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腔和真腔     
最近,关于战争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华盛顿听到两种不同的腔调。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联合国大会上大谈核战争的恐怖,表示美国“不喜欢大规模毁灭时代的世界战争”,假惺惺地叫喊:“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否则战争将消灭人类。”但是,美国的其他的一些政府官员却空前狂热地在鼓吹要进行核战争。像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这样的并非不负责任的人物,不断地叫嚷:美国政府“必要时将使用不论什么样大小和不论什么样数量的”核弹来从事战争,美国准备“使用核武器来保卫柏林。”五角大楼人士并且公开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  相似文献   

2.
编辑后记     
美帝国主义正在加紧武装干涉中国解放台湾,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新的战争.这是中国人民所绝对不能容忍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张明养同志的“不许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揭露并谴责了美国侵略集团的所谓停火诡计和战争挑衅,驳斥了英国的狂妄谬论,并再次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坚定不移的立场。全世界人民都以关切的心情注视着在原子能问题上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方面,苏联最近对于促进原子能用于和平目的作出了伟大的创举,另一方面,美国好战分子正在阴谋进行原子战争的冒险计划.郭山同志的“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禁止原子武器”对上述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了概括的论述,并指出世界和平理事会展开的反对原子武器的签名运动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事新言     
《世界知识》2013,(8):12-12
“没有人应该认为,我们目前正站在战争边缘,至少不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将竭尽所能避免战争。” ——在朝鲜建议外国撤离驻平壤使馆人员的情况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透露,在对朝问题上,美方准备“换档”,以便把误判引发战火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石源华  肖阳 《世界知识》2020,(15):72-72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自恃“核优势”,多次以对中国发动核攻击相威胁,企图从军事、外交和心理上全面恐吓、打压中国。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毫无畏惧,审时度势,缜密研判,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和应对准备,展开了坚决的反核威胁斗争。  相似文献   

5.
高华 《世界知识》2013,(21):46-47
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北约介入了冷战结束后的四场域外战争:科素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但当2013年8月美国认定叙利亚发生“化武袭击事件”,准备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时,北约却明确表示不会参战,反对“在北约框架下实施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6.
最近,肯尼迪政府在叫嚷“先发制人”的核战争的同时,还加紧煽动“特种战争”的狂热。今年4月11日,美国陆军部长施塔尔在南朝鲜公开叫嚷,美国军队正在积极准备对面临着类似南越局势的“任何其它自由国家”提供“类似的有效支持”。5月2日,美国陆军的“特种战争”负责人罗森在“陆军新闻文摘”中又吹嘘:美国的“特种部队”的人数,在过上一年里增加了40%以  相似文献   

7.
军事战略在俄罗斯是一个具有固定涵义的概念,它是指以军事手段防止战争、国家和武装力量进行战争准备、进行战争和战略规模军事行动的方式方法。在表现形式上,它既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完备的战略方案)。它主要回答战争将来自何方,怎样防止战争,一旦爆发战争应怎样打赢战争的问题。俄罗斯重新独立后,军事战略作为指导国家和武装力量战争准备与实施的重要领域,也曾经历数度调整。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俄军事战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战争问题上,过去我们以很大的精力研究具体的战略战术,这是必要的,但与研究战争观、方法论相比,我感到后者更为重要。细读毛泽东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他的其他军事著作,我们看到,前者是为后者决定和指导的,是后者的具体化。《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残酷的阶级战争中,党内军事上的正确思想同错误思想、特别是同危害极大的王明“左”倾军事教条主义斗争的产物。毛泽东同志在这论著和其他军事论著中所阐明的战争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于北方的南口大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较为重要的战役。了解此次战役,有助于研究国民军的历史和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变化的原因。南口战役,实际上是自一九二六年一月开始的被旧史书称之为“国奉战争”的后一部分战事。所谓“国奉战争”,指的是国民军与奉军、直军、晋军之间所进行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最近美国政府一连串的阴谋活动十足证实了侵略者正在加紧武装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新的战争。美国侵略集团对中国的战争挑衅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策动联合国来进行所谓停火的诡计,另一方面是加紧战争的挑衅来恫嚇中国人民。侵略者自以为找到锦囊妙计,得意洋洋地说:要末中国接受“停火”,让蒋介石卖国集团残存下去,并容忍富国侵占台湾的行动;权末就是冒战争的危险。而在美国侵略集团进行无耻的讹诈中,保守党当权的英国政府则从中扮演帮凶者的角色。但是久经反抗侵略斗争的锻炼的中国人民,既不会落入阴谋者所设的圈套,也不会被战争威协所嚇倒。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别人干涉内政,一定要消灭蒋介石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刘永福与清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与清军联合抗法守边,接受清政府的“赐封”和中法战后刘永福离越“入关”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证明前者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举动,不存在“变节”的问题;后者是当时主客观原因决定的必然行动,根本不是为追逐“官爵利禄”。进而肯定刘永福不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民族英雄,在援越抗法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好学生”对“老师”发火近来德美在是否攻打伊拉克问题上闹得很僵。8月3日,施罗德在汉诺威一次竞选讲话中,明确表示反对“不计任何后果谈论并考虑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他还表示“德国不准备参与军事冒险,而且也不再是个用支票外交取代政治的国家。”施罗德意思非常清楚,第一,反对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第二,德国既不会出兵也不会出钱。这对积极准备对伊战争并希望得到盟国支持的美国来讲,犹如头上浇下的一盆冷水,心理别提多别扭了。二战后美国在占领西德期间对德国人曾施以“种种恩惠”,通过马歇尔计划和民主化改革,使西德人“脱…  相似文献   

