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是“道学”系统:而西方诗学话语则是“人学”系统,五四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就是在反“道学”话语系统与引进“人学”话语系统中完成的.五四文学本体论中的各种重要观点,都直观地反映了中西文学批评话语的差异性.而五四文学本体论的西化倾向,既反映了西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人学”话语的现代性优势,也反映出了五四反传统对文学本体论建构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代表作是《论文学的主体性》,它明显受到西方20世纪西方哲学中人本观(受人本观影响的文学“本体论”)的影响。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吸取了西方人本观的精华。去除了本体论重形式的不合理成分,把文学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审美系统,这是中国“天人合一”重整体传统观念的体现,是对西方本体论的借鉴和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将走在世界文论的先进行列中。  相似文献   

5.
哲学释义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哲学派别,这种哲学把“理解”概念作为其基本的和核心的概念.从本来意义上说,理解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属于认识论范畴,但现代西方哲学释义学都把理解当作本体论概念,并把它当作人的存在模式。由于这种理解概念离开和缺少实践,最终导致这一哲学走向唯心主义。本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现代西方哲学释义学作一些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对话、接轨的需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历史性、现实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世界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辩证关系等诸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特别提出了“容异”、“碰撞”、“认同”、“吸收”是中国少数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这是国内第一次提出这一论题的首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是“五四”文坛颇具争议的文学社团之一。应该说它的翻译与它的创作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沿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走过的翻译道路。追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或许可以让我们重识创造社在“五四”文坛及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审视元意义上的学与本源意义上的学形态,只有“生活经验版”与“心灵经验版”两个版本源学的终极本质是心灵性的,学 的“生活经验版”可以通过心态转换,使物理世界转换成心理世界,最终融入“心灵经验版”,对两上版本的本体论追问必然催生 学观。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下的重新言说。它既表现出作为历史问题的滥觞所提供和积累的经验性意义,又由于历史境遇的深刻变化而必然呈示出“新质”,并由此构成对世界现实秩序的挑战。我们既要坚持以“国家和民族”的范式参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又应积极地把握“全球化”态势以激活民族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或法学理论中,文学与法律互不相干,但德里达以他独特的方式把文学与法律放置在一起来探讨。德里达把文学带到了法律面前,这至少纠缠着二层关系:一是文学自身的法则问题,文学的法则到底如何确定,以什么法则来确定文学性?确定一部作品称之为文学?德里达甚至可以追问是否真的存在文学这种类型?相比较哲学、伦理学、历史学,哪些文本可以被断定为文学?另外,是否存在小说、散文、诗或其他文体的分类?它根据什么法则来分类?第二层关系更为重要,那就是文学与法律的关系。在现代以来形成的法律保障了文学作品的独立存在,保护了这个文本的署名权,版权、文本的独一无二的法律属性。但反过来看,文学也建构了法律。通过对卡夫卡的《在法的前面》的读解,德里达试图去解开法是如何被文学叙述建构起来的。文学处于法前面,又处于他处,它并不始终被法保护,在超越法的那个瞬间,文学又具有了超越文学的面向。德里达用法律来解构文学,又用文学来解构法律,他的观点激起我们对文学一些更本源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艺本体论讨论与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不仅推动了文艺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而且还促进了"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认识分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文学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路向及研究格局.仅仅把注意力投向方法论革新,以及主体性精神生长等方面去探究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发生的原因,很容易忽视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建构在理论及实践层面上有什么合理之处,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等.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巧妙的真话。“真话”指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判断作家是否说真话,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还要看是否有感染力。“巧妙”地说真话的方式主要有:说“假”话;说鬼话、狐话;男人说女人话;说关于古人的话等等。“巧妙”的含义主要有新颖、含蓄、自然等。是否说“真话”是判断真、假文学的标准;是否“巧妙”是判断文学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探究文学的发展演变,是他律思维模式下的文学史研究的主要操作方式。即使在研究中不持以单一思想决定论,这种操作方式也蕴涵着因果律的思维特点,在宏观视野下将文学演变看作思想史发展的一种表征,在微观视野中将作家的思想观看作具体文本的意蕴所在,从而在文学史叙史中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如果我们对这种思维观念不简单冠以“本质主义文学史观”的帽子,将由此操作方式而得的结果只当作众多理论假设中的一种可能,那么问题首先还不在于能否将文学发展当作思想史进程的一种结果,而在于文学的“思想性”是否与思想史中的“思想自身”具有同一性,比如: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发展是否对应于此阶段的思想发展?作家的思想是否与作品的思想同一?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究竟应该叫“文学概论”还是叫“文学原理”,不仅是简单的概念辨析,而且历来成为主宰文学理论教学的两种不同观念。本文旨在探讨在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观的指导下,文学理论教学显示出不同的追求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以“五四”后的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应,分为新旧两个阶段,这一界说已被文学史家所共识。作为两种文学的文质分野,是以传统文学“道学”的消泯和“五四”新文学“人学”的建构为视界;而“人学”的人本和文本两个层面所达到的审美高度,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新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析了意识流这一文学现象,内容包括,意识流文学的发展历程,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题材的变异,时空的变异,叙述的变异,语言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有关“文学的自觉”,先后有“魏晋文学自觉说”、“两汉文学自觉说”、“宋齐文学自觉说”等争辩,对于学术研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文学的自觉”说不是一种科学的论断,不能作为一种文学史的规律性判断。  相似文献   

18.
创造社是“五四”文坛颇具争议的文学社团之一。应该说它的翻译与它的创作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沿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走过的翻译道路,追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或许可以让我们重识创造社在“五四”文坛及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对本体论的追问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进行了批判,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呢?如果有,他的本体论是什么?该文介绍了当今国内主要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被介绍入中国并初步实现“中国化”。其“中国化”的表现在于把显明的“实用”目标暗含于潜隐的功利追求中,以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外衣裹挟对实际行动勇气和方法的渴望。因五四特殊的时代情状和已被“中国化”了的实用主义自身的特点,当时一切意识形态的建构均难免其“实用性”色彩。五四文学主潮“为人生”的启蒙文学,从整体观念的确立到具体操作方法、从自然主义至现实切入文学创作动机到对读者阅读效应的期待,乃至代表作家、流派、现实主义创作的普遍实用化-在作品中表现为整体的寓言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