与其可育条件下( 22℃ )相比, 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分子量为 97. 4~ 14. 4 KD 范围内共表现出 6 条蛋白质区带的变化, 其中 4 条新增加, 2 条减弱. 在热激条件下, 与常规稻湘晚籼 2号相比较, 培矮 64S 亦表现出了 7条蛋白质区带的变化.这些蛋白质组分的改变必然引起体内某些酶系统的变化,而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 使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氮法、电泳法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红驼和白驼血清蛋白质的各组分含量、分子量及水解氨基酸的种类.结果表明红驼和白驼血清蛋白组成基本一致.薄膜电泳分离得到的5条蛋白区带没有显著差异,SDS-PAGE分离均可得到分子量在0.80×104~11.2×104范围内的8条蛋白区带,这些蛋白共由17种氨基酸按一定的百分比构成.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氨基酸种类的含量和高分子量蛋白区带的分布状态.揭示了双峰驼在定向培育过程中血清蛋白表型发生的变异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改良超薄层等电聚焦技术对海南岛543个无关中国人个体(汉族)的血清运铁蛋白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南岛汉族人群 Tf 亚型的基因型频率为:TfCl=0.710,TfC2=0.027,TfC3=0.258。在该人群中还发现三种罕见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为0.005。该群体表型的分布符合 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本研究证明采用改良超簿层等电聚焦技术于人运铁蛋白多态性研究,能有效地分离各种运铁蛋白亚型,各亚型的基因频率分配在不同人种中有显著性差异。本文还就超薄层等电聚焦区带的分布及鉴别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自从Tisclius和Kabat(1939)首先应用自由电泳,分析猪血清蛋白质,分成清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以后,相继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Dcutsch和Goodloe(1945)分清蛋白成前清蛋白和清蛋白。Sandberg(1955)纸电泳猪血清,将α球蛋白分成α_0球蛋白、α_1球蛋白、α_2球蛋白。Bougth et al.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1%NP-40提取五种疟的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蛋白组分。各种蛋白提取物经SDS-聚丙烯安电泳后氨银染色,所得蛋白图谱经光密度扫描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五种疟原虫蛋白区带数目及位置各不相同,但两条分子量分别为72KD和64KD蛋白为五种疟原虫共有区带。在五种疟原虫中,以伯多疟原虫与约氏疟原虫蛋白谱最类似,表明二者种间进化关系较接近。  相似文献   

20.
一、用0。05M、PH7.5磷酸缓冲液抽提 C43—5猪丹毒菌株丙酮粉,用 DEAE—纤维素柱层析分离抽提液,得到 A、B 两个峰。二、将 A、B 两峰的冻干粉用去离子水配成一定浓度后,分别同马抗猪丹毒高度免疫血清起反应,结果均有沉淀线出现,表明 A、B 两峰所包含的组分具有血清学活性。但用小白鼠作保护性试验,组分 A 无免疫原性,对小白鼠的保护率为零,面组分 B 有免疫原性,对小白鼠的保护率为100%。三、用 Sephadex G—100层析组分 B,在层离曲线上出现Ⅰ、Ⅱ两峰,两峰所包含的组分具有血清学活性。用主动免疫法对小白鼠作免疫原性检定,结果峰Ⅰ组分的保护率为90%,峰Ⅱ组分的保护率为零。四、用圆盘电泳分析,峰Ⅰ呈三条区带,峰Ⅱ呈两条区带。峰Ⅱ两条区带的电泳迁移率与峰Ⅰ三条区带中的两条相同。峰Ⅰ中有一条迁率较慢的为峰Ⅱ所没有。五、实验结果证明固体培养的 C43—5猪丹毒杆菌的有效抗原存在于 SephadexG—200分子筛层析的Ⅰ峰,即圆盘电泳中泳动较慢的大分子组分.其分子量大于200,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