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棘腹蛙的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特征,测定了采自广西龙胜和贵州凯里棘腹蛙成体的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5项形态学指标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测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成年雄性棘腹蛙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均值都较雌性棘腹蛙大,棘腹蛙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雌雄两性前肢长、后肢长、足长与体长呈正相关,它们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雄性体长对雌性体长的比值为1.08,棘腹蛙的两性异形程度为0.075,棘腹蛙怀卵数量与体长呈正相关.表明成年雄性棘腹蛙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均值都较雌性棘腹蛙大,且通过增加个体大小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2.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对采自河南的3种隆肛蛙进行核型研究,均为2n=26,NF=52.隆肛蛙(Feirana quadrana)栾川居群Nos.2,3,6为sm,10 p出现次缢痕;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Nos.2,3,4为sm,9p上出现次缢痕;叶氏隆肛蛙(F.yei)Nos.2,3,9为sm,次缢痕位于6 p.3种隆肛蛙核型差异显著.通过比较发现,隆肛蛙不同地理居群的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的位置有明显差别,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急性和亚急性暴露方法,用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蝌蚪进行染毒,通过微核实验检测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微核与核异常的诱导率.实验结果发现,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的24 h LC50为82.1 mg·L-1,表明该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具有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蛙科一新属——肛刺蛙属(蛙科:叉舌蛙亚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叶氏隆肛蛙Feirana yei具有较多独特性.其雄性个体肛部隆起,肛孔下方有两个布满黑刺的大的白色球形隆起、具单咽下内声囊、第一指具婚刺等外形特征可区别于隆肛蛙属已知的另2种和蛙科叉舌蛙亚科中的其他各属;在棘蛙族系统发育关系树上独立为一支,位于Quasipaa支系的基部,与该属其他种明显分开,构成姐妹群关系.这些特性表明叶氏隆肛蛙不宜划入隆肛蛙属或Quasipaa,适宜另立一新属,即肛刺蛙属Yerana gen.nov.  相似文献   

5.
运用直接干燥法、微量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灼烧称量法、容量法和钼蓝比色法对产自河南省济源市的10只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a)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太行隆肛蛙的水分含量较高,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较低,但含钙量异常丰富,每百克肌肉中含钙490 mg,远远高于其他肉制品和大部分水产品,含磷量也较高.因此,太行隆肛蛙可以作为重要的钙磷补充食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康县隆肛蛙(Feirana kangxianensis)对越冬栖息地的选择,利用样线法、直接计数法与定点观察相结合,对康县豆坝乡的康县隆肛蛙进行调查分析,共计发现17只康县隆肛蛙成体及约(110±25)只蝌蚪,其中10只成体在搬开石块后静栖于原地,仅1只成体在低温情况下(水温低于10℃)未进入冬眠状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知,康县隆肛蛙越冬期间主要选择河流中且水温低于10℃,距离道路大于50m,植被盖度在30~70%,林缘距离小于10cm的环境下越冬,并且该物种在越冬期间还会选择类似"洞穴"式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7.
2014年7月,在浙江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161只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个体的头体长等12项形态指标,分析了华南湍蛙的个体大小和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眼间距外,其余的11个形态特征均与物种的头体长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华南湍蛙雌性成体的头体长、头长、头宽、吻长、眼间距和前臂及手长等形态特征均显著大于雄性成体;雌性成体头宽的生长速率明显快于雄性个体;雄性成体的眼间距与亚成体存在显著差异;而雌性成体则在眼间距和胫长2个形态特征上显著大于亚成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重庆市不同地理种群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形态变异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对采自重庆市12个区县的107头松墨天牛的体长、体宽、前胸背板长、前胸背板宽、前胸背板斑纹等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根据标本采集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要素数据将重庆市松墨天牛分为6个自然地理种群,考察了上述形态特征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及相关性,并分析了形态变异与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松墨天牛个体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系数均较低,西北种群形态与其他5个种群形态差异较大,6个地理种群的个体形态差异不明显。松墨天牛形态特征与经纬度、海拔、气候要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体宽与经度、海拔、纬度、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重庆市松墨天牛地理种群间尚未出现明显的分化差异,形态差异主要由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9.
