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非常关注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微生物检验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入手,来探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和技术,从而更好的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饮食安全,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体系,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体制化、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结合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井提出了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有很多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但是全球范围内的微生物的污染对食品的影响而造成的疾病仍然是食品安全中最总要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微生物食品的检验和研究工作,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证食用者的食品安全,对微生物的检验技术的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微生物检验技术方法的分析总结,展望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向仪器化、标准化、自动化、定量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4.
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教学实践,分析了食品微生物检验传统实验课教学存在的弊端;着重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中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2010年3月26日,卫生部公布了《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随着本次乳品标准的公布,涉及的10个GB 4789系列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也进行了修订,并定格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食品微生物检验、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结合工作实践,就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规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项目在新旧标准中的异同点和值得注意的条款,提出我们的浅见和作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吴君艳 《科技信息》2012,(35):809+888-329,408
以高职高专食品检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分析职业能力结构,以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为依据,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进行了研究设计:分别从课程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四结合”特色共四个方面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有多种定义,其中之一是“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2001年卫生部)。在食品安全领域,生物因素引起的此种影响会导致生物污染。所谓的生物性污染是指微生物、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在食品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直到食用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生物污染。所以,生物性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微生物因素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大危害,位居食源性疾病首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据报道,我国食…  相似文献   

8.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革探讨 ,对适应新世纪的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食品品种多,结构及成分复杂,给检验过程带来难度,虽有国家标准方法和步骤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无法正确评价食品卫生状况。加强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监督,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完善实验室检验体系,是检验数据准确性、可靠性、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依据《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1-2016)、《公共场所卫生检查方法》(GB/T 18204.3-2013)和微生物测试片法,于2017年夏对安庆市7个超市冷冻食品微生物和空气微生物进行了检测,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共检测冷冻食品7类,49份,合格42份,总合格率85.71%(42/4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占不合格份数的42.86%(3/7),细菌菌落总数超标占不合格份数的28.57%(2/7),大肠杆菌超标占不合格份数的28.57%(2/7);不同超市食品微生物合格率与空气微生物浓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极弱(R<0.3)。安庆市大型超市冷冻食品微生物污染较严重,食品药品监督局要加强对食品的监测、监督和宣传,并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市民也要增强对食品卫生的关注力度。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革探讨,对适应新世纪的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纸片法和国标法同时测试食品中菌落总数,根据试验结果来测试纸片法(非标法)在检测食品微生物菌落总数检验中的准确性.方法:用纸片法和国标法(GB 4789.2-2010)在同一人员、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实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测试纸片法在菌落总数检验中的准确性.结果:纸片法所得的结果和国标法结果对比显示,对于污染严重的样品,两种方法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对于相对洁净的样品,两种方法的结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纸片法所需的时间短,能有效地监控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严重程度,但是在精确度上和国标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科技知识动漫》2009,(7):40-40
人和动物有一些共同的生物学属性,因此可能被同一种微生物所感染致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人畜共患病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人畜共患病可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直接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或被污染的空气、水和食品传播。  相似文献   

15.
肖巍 《科技资讯》2014,(14):40-40,42
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时,对采样、取样及检验等环节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准确数据,如果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都有可能导致检验的结果出现误差,检验也就失去意义。在检验过程中,要防止不规范的操作导致污染的发生,除此以外,加强无菌操作也是为了对检验人员自身安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由各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瘟疫曾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很大的祸害。但微生物在人类历史上也扮演着其它正面角色。许多世纪以来,人类所享用的若干食品和酒类都要依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四十年代中期,人类开始发现,许多微生物的活动可用于工业制造过程中的若干重要化学反应。此外,最重要的用途是利用微生物生产许多通用的抗菌素。一般而言,微生物学家利用的是自然生存的微生物,但有时也选用变种的细菌或真菌株系以促进所希望利用的微生物活动。自从1973年以微生物研究为基础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重组技术问世以来,微生物的使用有了新的发展。被称为“遗传学工程师”的生物学家加入了工  相似文献   

17.
全谷物食品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风险,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深受消费者重视.就我国谷物种类、分布和产量,以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根据我国市场现有全谷物食品的消费形式和市场产品的加工类型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主食类、冲调类和即食类食品,然后介绍了全谷物食品的加工原理和主要方式,指出了全谷物食品加工主要存在口感粗糙、氧化"哈败"等技术问题;同时,结合我国消费情况指出了我国全谷物食品存在被"零食化"、口味偏甜,市场划分较粗,产品针对性不强等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苏丹红的毒性机理及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油溶性的化工染色剂,然而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常常看到在有些食品中有它的成分,引起人们的恐慌,苏丹红一号对人体是否有害,它的毒性机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从食品中检验出来呢?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薄膜过滤法作为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中的一种,可以有效地消除药品中抑菌作用的成分,同时也具有易操作、快速和简便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中。该文就薄膜过滤法在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的重要性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郭一帆 《科技信息》2013,(6):262-262
在高职"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中,有各种专业分析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如何把《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上出自己的特色,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怎样上《食品微生物》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以便更好的上好这门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