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亚鳞木属及其相关属的分支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鳞木属被视为中国晚泥盆世的标志性植物大化石之一。分支系统学研究表明,亚鳞木属不宜归入传统所认为的原始鳞木目,因为它与系统发育上进化的封印木科、鳞木科和奇木科中成员的近共裔性状相似。作者提出该属的新分类系统:亚鳞木属隶属于亚鳞木科,归入广义的水韭目。在当前的分支图中,亚鳞木科的系统发育位置处于封印木科和薄皮木科之间,这种分支式样表明系统发育上比较进化的木本石松植物并不是在石炭纪突然出现的,而是在晚泥盆世(法门期)就已经演化。亚鳞木属可能代表了系统发育上比较高级的木本石松的成员或鳞木科 (或奇木科) 的祖先类群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对木犀属美丽木犀和布克木犀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显示:美丽木犀和布克木犀花粉在P/E值、外壁纹饰、萌发沟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表现为花粉为近球形,外壁具有网状纹饰,三孔沟萌发;在花粉大小(P、E)、沟长(L)、沟深(D)、网眼大小等方面表现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布克木犀、美丽木犀、山桂花花粉形态的比较,推测花粉大小、P/E值是判断其杂交起源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论在对安徽堇菜属植物18种种子,16种花,21种叶片微形态特征观察的基础上,结合专,植物志和其它献所描述的形态解剖特征对该属25种植物进行了谱系分支研究,通过选出30个性状,以鼠鞭草属遥鼠鞭草为外类群,并通过外类群比较法来确定性状极性,然后用Henning86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花地丁,白花地丁,菜比较进化,而三色堇比较原始,并且发现该分类系统与经典的分类有很大的出入。  相似文献   

4.
木犀属植物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举了世界木犀属植物31种,记载了每一种的异名、模式种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
木犀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木犀属植物分布中心,目前对该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桂花,研究内容涉及,种质资源、品种分类,化学成分,栽培繁殖,衰老和抗性生理等方面,为使我国早日获得桂花国际登录权,在分析现况的同时,对近期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灵芝属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芝属传统分类方法都以灵芝的外部形态及担孢子的特征为主,根据形态解剖学差异而建立的,至今仍在分类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形态学特征是细胞的基因型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的差异常导致分类结果与系统进化的不一致性,因此寻找不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客观分类指标,开发利用新的、稳定的分子标记已经成为传统分类研究的重要的补充内容.目前,人们正在从蛋白质和核酸水平来研究灵芝的分子系统学,尤其是在核酸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对核糖体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它不仅具有辨别科或属的专一功能,而且有助于种间的区别.另外,Mn-SOD基因核苷酸序列可同时作为不同分类层次的分类指标,即灵芝属与非灵芝属间、灵芝属内异种间与灵芝属同种但不同品系分类的指标.本文从灵芝属传统学分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灵芝属现代生物技术分类方法及其灵芝属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前景3个方面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稻蝗属部分种类染色体性状的支序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支序系统学分析程序Hennig86V1.5对我国分布的稻蝗属的部分种类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染色体相对长度的方差和各杂色体异染色质的相对含量,确定各染色体相对长度相等,不含异染色质的种类为假想的最原始种类从而确定性状的极性和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7种蝗虫中,中华稻蝗最原始,上海稻蝗和发蝗的相似程度最大,黄股稻蝗双带稻蝗和小稻蝗相似,山稻蝗最进化,这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8.
壁虎属(Gekko)世界报道有47种,中国是壁虎属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已记载16种.中国壁虎属物种多分布在秦岭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北方种类较少,少数物种可分布至温带,其中11种为中国特有种,荔波壁虎、太白壁虎、文县壁虎、海南壁虎、兰屿壁虎则为分布范围狭窄的地区特有种.目前基于部分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分子标记对中国壁虎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解决许多分类问题,但仍存在较大分歧,种下关系及分类问题尚有待解决.因此,广泛收集中国壁虎属样本,尤其是广布种各地理种群样本,运用多基因联合分析,可有效解决中国壁虎属目前存在的分类和系统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支序系统学分析程序Hennig86V1.5对我国分布的稻蝗属(OxyaServ.)的部分种类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染色体相对长度的方差和各种染色体异染色质的相对含量,确定各染色体相对长度相等,不含异染色质的种类为假想的最原始种类,从而确定性状的极性和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7种蝗虫中,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最原始,上海稻蝗(Oxyashanghaiensis)和无齿稻蝗(Oxyaadentata)的相似程度最大,黄股稻蝗(O.flavevemura)、双带稻蝗(O.bicin-gula)和小稻蝗(O.intricata)相似,山稻蝗(O.agavisa)最进化,这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量标本的研究,归并了木犀属长尾木犀Osmanthus caudatus H.T.Chang1种以及小果木犀O.armatus Diels var.microcarpusJ.L.Liu1变种,同时报道了红柄木犀O.armatus Diels、宁波木犀O.cooperi Hemsl、狭叶木犀O.attenuatusP.S.Green、野桂花O.yunnanensis(Franch.)P.S.Green、桂花O.fragrans(Thunb.)Lour.、网脉木犀O.reticulatusP.S.Green6种的省级新分布。  相似文献   