用采自牡丹江地区的86只(59♀♀,27♂♂)成体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进行两性异形研究.分别测量头体长、头长、头宽等6个形态特征指标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华蟾蜍雌性平均头体长为(70.89±1.69)mm(n=59),雄性的平均头体长为(64.34±1.66)mm(n=27),雄性体长明显小于雌性,雌性头体长与雄性头体长的比值为1.102,且两性头体长存在显著差异.雌雄两性的头长、头宽、前臂及手长、后肢长与胫长等形态学特征均与头体长具有显著相关性.两性的胫长存在显著差异,头长、头宽、前臂及手长、后肢长、胫长随体长的生长速率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长白山中国林蛙的肥满度及体尺指标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中国林蛙肥满度的变化范围为6.68~11.83,不同大小、性别的个体肥满度有一定差别,其总体变化规律为幼蛙>雄性成蛙>雌性成蛙.体质量与体长比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最小(体长1.8 cm)0.28 g/cm,最大(体长8.0 cm)5.06 g/cm;雌蛙的体质量水平总体上小于雄蛙,但仅在较小成蛙样本间表现为差异显著.体质量与体长的增长呈幂函数相关,幼蛙、雌性成蛙和雄性成蛙分别具有不同b值(幂指数),其中幼蛙和雄性b<3,雌性成蛙b>3.  相似文献   

11.
2013年9月~2017年4月,笔者对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河流的水獭种群及其食物资源进行连续监测(野外直接观察到水獭20次,27头个体,发现活动痕迹13次)。结果显示:在保护区的西河、三官庙和大古坪均有水獭分布,分布海拔为1 100~1 600 m(海拔1 300~1 500 m是其主要活动水域);区内可供水獭采食的脊椎动物共计33种,其中小型兽类14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6种和鱼类4种;自2002年从秦岭北坡的黑河流域引入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以来,水獭(Lutra lutra)食性和营养级联发生了重大改变,除捕食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隆肛蛙(Rana quadranus)、多鳞铲颌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和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原生猎物外,秦岭细鳞鲑也成为其主要食物来源;水獭捕食的猎物存在明显海拔梯度差异,随海拔升高,可捕食猎物种类和生物量逐渐减少;不同季节间水獭捕食猎物存在明显差异,在秋冬季主要采食鱼类,春夏季节则以两栖类为主。保护区内人为干扰情况在西河区最小,三官庙其次,大古坪最多;保护区外围的捕鱼活动对水獭食物资源存在很大影响,对水獭种群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改进实数编码混合蛙跳算法(IR-SFLA)和二进制编码的(IB-SFLA)方法分别应用到水电站经济负荷分配(ELD)和机组组合(UC)问题,提出解决STHGS问题的IBR-SFLA方法.实数编码版本IR-SFLA利用混沌学遍历性、随机性特征生成初始种群,采用更新的局部搜索和位置更新策略实现青蛙更新换代,并在迭代后期通过自适应青蛙激活机制重新激发青蛙搜索能力;在二进制编码IB-SFLA中引入改良青蛙子种群分组方式,将青蛙种群分为领导蛙、追随蛙和变异蛙3类蛙群,各类蛙群分别基于正态云模型的精英进化策略、改进的局部搜索机制和混沌理论的蛙群变异操作进行更新迭代.运行结果显示IBR-SFLA相较对比算法,在低、中、高水头下最高缩减耗水量1.14×10~7、1.22×10~7、7.52×10~6m~3,有效提升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在保证运算精度、稳定性的同时,平均运行时间最高缩减178、173和172 s,进一步,改进策略性能分析显示,各改进策略可有效增强搜索性能,提升精度,且耗时增幅较小,在较小种群规模下便可获取较高质量的解,为解决大规模机组短期电力调度优化课题提供有效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东北粗皮蛙29个样本线粒体DNA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获得587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895bp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合并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共定义14个单倍型,16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H)为0.70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438,表明东北粗皮蛙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种群内变异占全部遗传变异的98.13%,群体间没有遗传分化(FST=0.0187),因此应加强对东北粗皮蛙野生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野外调查所获标本的查询鉴定,并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结果表明,河南省现生两栖动物计有2目10科30种,其中有尾目3科8种;无尾目7科22种.在30种两栖动物中,包括东洋种20种,广布种6种,古北种4种,分别占总种数的67%,20%和13%,以东洋种占优势,但也体现出古北界与东洋界相过渡的特点.动物地理区划分析表明,河南省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山区高、丘陵及平原低,豫南高于豫北,豫西高于豫东的特点.基于最新的研究报道,原记载的秦巴拟小鲵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巫山北鲵Ranodon shihi应归为巴鲵Liua属;原记载的隆肛蛙Rana quadrana现分别被记为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叶氏肛刺蛙Yerana yei;肥螈属Pachytriton的费氏肥螈Pachytriton feii在河南鲜有知晓者,应与其被描述、记载较晚有关.文中还讨论了豫南小鲵Hynobious yunanicus和湖北侧褶蛙Palophylax hubeiensis的物种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三叶木通茎藤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1个采集点野生三叶木通(Akebia.trifoliate)单株进行栽培试验,对其茎藤生长性状与采集点地理因子、试验点气候因子之间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其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三叶木通地理变异的基本模式是以海拔垂直梯度变异为主,纬向渐变为辅;海拔及纬度差异产生了温度和光照差异,水热因子的综合选择作用是三叶木通茎藤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的重要原因,其中温度和光照是主导因子.海拔或纬度较高的地区,产生了喜温光喜湿的三叶木通气候生态类型;海拔或纬度较低地区,产生了喜温光的三叶木通气候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6.
