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对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是否需要抗HP治疗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德诺三联疗法抗HP治疗对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善的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的疗效;观察本疗法抗HP治疗后HP是否从胃窦向胃体转移;观察HP根除率。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1997年9月~1998年2月间消化门诊患者,有上腹痛、饱胀、嗳气等症状者,胃镜检查和胃粘膜HP检测两种方法证实为HP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病程4周以上。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检查前两周末服用抗生素或铋剂。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及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对试验用药无过敏反应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科技》2005,(9B):73-73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读白女士,因为胃痛、胃胀,去医院做胃镜检查结果为:1.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出血型)、HP(+)。2.慢性十二指肠球炎(轻度)。医生给开的药是阿莫西林、甲硝唑片、丽珠得乐冲剂、奥美拉唑。但用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太好,大便还是黑的,不知道这是否表明胃的糜烂程度还未减轻?是否用药合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采用超细电子胃镜检查的安全性、依从性和镜下疾病谱。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1011例患儿的临床和胃镜资料。结果101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临床表现以反复呕吐或间断性脐周无规律疼痛为主。镜下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窦炎770例(76.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例(5.9%),过敏性紫癜胃肠表现25例(2.5%),上消化道异物20例(2.O%),急性出血性胃炎12例(1.2%),食管炎5例(0.5%),食管裂孔疝5例(0.5%),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0.4%),幽门梗阻2例(0.2%),食管单发性息肉1例(0.1%)。结论超细电子胃镜对儿童检查其安全性和依从性好,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镜下以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将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丽珠得乐、氯波比利等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根除HP治疗。结果实验组总好转率为80%,对照组为56.6%;实验组HP阴转率为86.7%,对照组为14.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类合并HP感染后,根除HP可提高治愈和好转率。  相似文献   

5.
对舟山地区居民4327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年龄、性别、HP感染、肠化程度、伴随异型增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男女比例1:3;萎缩性胃炎高发年龄组依次是60岁组〉40岁组〉70岁组;肠化高发为50岁组〉60岁组〉40岁组;HP感染男女比例1:2.6;年龄特点为50岁组〉30岁组〉40岁组;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高发年龄段为30。39岁,中度异型增生高发年龄段为50-59岁。海岛地区居民萎缩性胃炎发病女性高于男性,青年人萎缩性胃炎多伴轻度异型增生,萎缩性胃炎高发的原因可能与饮食、环境、性别和年轻人感染HP同时伴上皮异型增生等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呼吸道霉菌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之一。现就我院6年来(199年9月~1998年7月)。住院确诊为呼吸道霉菌感染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资料共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0~82岁。50岁以上15例。全部病例均有基础疾病,均有咳嗽、咳痰及肺部罗音。胸片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改变。其中慢性阻塞肺病并肺心病,呼吸衰竭10例(58.82%),支气管扩张并感染2例(11.76%),糖尿病2例(11.76%)2肺癌2例(1.76%);肺结核并感染1例(5.88%)。其中重危患者13例。17例患者在呼吸道霉菌感染以前应用各种抗生素1个月以上者占88…  相似文献   

7.
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内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及病理特点。对207例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内镜诊断,幽门螺杆茵及病理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疣状胃炎的临床缺乏特异性。男性多于女性。胃镜下特点为病变多为多发,少数为单发,胃黏膜呈圆形或类圆形的脐状隆起,直径为2~8mm,少数为不规则形,隆起中央有脐样凹陷糜烂,有的覆盖少许血痂及黄色分泌物,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部94.2%,其次是胃体胃窦部4.6%,胃体1.2%。病理检查患者以轻中度慢性炎性居多,共174例(84.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33例(15.9%)。幽门螺杆茵阳性率为82.7%。疣状胃炎应作为一种癌前疾病,胃镜检查是诊断疣状胃炎的最佳手段,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疣状胃炎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建德市三院于1996年9月至1998年7月共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30例,全部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CEB)。因LC过程有人工CO2气腹和特殊体位对生理功能的扰乱,故麻醉处理有一定特殊要求。本文报道230例硬膜外麻醉处理体会。1.临床资料23O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或胆囊息肉患者择期行LC男68例,女162例,年龄20-83岁,体重40kg-88kg,术前ECG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者25例,部分导联ST-T改变者12例,糖尿病患者2例,术前ASA评估I-11级。麻醉前用药鲁米那钠100mg阿托品0.sing。HP-78352C监测仪常规监测ECG、NBP、SpQ、R等,选…  相似文献   

