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西省17个煤炭资源型县域2006—2015年经济发展数据为例,运用区位熵、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以及GIS技术,探究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时空演变特征,划分发展类型并提出转型路径.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煤炭资源型县域对山西省总体经济和第二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呈先提升后缩减趋势.2)第二产业空间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呈先集中后分散发展态势,形成以西北—东南向"U"字形地带性分布的空间格局.3)根据SSM分析结果,将煤炭资源型县域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结构竞争力弱拉动型;竞争力主导拉动型;结构竞争力双拉动型;结构主导拉动型.最后,基于煤炭资源型县域的发展类型和空间格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96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选取12个基础社会经济指标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格局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并借助软件IBM SPSS 19.0对山西省2000年、2006年、2012年三年的数据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对全省各县域得分进行分类可视化表达,结合各等级质心点即各等级经济重心的空间位移轨迹,揭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状况.结果表明:(1)山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全省整体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3)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4)晋北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塌陷区;(5)晋中地区发展势头较好,逐渐成为全省的经济高地.接着针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反工业化”现象,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失衡问题严重突出。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再造、贸易比价调解机制、反锁定和产业融合等多方面对策建议,以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的均衡发展,为其他资源型区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是区域的"资源转换器",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德城区、曲阜市分别位于山东省的西北、西南部,两地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都具备优势,但均属欠发达县域,未来迫切需要改革发展.通过区位商法、偏移-份额法对两地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德城区第三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带动作用明显;曲阜市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太弱,与其资源品质不符.因此,德城区要着力提升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培育第二产业新的增长点,以打造鲁西北、冀东南区域服务中心为目标,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曲阜市要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升级第二产业的科技水平,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5.
以十堰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层次,分析"十一五"以来三大产业的增长状况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十堰市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94%,3个产业均处于增长阶段,相对于湖北省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竞争力偏离分量D=40.59),第二产业具有较优的发展基础(结构偏离分量P=96.77);从空间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地域特色(P+D)显化的区域为房县(67 168)、竹溪县(47 772)、郧阳区(44 907),第二产业地域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域为中心城区(196 174)、竹溪县(1 301),第三产业最具地域特色的区域为中心城区(34 627)、郧西县(6 458)、竹山县(893)和房县(620),有针对性地提出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乡宁县与洪洞县是山西省临汾市发展较快的两个县.乡宁县是比较有名的资源型县城,其丰富的资源带动了县域的经济发展,但是一元化产业结构现象比较明显.洪洞县是晋南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县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第二产业也是其经济结构的支柱部分.两县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异同.本文从两县的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值、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两县的经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山西省2005年~2014年城镇化率数据,在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探索山西省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分布及城镇化水平发展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首先近十年间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水平差距整体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第二,城镇化水平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高度城镇化地区多集中于地级市,西部城镇化水平较东部高;第三,对城镇化水平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城镇化与第二农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在第二产业发达区域,其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山西省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产业转型困难的困局,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山西省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对2008-2018年间山西省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地域差异展开测度.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上来看,山西省绿色发展指数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波动变化趋势;(2)从空间差异上来看,山西省绿色发展指数表现出基本保持“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格局.通过对山西绿色发展指数现状和发展条件的分析,从绿色发展角度分析其产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关可行性对策,并提出山西未来产业绿色发展的展望,以促进山西省各地市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并为其他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县域是我国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单元,而产业转型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给柳林县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采用资料收集法对柳林县三大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柳林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显著,城镇化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联系较弱,主导产业创新不足等.结合柳林县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今后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实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加强产业间的联系,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并且要引进人才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对传统偏离份额法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定量分析2000—2014年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市产业结构发展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从2000年的13.344.442.3变为2014的4.868.326.9,仍以第二产业占主,但第二产业多样化指数从2000年的5.09下降到2013的4.44;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总体在0.91以上;榆林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分别呈现"二三一"和"一三二"的特征;以能源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明显,成为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推动力.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结构、国家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针对性地提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均衡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计量方法及GIS软件,对山西省2010年~2017年旅游业时空演变特征及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2017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2)山西省旅游业的空间发展模式由"单核"向"双核"转变;(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和优先领域,并指出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的重要组分,山西省旅游业宜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  相似文献   

13.
栾川县生态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注重产业转型,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把握原则、统筹兼顾,由此推进县域经济永续发展的进程。研究分析析了栾川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经验,对资源型县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优化途径.认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总量缓步增长而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总量增长迅速,比重快速上升,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陕西省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但也存在着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竞争力低下,缺乏集群效应和主导产业模糊等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偏移-份额分析方法对银川平原城镇区域8市县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竞争力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来分析银川平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990—2010年,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就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带动为主;银川平原城镇区域3大产业结构效益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二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涪陵区1998-2016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大于第一、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重要性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重要性高于第一产业.为了促进涪陵区的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优化,建议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的11个城市2012—2016年三大产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珠江-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带产业结构整体较优化,区域竞争力有待提高;份额分量中,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市三大产业增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产业增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各市产业竞争力各有优势,第一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是肇庆市,第二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是南宁市,第三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是柳州市。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应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培育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8.
陈苑 《今日科技》2021,(4):28-29,31
科技创新,让龙游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在"十三五"的接力跑中,龙游这颗"浙西新明珠"以创新型县试点建设为目标,以科技引领和产业创新为发展主基调,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以特种纸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脚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县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AGA-PPC模型测度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5~2015年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综合经济实力,分析了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动态变化特征及规律,并探讨了不同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交通优势度差异显著,地级市区明显优于县域单元,主要铁路过境地区交通优势较突出,其整体态势由南昌市区和九江市区构建的双核结构模式,向以南昌市区为"主核"的单核结构模式演变;(2)综合经济实力差异明显,地级市区综合经济实力突出,东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3)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综合经济实力为交互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螺旋上升不断增强的趋势,保持持续优化状态;(4)1995~2015年鄱阳湖地区交通优势度与综合经济实力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由分布于拮抗、磨合和协调3个不同阶段的8类减为2类,交通因素依然是制约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区域产业效率评价——以西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效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是区域产业内部协调性和外部竞争性的表现。文章以西藏为例,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各产业部门的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进行实证分析,动态揭示西藏产业结构合理程度和产业竞争力强弱性。研究表明:西藏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结构亟需优化;建筑业竞争优势大于工汪,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好,产业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