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霞 《科学大观园》2013,(18):34-35
科学家一般认为量子理论只能对微观层面"施威",而对宏观层面则束手无策。但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如今有科学家提出,在量子世界起重要作用的互补原理和概率理论同样可用来解释一些宏观现象,比如人类的决策过程等。这是因为普通的概率理论无法将对人的决策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定情境考虑在内,不过有了量子概率理论,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物理学家表示,将量子力学的规则应用于心理学和经济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和人类的决策行为。量子力学过程也会出现在微观尺度如果有人让你将意识和无意识区别开,你能做到吗?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如果意识存在着一个物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曾出现濒死经历。他们在此过程中自称看到来世景象,或者是飘在上空的灵魂看着医护人员抢救他们的生命。尽管听着不可思议,但根据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濒死经历背后的真相并不复杂。研究指出这种经历由濒死大脑内的活动激增导致。科学家在一项老鼠实验中发现,老鼠大脑的活动在心脏停止跳动后与它们完全清醒时类似,但信号强度提高8倍。因而研究人员表示大脑在心脏停止跳动几秒后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说明濒死经历中出现的幻觉实际上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不是一种精神现象。一些人一直认为濒死大脑不可能产生如此复杂的活动,因此濒死  相似文献   

3.
程刚 《科学大观园》2011,(18):56-57
对于神奇的濒死体验,美国著名脑科专家、肯塔基州大学神经学教授凯文·纳尔逊提出了引人注目的新理论。他认为自己能够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所有濒死体验现象。毫无疑问,纳尔逊的研究发现让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感到震惊。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经历,而不是一种幻觉。濒死体验对他们  相似文献   

4.
正物理学家花费了1个世纪的时间努力思考量子理论中的悖论,而今一些人还正在尝试对它进行改造。可说实话,几乎没有一位物理学家真正对量子理论完全满意,尽管在经过1个多世纪的时间,物理学家们已经可以高效地利用该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物理学家现在例行公事地使用数学方法研究量子行为并给出准确度惊人的推算,包括分子结构、高能粒子碰撞、半导体行为、发射光谱分析等。但是,这  相似文献   

5.
量子认知是当代认知科学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分支学科,借助量子力学理论的数学方法对认知科学哲学领域中的现象构建模型,从而研究与描述人类认知,最为核心的应用领域是决策行为。近年来,一种基于量子理论的量子决策模型为解决传统决策模型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模型打破了传统决策模型中经典概率理论的禁锢,为决策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然而,相较于其他较为成熟的认知科学哲学分支,量子认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深入开展量子认知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量子认知的神经生理基础、构建类量子贝叶斯网络以优化决策、发展量子博弈以拓宽量子认知疆域等。  相似文献   

6.
从信息传输看量子测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测量难题的解决中对于量子测量过程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量子测量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入手,在区分实在信息与意识信息的基础之上分别分析了测量的实在过程和测量的表征过程,进而认为量子测量是实在信息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也是意识信息的转化过程,并从破坏性与非破坏性的统一引出一种客观的信息保持性测量--量子非破坏测量.  相似文献   

7.
量子测量是量子理论乃至整个物理学的一个最敏感部分,对它的研究激发了许多哲学上的争议。其中,关于还原的争议就是典型的一例。绝大多数人认为,量子测量理论表明了还原之路走到了终点。其中心理意识的介入、测量仪器及其量子属性的突生论以及量子纠缠显示的整体性构成了还原进路的三大死结。然而,还原真的就此寿终正寝了吗?本文将明确提出几种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案:放弃强还原、寻求弱还原,重释还原概念的内涵,撇开理论还原、坚持问题还原,以达到继续坚持还原进路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开放宇宙的黑洞创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1998年量子宇宙学界关于开放宇宙创生模型的一场论争,介绍作者有关在开放宇宙背景下黑洞产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吴国林教授新著《量子信息哲学》,已于201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多年来对量子信息进行哲学探索的结果。量子信息理论基于量子力学,又具有新的特点。量子力学仅是量子信息理论的基础之一,量子信息理论还包括信息理论、计算理论等。因此,量子信息哲学  相似文献   