9.
残胃236例临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全部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证实的手术后胃236例.BillrothⅠ式残胃(B-Ⅱ式)24例,BillrothⅡ式残胃(B-Ⅱ式)212侧.结果显示吻合口炎及残胃炎发生率为最多;病理以慢性炎症为最多,其次为不典型增生病变.检出残胃癌12例(其中手术原因不明者3例).残胃复发癌12例.并对残胃癌、术式等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术前术式选择宜从严掌握.术后必须内镜随访,尤其对胃癌术后、残胃癌前病变应定期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及与胃镜检查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262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并与胃镜检查的结果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26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有202例,占77.10%,其中以慢性活动性胃炎居多,占71.2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局部胃粘膜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较CSG为多,分别为68.33%和33.33%。胃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符的病例只有46例,占17.56%。胃镜诊断为胃粘膜粗糙原因待查394例,占14.89%。而大多数病例(142例)胃镜诊断为胃渍疡,占54.20%,其中有25例为溃疡恶变待排。结论:26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以CSG多见。而慢性胃炎伴局部胃粘膜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又以CAG多见。262例慢性胃炎病例中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只有46例,占17.56%,而多数病例为胃溃疡,提示胃溃疡发生在慢性胃炎基础上,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IL-1β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血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IL-1β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β水平在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中IL-1β是关键的功能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途径加以叙述,并对HP损伤胃粘膜的机理、HP对胃生理功能的损害、HP与胃炎、HP与消化性溃疡及HP与胃癌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胡彩平  罗正武 《科技资讯》2010,(24):232-232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原因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了328例胃镜检查和临床资料。结果:在328例胃镜检查中,诊断为慢性胃炎者202例,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占胃炎总数的25.7%。结论:内镜下见到胃腔内有大量含有胆汁的胃液(粘液湖黄染)或胃壁上附有较多含有胆汁的粘液或内镜下见到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呈泡沫样或水流样从幽门口反流入胃内;胃粘膜充血、水肿,呈弥漫性暗红色改变,越接近幽门其程度越严重;幽门口充血、水肿、变形或关闭不良。全部病例治疗原则:投予胶体果胶铋与吗叮啉口服,合并十二指肠疾病者加服奥美拉唑,合并胆石症胆囊炎者给予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胶囊口服,对HP阳性者常规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根除率比较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方法随机将64例PU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雷贝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均每日2次,治疗1周;7d后服用雷贝拉唑20mg,每日1次,治疗3周。对照组:法莫替丁2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均每日2次,治疗1周;7d后服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62%和53.12%,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P根除率分别为84.37%和56.2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对PU治疗及根除HP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agA阳性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炎等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Hp阳性(~(13)C-呼气试验为阳性)、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联免疫法阳性的51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及80例对照者(健康体检:~(13)C-呼气试验为阴性、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联免疫法阴性)行血清CagA抗体检测.51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20例,十二指肠球溃疡(DU)100例,胃溃疡(GU)108例.结果 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对照组为30%,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61.9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阳性率为63.33,十二指肠溃疡组阳性率为68.00%,胃溃疡组阳性率为74.07%.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CagA阳性总检出率为66.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疾病Hp阳性感染者中CagA抗体阳性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两组胃炎患者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胃炎密切相关;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254例胃部疾患病人中的255例胃粘膜肠化生病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及肠化生在发病年龄上大于55岁者较小于55岁老常见,HP阳性患者肠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表明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并且观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诊断为疣状胃炎的患者共131例,检测其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将HP检测为阳性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而治疗组52例患者在雷贝拉唑的基础上联合抗生素给予根除HP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疣状胃炎患者感染幽门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率为77.86%,对HP阳性的患者分组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8.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实验,疣状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有助于疣状胃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分析幽门螺杆菌(Hp)与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之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经胃镜确诊为胃息肉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镜下分型、病理分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130例患者中,炎性息肉88例(占68.21%),增生性息肉33例(25.58%),胃底腺息肉7例(4.65%),低分化腺癌2例(1.55%)。胃息肉患者以41-70岁年龄组为主(80%),息肉多位于胃体、胃窦(73.08%),病理类型以炎性与增生性息肉为主(80.76%),增生性息肉与炎性息肉的好发部位差异显著。全部息肉检出患者中Hp感染60例(46.15%),其中炎性息肉47例(占Hp感染息肉患者的78.33%),与增生性息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组病例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发生率高,好发年龄为41-70岁,炎性息肉好发于胃窦,增生性息肉好发于胃体。炎性息肉患者Hp感染率高,根除Hp的治疗可能抑制炎性息肉的发生。由于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尚不具有代表性,Hp与胃息肉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特点,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各种原因所致肠梗阻病例的腹部X线平片、MSCT及临床资料,将X线平片、MSCT与手术/内窥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肠道肿瘤或肿瘤性病变(癌、间质瘤、淋巴瘤、息肉等)17例(28.8%),肠粘连23例(39%),腹腔/肠炎症性病变(小肠克罗恩氏病、阑尾脓肿、腹壁脓肿、盆腔炎、小肠/结肠憩室炎等)9例(15.2%),腹疝(腹外疝)5例(8.5%),先天性巨结肠2例,肠扭转2例,肠套叠1例。腹部X线平片与MSCT准确显示肠梗阻程度病例分别为42例(71.2%)和55例(93.2%)。结论MSCT在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势,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本地藏汉族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对18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者作Hp检测,阳性率41.76%,其中藏族阳性率32.69%,汉族阳性率53.85%,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浅表性胃炎(36.13%)与萎缩性胃炎(44.12%)的Hp检出率无明显差异,浅表性胃炎藏族Hp阳性率(27.94%)显著低于汉族的47.06%(P<0.05),而萎缩性胃炎藏汉族无差异,溃疡病Hp阳性率(62.07%)显著高于胃炎阳性率,藏族阳性率(43.75%)显著低于汉族84.62%(P<0.05)。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1]从慢性胃炎病人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Hp是慢性胃炎并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这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1985年我国张振华首先分离培养成功,不同地区不同种族间Hp 感染有显著差异[3][4],但不同种族间的有关研究甚少,我们通过182例有症状的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病人胃粘膜病理和Hp,研究少数民族地区Hp感染情况及其在不同民族胃病中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