利用II类MHC基因单基因座位Odto-A作为分子标记,对皖南山区凹耳臭蛙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皖南凹耳臭蛙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812,核苷酸多样性为0.018.局域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31-0.864,香溪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最高,最低的是漳河种群.与线粒体cyt b基因所揭示的单倍型多样性差别不大,但B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之线粒体cyt b基因的高达一个数量级.暗示MHC基因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其病原体抗性多样性密切相关.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皖南山区凹耳臭蛙种群MHC II类B基因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05644,P=0.00391).成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直线距离最近的浮溪和香溪种群间也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暗示这两个种群经历了不同的选择压力.受平衡选择的作用,MHC基因与基于中性分子标记所揭示的遗传格局不同,基于MHC基因的种群遗传分化与水系和直线地理距离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种群所经历的选择压力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皖南凹耳臭蛙不同局域种群所经历的环境病原体的选择压力存在时空变异.  相似文献   

17.
卫河水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运用遗传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磷酰胺和卫河水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 mg.L-1、20 mg.L-1、40 mg.L-1环磷酰胺溶液和10%、30%、50%体积浓度的卫河水处理4、8、12和16 d,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明显升高;20 mg.L-1环磷酰胺溶液可作为阳性对照;每一处理浓度下,红细胞微核率、总核异常率均在第12 d达到高峰.说明,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实验对监测污染水体中的遗传毒性物质敏感可行;卫河水污染严重,含有较强的遗传毒性物质,应加快对卫河水的治理,以防止其对地下水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云南勐腊县产的大绿臭蛙的核型,核型模式为2n=26(18M+8SM),5+8,NF=5;并与已报道的安徽黄山和香港的大绿臭蛙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大绿臭蛙的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核型模式相同,但在SM和M的数目、顺序以及次缢痕的位置等有所不同,说明大绿臭蛙的不同地理种群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用骨龄学方法对50只理县湍蛙(雌蛙30只和雄蛙20只)的年龄结构与身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骨龄学方法对理县湍蛙的年龄鉴定非常有效,个体的趾骨切片均有明显的年轮线(LAGs).雌蛙的平均年龄为4.7±1.6岁,年龄范围为2-9岁,雄蛙的平均年龄为3.8±1.2岁,年龄范围为3-7岁.雌蛙明显长于雄蛙,雌蛙体长为68.9±4.2mm,体长范围为60.40-74.88 mm,雄蛙体长为50.7±4.3 mm,体长范围为42.1-56.3 mm.  相似文献   

20.
鲇16SrRNA基因扩增片段的RFLP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进行了鲇(Silurus asotus)5个地理种群线粒体DNA(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这5个地理种群是长江上游支流(四川境内的攀枝花雅砻江、岷江、自贡、贵州遵义的乌江)和长江中游支流沅江上游的潕阳河.选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水解,只有HaeIII产生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长江上游支流的各地理种群之间不存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长江中游支流沅江上游的潕阳河地理种群与长江上游支流的各地理种群间在该基因片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