10.
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了量子信息论,量子纠缠从理论走向实践.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与量子隐形传态的关键.量子纠缠是一个特殊的超空间、非定域的量子关联.它涉及非定域性、内部时空、个体性、纠缠资源、相互作用、对称性、同一性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拓展出新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量子时空、圈量子引力,及它们与超弦中M-理论的接触、汇合上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动向.特别是公布了圈量子引力的时空量子化研究上,在空间体积与曲面面积的离散本征值谱,以及黑洞的熵的计算上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同时,对量子信息中的信息最小量子单位qubit的来源以及纠缠态的非定域性,用量子时空中激发出的曲面面积量子"1/2"给出的空间叠加态的自旋(零时)关联做出了新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论了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光量子概念的论文,强调应当区别光的产生和转化以及光的自由传播这两种过程.以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为代表的一切有关实验证明了的都是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以光子的形式出现,并没有证明光在传播中以光子流的形式存在.根据电磁场的量子理论,光在传播中一般不处在光子数的本征态,不适宜运用光子的语言来描述.  相似文献   

13.
论21世纪空间时间观念的量子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超弦/M理论和圈量子引力两个方面的重大成就,提出和论述了21世纪空间时间观念的量子革命思想,并指出它对于自然哲学中长期争论的某些问题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础科学》2005,7(4):15-15
量子消相干效应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量子计算的主要障碍之一,而无消相干子空间(DFS)是一种克服或减小消相干效应的有效方法。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魏达秀等在973计划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出了用二维核磁共振(NMR)技术和多量子相干实现无消相干子空间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有生于无:—现代量子宇宙学对于老子哲学的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生于无──现代量子宇宙学对于老子哲学的回归刘辽现代宇宙学正在触及一个十分有趣和十分神秘的问题,这就是宇宙的创生问题。宇宙在过去究竟是无穷尽的,还是有初始的,这是困惑着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的一个著名的二律背反问题。然而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些最著名的...  相似文献   

16.
1935年为论证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提出的EPR悖论开启了量子信息思想火花。20世纪80年代,由本奈特和多依奇等人研究、倡导和推进引发了量子信息研究的爆发。作为用量子力学机制处理信息问题的一种技术手段,量子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对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量子实在的技术性证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也对学者们理解我们存在的世界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深刻的思想思路。从历史上考察这一技术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对这一新生技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绝大多数科学家可能认为"存在来世"是一个非常荒诞的想法或者至少无法加以证明。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兰扎教授指出,他已经发现了能够证明存在来世的证据,这个证据就存在于量子物理学中。兰扎教授表示生物中心论认为我们了解的死亡,不过是我们的意识创造的一种幻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典型的受限小量子体系,二维量子体系具有丰富的物理规律和新奇的物理效应,是探索低维物理和开展量子调控的理想材料体系。本文重点介绍新型小量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和计算模拟,二维新型材料体系的构筑、物性探测与调控,新型理论计算方法和前沿实验技术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理论方面,发现二维材料激发态的普适性规律,揭示拓扑/超导体系中的演生超对称,发展第一性原理非线性光学计算方法;在实验方面,在铁基超导薄膜的制备和量子序的研究、准晶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和石墨烯的手征对称性破缺的实现、氧化物薄膜及二维材料的离子调控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发展高分辨扫描超导量子干涉器等。这些原创性科学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复合二维量子体系丰富量子态和新奇物理现象的理解,增强了我国在小量子体系制备、物性探测与调控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真空理论是当代基础物理学前沿四大问题之一.爱因斯坦关于真空概念的深刻思想,推动了20世纪物理学前进的过程.本文从广义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圈量子引力及超弦/M理论等多个领域,论述了现代物理学中真空理论的主要发展情景.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是当代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以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为中心展开的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对话,为认识这一现象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对话表明,即使在时空跨度巨大的佛教思想与现代科学之间,也存在文化上的统一性与相互诠释的可能性。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显示了佛教独特的信仰价值;它对于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融合,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