13.
一许多年来,美国统治集团在虚构的防御“共产主义威胁”的神话掩盖下,积极推行“实力地位”政策,进行了各种对外侵略活动: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别国主权,组织各种侵略集团,积极准备原子战争,以达到它称霸全世界、奴役和剥削世界各国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战败国,如果继续在战争责任问题上文过饰非的话,日本将很难在国际社会上立足”。“日本无法在慰安妇问题上做出适当回应,就无法让美国人信服。历史问题会让日本更为孤立”。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史上存在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个新概念形成之时,往往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从而使人们对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出现一个跃进。“中国和平崛起”无疑属于这样的概念。概念说明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前提,说明了事物的灵魂和命脉。讨论任何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概念。“中国和平崛起”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崛起”,之所以加上“和平”二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回应。近年来,国外有人不时地放言高论,说中国一旦崛起,将会和以前的德国、日本和苏联等国一样,对国际秩序构成严峻挑战,乃至引发战争。观察事物必须具有空间感和时间感,…  相似文献   

16.
历代都认为唐代边塞诗歌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文学评论》八○年第三期发表了吴学恒、王绶青同志的文章,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属于国内民族矛盾的范围,一般不涉及爱国主义问题,而唐玄宗后期的开边战争又是不义战争,因此,把整个边塞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都否定了,并且对持此见者冠之以“中国文学史研究工作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商  相似文献   

17.
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雄厚的经济潜力和一支强大的红军。希特勒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消灭社会主义的苏联是纳粹德国的既定方针。德国只有征服苏联,才能实现其称霸欧洲、争霸世界的野心。希特勒首先对英法开战,只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当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国退守孤岛后,希特勒便立即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准备对苏联战争。早在1940年7月,希特勒就要求为进攻苏联进行准备。8月5日,德军拟就第一份对苏作战计划草案,几经修改后,希特勒于12月18日批准这个名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军必须在对英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作战击败苏联,并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其作战企图是,以大量坦克和  相似文献   

18.
树立和平外交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希望和平新中国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树立和平外交形象的历史进程,并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长期以来国际上总是流行着一种“中国好战”的观点,使中国外交形象深受伤害。对于居心不良、有意中伤者,我国领导人曾多次予以严肃批驳。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产生这种舆论的国际性原因,需要认真研究造成这种现实状况的国际国内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好战”舆论同我国曾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某些不尽确切的表述和观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物质准备是进行战争的必要前提条件。德国法西斯自1933年攫取政权后,就为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积极进行物质准备。由于德国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有限,无力应付长期的消耗战,所以,德国法西斯就确定了速战速决的“闪电”战略。他们的考虑是,在和平时期把国家经济全部转入战争轨道,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尽快用先进武器装备起一支胜过敌人的武装力量,然后突然发动战争,以闪电战方式在短时间内各个击破敌人。二次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物质准备就是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孙犁 1940年代下半期的“抗战小说”别具一种丰足的阴柔妩媚的幽美。这种幽美多情的作品是否“真实记录”了中国北方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神圣战争”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关键在于弄清向孙犁要求何种意义上的“真实” ?从“真实性”的角度追问孙犁“抗日小说”的价值 ,本无可厚非 ,但这种追问如果忘记了孙犁的生活道路和创作环境 ,便容易成为无的放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