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科学宣传到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方略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在国家建设潮流影响下,“科学救国”成为时代思潮。创立学会团结同志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学社循此在美国诞生。由于当时中国科学的落后现状及其社员自身能力所限,中国科学社最初选择了科学宣传作为科学救国的良方。然而只有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才能真正发展。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后,将社务重心从科学宣传向科学研究转变,不仅在舆论上鼓吹科学研究,社员们也身体力行,具体实践,并创建生物研究所,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科研机构的典范。这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最为特出的“科学之音”,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学热词的转换是否表示科学研究前沿在更迭?科学计量学对不同学科科学研究前沿已有量化分析,带头学科与当采理论也有宏观判断,但问题并未因此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科学发现终结论和技术替代科学论的出现,科学研究前沿的已有理论也必须重新加以考量。当下的科学研究前沿在哪里,不仅可由学科领域内的科学家来判断,也可通过哪些领域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对推动整体科学研究的进步更具价值来确认。科学热词层出不穷又频繁被替代的现象提示我们,探索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科学学研究依然任重道远,从科学发现的内在规律和科学发展进程的整体性视角,对科学研究的前沿做出分析和判断,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视角研究媒体科学热词更替的规律,将在社会实践的意义上对科学未来的预测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试论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技术不能承受之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学不能承受裁定善恶之重 该用"天使"或者"魔鬼"这样的词汇去追问"科学"吗?换句话说,"科学"可以有对善恶的终审权吗?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科学似乎是一个全方位的、永恒的真理.好像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是"科学"的,便像是吞了定风丹的孙悟空,任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弄起12级台风,也能岿然立于不败之地.如此地位,使科学无形中变成了人们终极的价值观.然而,科学能够独自地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吗?  相似文献   

5.
科学在其幼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功利性和功利性的双重“形相”。梅森等科学史家分析说,早期的科学既起源于巫师、僧侣或者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辨,也起源于工匠的实际操作和传统知识。这是人类文明早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发育的自然历程。  相似文献   

6.
在转基因技术评价中,不像知识论的科学例外论所认为的科技专家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实际上他们存在着知识性失灵,未能进行完全正确的评价;不像社会学的科学例外论所认为的科技专家是道德的楷模,而现实中他们存在着道德性失灵,并不能进行绝对客观的评价;也并非像柏拉图式的科学例外论所认为的公众没能力且没必要参与评价,而实际上公众所拥有的实践性知识、社会文化感知对于应对转基因技术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转基因技术评价中,不应该坚持科学例外论。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学企图对科学做出社会学说明,认为科学理论对自然的表象不可能在感官(观察)中获得精确性描述,从而完成对经验主义的批判。这种单一化的理解势必回归于与经验论的无休止的争论之中。相反,科学的政治学研究更有现实意义,不过对政治学的理解需要超越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技术统治论:从空想到科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科学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支文化力量。反科学传统的不同变种很少反对第一种意义上的科学,他们的矛头主要指向作为文化的科学。理性主义科学哲学实质上采取了一种“科学家的视角”,它不自称为科学实际上却是科学在文化上的同盟。科学知识社会学则采取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科学,它自称为科学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实质上属于文化上的反科学阵营。  相似文献   

10.
试论工业化科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物理学看构成论到生成论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如从前的哲学认识早就从存在转为变易一样,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亦使得对微观现象的认识,已经从构成论逐渐转向了生成论。基于构成论的观念而提出来的“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不再是一个适当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科学论"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白尼革命以来的科学发展 (包括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进步 )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使这段历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难以忘怀 ,也最富有挑战性的一段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常常引起巨大的震动 ,无论是对科学本身 ,还是对科学家本人 ,以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 M 克朗 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 7页 )。特别是二战以来 ,科学得到迅猛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研究热潮———“科学论”(ScienceStudies)的出现。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科学学家以及伦理学家等…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的进展是从科学的社会研究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其实质是科学观念的变迁,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宏观上对科学论的进展作出描述,提出科学的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进路,即强调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与反思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如果说,作为独立哲学学科的现代科学哲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则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是正在形成。对于这门新学科的性质及其存在条件的认识,依赖于我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关系如何理解。如果我们只将技术理解为应用科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或理解为科学的应用,是科学的外部扩张,则对技术的哲学分析就可以纳入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的范围。这就使得技术哲学被看作是科学哲学以及科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幸而上世纪末,人们逐渐抛弃了50年代和60年代科学社会学界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式,承认技术发展有自己的独立生命,有自己的特别语词和逻辑,有自己不同于科学的认识论结构和社会规范,有自己特殊的本体论地位。这就为技术哲学这门学科建立铺平了道路。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个基点。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科学大战”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英美学术界尤其是拉宾格尔和柯林斯等人致力于超越“科学大战”的努力进行了讨论,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对立走向对话正在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我国学术界应当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默顿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 能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即科学精神的全部内容。本文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拓展到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视角提出了科学精神的层次结构概念,认为科学精神是由认识论层次、1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逐步递进的有机整体,而第一层次有着相应的具体规范,并由此构成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本文最后就科学精神对科学  相似文献   

17.
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68  
本文对波兰宜的《个人知识》和《隐性方面》两本书中的有关隐性和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考查和概括;对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发表以来关于科学研究中的隐性知识及其传播等方面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提出六个方面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和技术:何以成为天使抑或魔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偏激的科学主义者赞美、颂扬科学和技术,将它们誉为天使的时候;当反科学主义者诋毁、诅咒科学和技术,将它们喻为魔鬼的时候,他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和技术是何以成为天使抑或魔鬼的?  相似文献   

19.
20.
略论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发挥了费耶阿本德关于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对世界结构的依赖性的观点,提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解释学循环。在对主体间性原则、实验原则和可重复性原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这些貌似不证自明的原则的有效性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观假定,揭示了这些原则和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