11.
桂花品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桂花的研究历史、木犀属及桂花的地理分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国范围内的桂花品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共统计157个品种,分属于4大品种群,规范了各级分类单位的命名。  相似文献   

12.
桂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桂花的名称、民间传说、诗词歌赋以及桂花与民俗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桂花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木犀属植物多数为中国著名的观赏花木和优良的园林树种,其中桂花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形色香韵俱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论文综述了木犀属和桂花品种分类的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木犀属和桂花品种分类系统提供参考,为更好地利用木犀属和桂花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安徽省桂花品种进行了调查,共记载36个品种,分别属于4个品种群,其中金桂品种群13个品种,银桂品种群10个品种,丹桂品种群8个品种,四季桂品种群5个品种。同时,编制了各品种群的品种分类检索表,并对各品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确切报道的古星珊瑚(Palastraea)共15种(不包含比较种、近似种等),包含1个广布种和14个中国地方种。部分学者以间壁形态为依据将其细分为多个属(Acmoheliophyllum, Palaeosmilastraea, Parapalaeosmilia)。通过对这类珊瑚某些种的薄片进行详细观察,发现即使在单个群体中,间壁形态随着切片位置不同也有变化,该性状不宜作为分属标准。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属的建立是否合理,本文选取了16个性状,对中国报道的14个地方种中的13个种进行了分支分析,获得两个支序图并生成一个严格合意树。合意树表明,细分出的3个属均不为单系类群,它们仍应归入同一个属;支序图表明,互为姊妹群的Palaeosmilastraea gracilis和P. gyorxtungensis亲缘关系十分接近,有多数性状完全一致,且产于同地点同层位,可能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16.
枝蕨纲是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一个重要的植物类群。作者对枝蕨纲代表植物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支系统学研究。枝蕨纲中可识别出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和其他一些过渡类型。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演化关系密切,二者分别以营养性末级附枝的顶端回弯和具瘤指蕨型的植物体组构为近裔共性。中国中上泥盆统的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比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进化程度要高,可能代表枝蕨纲内的一个新的高级分类单元,以具片化的末级附枝及次生生长为特征。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出现在中泥盆世,而以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为代表的进化类型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从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到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侧生分枝系统显示了从三维的枝系统向似羽片状系统逐渐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桂花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6,染色体基数为x=23;核型公式为2n=2x=46=30m 6sm 8st 2t;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组成(I.R.L.)为6L 12M2 24M1 4S。桂花核型类型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中的“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64.09%。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木犀属(桂花属 Osmanthus)植物的研究概况和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国全  季梦成 《江西科学》2004,22(3):221-226
总结了中国木犀属植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并就该属植物的研究重点及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籽银桂(Osmanthus fragrans ‘Ziyingui’)和日香桂(O.fragrans ‘Rixianggui’)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桂花营养器官根和茎的形态特征与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桂花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表皮上有根毛,表皮细胞长轴与根圆周垂直,有明显的外皮层和内皮层;维管柱(中柱)为五原型。次生生长旺盛,次生韧皮部中有少量的韧皮纤维;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表皮上有少量腺毛分布;外韧维管束;次生韧皮部中分布有较多的韧皮纤维,呈完整的一环,增加了茎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