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和谐思想进行解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与人和谐的思想;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和谐思想的探索主要有:协调城乡发展与推动工农关系和谐的思想;建构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的思想;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和谐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旋律文学的实践活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力图发挥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根本的变革。因而,主旋律文学自觉介入政治、介入社会生活、介入历史时代,从而形成其政教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然而在主旋律文学的实际创作过程中,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与整个二十世纪作为"非文学的世纪"相联系,呈现一种复杂情形,一些作家缺乏应有主体性,故理所当然为一些论者所诟病。  相似文献   

3.
“创造”在现代思想中上升为价值,其文学诉求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中国现代文学“创造”话语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创造”与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传统及当下性指向的关系问题;二是作家个体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与创造的关系问题。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新思想的影响下,“创造”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与《资本论》的关系问题,是《资本论》创作和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经历与学术理路的细致考察,不难发现,恩格斯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资本论》的创作与传播过程.在《资本论》问世前,恩格斯一直在敦促和资助马克思完成创作,并启发和影响着马克思的写作;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方面费尽心力地编校和出版《资本论》的后续几卷,另一方面则通过论著保卫和发扬着《资本论》.因此,可以说,在《资本论》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资本论》带有马克思的“印记”,也印有恩格斯的“标签”.  相似文献   

5.
在对以往文学定义和文学理论的批判考察基础之上,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与社会政治权力关系密切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二是文学也是一种生产,属于经济基础领域。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文本。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致徐懋庸的一封信中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这段话,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来源于社会,又反过来给予社会以巨大的影响。鲁迅是按照他的文艺观进行创作的。他认为“文艺大慨由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见《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他生活在半封建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内涵,有过两个不同的表述。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斯大林的提法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以下简称“三方面说”)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以下引孙冶方语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文)指出:这两个定义有两个不同点:第一个不同点是,恩格斯的定义中没有“所有制”;第二个不同点是,斯大林的定义中没有“交换”。  相似文献   

8.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通过对易洛魁社会的描述,无论在社会分期上,还是对民族产生,民族和家庭的关系,人类婚姻形式的发展等问题上都为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原始社会文提供了决定性的材料,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节奏,这是一个在文学实践中被意识到的、但又未引起人们足够认识和研究的现象。 有时它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艺术要求而提出来的。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说到:“在您的作品的这一部分里,情节有的地方是否发展得太急促了一些”,这是针对敏娜·考茨基的小说《旧人与新人》中“对维也纳社交界的描写”而论的;在女主人公爱莎的经历中,这是其具体的活动环境之一;若从典型人物塑造的需要而论,关于书中这一部分的情节太急促的评论,实质上说的是文学节奏问题。情节急促发展的节奏不利于典  相似文献   

10.
一、疾病与环境的关系是医学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作为基础科学部门之一的地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它的起源和发展也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由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而疾病作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说:文学即是人学。综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在人性文学方面的书写,我们便会深有感触。 (一)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在80年代以前,任何敏感的人性话语都与突出的社会问题相关,对于个人化人性书写,同样是由社会问题,现实人性变化迁移过来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个人化人性书写最早在“五四”文学中初露端倪,在  相似文献   

12.
孟宪忠同志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是不科学的》一文中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运用了‘本原’的概念,但这是恩格斯对旧哲学的概括,是谈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旧哲学家们对世界本质的不精确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察思维和存在关系时已提  相似文献   

13.
自从福柯以来 ,语言、文学与权力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说 :“在社会科学中 ,不能把对权力的研究当成是次要的问题……没有比权力更基本的概念了。”〔1〕本文就试图透过对一些语言和文学现象的分析 ,来认识权力在语言、文学领域中的运作 ,以便加深我们对语言与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欧洲最近发生了三件大事:德国政局变动、英国首相开始走向权力的最后时期、法国全国性的社会骚乱。而中欧关系最近则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欧盟国家对华军售解禁问题没有实质结果,中欧关系的“战略”含量增长不多;二是贸易上出现持续摩擦,中国对欧盟有所失望;三是中欧相互重新认识,在对话和交往中让一度被炒得很热的中欧关系恢复了其正常的面目。在欧洲发生的事情和中欧关系中,其实都有一个因素——全球化,上述变动都与全球化在欧洲的作用分不开。德国政局的变动,是因为原来执政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应对全球化竞争方面不力,德国经济迟迟难…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对《诗经》的研究早已超越文学范畴,而以多学科多方位展开。郭沫若先生在20年代就利用《诗经》中资料阐述我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可见《诗经》自有其哲学研究价值。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先秦伦理思想的发轫为《诗经》所反映。其诗篇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范畴、伦理观念、行为规范为研究古代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孝”的观念,《周颂·闵予小子》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大雅·下武》写道:“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就是说在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关系中,是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生产力起决定作用。在对待社会主义问题上,同样强调生产力标准,反对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与此相反,它不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而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抨击资本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17.
译者的话     
对于“马克思所遗留下来的极其重要的数学手稿”(《反杜林论》),恩格斯极为重视。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都未能发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中,也包含与数学手稿有关的内容。1881年8月18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研究了你的数学手稿”,“我向你祝贺”。  相似文献   

18.
在民初的社会语境中,《新青年》显现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转向,乃至形成与之前历史的“断裂”文化构成,并由此开拓出新的文化政治空间。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转向”,建立在将中西架构等同于新旧架构的理路上,也成为了五四一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陈独秀表明对文学新的取径思路:以西方文学思潮性的“主义”来看待中国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文学纳入进化论的递进链条之中,要求文学具有与现实相通的真实感与介入感,要求文学对社会采取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就奠定了日后五四“新文学”的范式转移与社会功能,赋予“文学”以极为鲜明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湖南高校所编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研究”到“内外结合”的转变过程。1990年代以前的教材侧重于“外部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1990年代以后的教材有所继承与创新,一方面继续重视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回归文学本身,揭示文学的审美性及文学语言的特点,并实现了对文学研究的“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认为,法对经济基础的真实反映要求法体系内部结构应当是和谐一致的,不能引起法体系的内在矛盾.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始终存在着法的内部结构的和谐一致性要求与法真实反映经济基础的无法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体系与经济基础二者关系的辩证法理论的剖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