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将雾霾因素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能源效率中,对长江经济带地区11省2006—2015年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离差分解模型对省际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考虑雾霾因素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均有所下降;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水平总体差异是由上、中、下游地区内部带来的,而上游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的发展水平差距大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雾霾硬约束下协调三大地区内部省际间经济、环境以及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健康的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资本要素、自然要素、劳动力要素、绿化面积、生态技术、效率产出、城市环境污染等7个要素构建城镇化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和DEA-BCC模型,运用DEAP2.1计量软件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研究结论:①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整体发展为下降态势.②城镇化效率与技术进步效率具有较大的关联性,技术进步对提高城镇化效率具有重要作用.③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投入变量的非集约较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适当拿捏投入变量.  相似文献   

3.
从低碳约束的角度出发,建立邮政速递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三个方面评价2016~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邮政速递的物流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有必要利用SF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对邮政速递物流效率产生的影响;11个省份邮政速递的纯技术效率均比较高,规模效率偏低是导致上游和中游省份邮政速递物流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上看,大部分省份邮政速递的物流效率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但是物流效率地域差异较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以2000年~2014年的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位序规模理论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间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带内差异,是省际总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东部地带内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其中东部沪、苏、浙的入境旅游收入长期处于前3位,云南是西部四省市入境旅游的领头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特殊事件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协调长江经济带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年~2017年的旅游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综合效率在时间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在空间上呈“凹”型结构,长江中游各省市旅游业综合效率明显低于上下游;在关联性上,邻近省市之间明显缺乏旅游业资源配置和新技术开发上的联系性;在发展速度上,旅游业起步晚的省市,生产率水平提高程度较为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的建议,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以增强整个经济带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也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选择.综合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因子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营效率的时空分异,讨论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平缓,主要受制于纯技术效率水平,中部地区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凹陷区,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虽均有提高,但增长势头缓慢,整体经营效率偏低;2)资源丰富程度和旅游专业化并不完全代表旅游经营效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居民出游偏好对经营效率提高具有积极影响;3)不同驱动因素对经营效率时空分异影响具有显著区别,作用强度和方向也随时间发生改变.最终,从发展模式、技术应用和驱动因素三个角度提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单位,以2002年-2013年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泰尔指数、标准差、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等计算方法,在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总体布局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绝对旅游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距在缩小,从空间发展格局来看,国内旅游收入核心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都在扩大,高度集聚区和中度集聚区都在缩小,而入境旅游收入核心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空间格局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状态,处于两者之间的高度集聚区和中度集聚区却发生较大的变化,高度集聚区在缩小,中度集聚区在扩大.最后指出产生这样时空演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与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该文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根据2005—2010年中国内地各地区建筑业的面板数据,进行环境约束下的效率评价,揭示中国内地建筑业的效率发展情况及内地各地区间的差异。依照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理论,根据建筑业的材料消耗测算其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社会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并将其作为环境投入引入到超效率DEA评价模型中,弥补了过去DEA效率评价在处理非期望产出问题上的不足,并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评价结果,反映出环境问题对内地各地区建筑业不同的效率影响程度。利用投影寻踪方法,结合效率评价所得到的3个主要指标(建筑业效率、环境投入影响率、效率增长率),综合评价内地各地区建筑业效率的总体情况,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受制于建筑业环境影响较大,而在综合效率情况上落后于东部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对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方法,对1998年~2016年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湖北段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虽有小幅减小,但差异仍较大,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2)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均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东部城市群内部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吸引物、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旅游业还处于以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政府应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规划,充分利用武汉的发展优势,将宜昌、咸宁、荆州和恩施培育成增长极,发挥“黄金水道”联动东西两大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客观评价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将工业水环境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静态测算,并用Bootstrap法对效率值进行修正,得到更贴合实际的效率值;再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修正后各省市的效率值可进行完全排序;上中下游的效率值呈现出中游<上游<下游的阶梯形式;工业用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了解长江经济带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本文通过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环境治理和社会进步4方面对城市低碳经济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能源消耗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低碳经济指数持续上升,低碳经济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003—2013年间低碳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均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但区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年~2016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下游城市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中上游城市,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多数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其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匹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中高质量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中低质量城市集聚于长江中游地区,低质量城市集中于长江上游,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因素,经济基础、民生福利及环境治理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各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作用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强化城市群的区域带动作用,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上中下游聚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为了探究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效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取2013-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CCR、BCC和Malmquis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并构建Tobit模型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综合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投入冗余率高于产出不足率,且投入冗余现象较产出不足现象严重;规模效率无效出现率高于纯技术效率;4个时期内,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从下降状态转变为提升状态,并且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Tobit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干预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作用,政策效应对体育产业综合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提出了要加强跨区域合作、发挥"体育+"的溢出效应、释放多种动力的叠加效应,进而促进体育产业效率向更高水平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整理计算2010—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的时空特征,结合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Arc GIS中的自然断裂分类法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综合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促进(抑制)作用强度由下游向中上游地区依次递减,且北部省市大于南部省市;(3)各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此种差异性表现为,在长江经济带内,同一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碳排放量的促进(抑制)作用强度不同。最后,提出低碳减排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成为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变量.本文利用城镇收入-消费差作为测度指标表示消费潜力,采用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空间数据研究方法,分析2000—201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的时空演化格局以及地域类型划分来反映未来消费的热点地区.结果显示:(1)2000—2008年期间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差异是处于波动的状态,到2008年之后各城市之间的消费潜力差异逐渐减小.(2)2000—2018年消费潜力冷热点的空间集聚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消费热点区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冷点区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并有扩散趋势.(3)消费潜力出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状态,其总体范围逐渐扩大.由于较高潜力地区的城市数量增加,较低潜力地区与低潜力地区由最初的集聚变成"碎片式"城市分布,因此消费内在潜力进一步扩大.(4)通过潜力的地域类型划分发现高速增长区有成都、长沙等城市,这些城市成长速度和经济发展较快,可以更快带动消费的增长;同时中下游的二三线城市大多属于中速增长区.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经济学消费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类型划分,了解未来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可以进一步释放城市消费空间,可为后续研究消费影响因素作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18.
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地区的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根据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分析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格局均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力不断增强,发展一致性和协同程度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评价了 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模型,验证了该区域产业结构变迁与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仅有6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达效率前沿面,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