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以形容词(A)与"点儿"组合成六种结构并以此作为分析对象,按A与"点儿"句法关 系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说明、讨论,以明晰它们在语义上的特点和差别,以及各种格式中A的不同; 进一步归纳A在进入这几种格式时所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要A不A"试析     
“要A不A”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格式,但在实际的言语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变式,常用的有“要A不A,要B不B”、“要A不A要B不B”、“要A不B”三种,情况复杂,须具体分析,以揭示其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半A不B”“不A不B”“非A不B”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种格式,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异同。并列结构的“不A不B”与“半A不B”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换。偏正结构的“不A不B”与“非A不B”近似,三种格式共用的语用价值:凸显焦点,突出强调。  相似文献   

4.
“爱A不A”固定格式蕴含着[ 选择]的语义特征,即:爱A,就A;不爱A,就不A,它的语义与语境、信息密切相关。爱A不A在句中有凸显焦点的作用,它有两种变式。  相似文献   

5.
从三个方面分析“V个A”格式:1.格式中的形容词是否“名物化”;2.“个”的词性及其用于格式中的特殊语用价值;3.格式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特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格式中的动词与形容词之间的关系是述补关系,形容词在格式中仍然作补语,因而质疑“形容词是动词的程度宾语”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6.
“AB了AB”格式与“AB了-AB”格式在《醒世姻缘传》中就出现了,其余少数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在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偶尔可以见到这两种格式。目前,“AB了AB”格式仍在使用,“AB了-AB”则基本上看不到了。  相似文献   

7.
“没A没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一种固定格式.从A、B的语义聚合关系看,该格式的语义内涵分别是“既没A,也没B,也没……”,“既没A,又没B,而是C(C是A、B的中间项)”,“不分A、B”,“不管A、B”,“没有一点儿A、B”等;其语义特征可归纳为[+否定]、[+适中]、[-区分]和[-分寸].从语用上看,该格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该格式结构精练、内涵丰富,符合会话的经济性原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能产性.  相似文献   

8.
“说X就X”格式由于其中“说”的语法化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格式语义,即“说”为实义动词时,该格式表示对言说者的言说内容或主观态度、意愿进行确认,“说”为标记词时,该格式表示在超出言说者或言说对象主观预期的极短时间内出现或即将出现某种情况。该格式连用时,由于语义的增值或异化,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连用格式语义。  相似文献   

9.
“A不AB”是现代汉语正反问句中常用的一种正反对举格式。“A不AB”是受到格式本身的语言条件、人们的语用习惯、语言文化心理、语言发展和方言渗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爱A不A”固定格式蕴含着[十选择]的语义特征,即:爱A,就A;不爱A,就不A,它的语义与 语境、信息密切相关。爱A不A在句中有凸显焦点的作用,它有两种变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