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故事背景《失街亭》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九十六回,描写蜀汉和曹魏之间一次带有关键性的战争——街亭争夺战.这是诸葛亮北伐曹魏中的一次失败的战斗.这次失败的关键,是马谡丧失了战略要地街亭,破坏了整个出征计划.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奉行安定内部,巩固后方,北伐中原的策略.首先出兵南征,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恰值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采用马谡的离间计,使曹睿把“深有谋略”的司马懿“削职回乡”,创造了出师北伐的一个有利条件.于是诸葛亮即刻趁机兵出祁山,企图夺取长安,再图中原.初出祁山,蜀军“累获全胜”,连得陇西三郡,把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要算是个性鲜明,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一个了。此人知天文、晓地理、雄才大略,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位“一生惟谨慎”的哲人,也曾犯过令人痛惜的失误,在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中所描写的他率部东进中原,由于错用马谡失了街亭,致使东进之举前功尽弃的故事,便是一例。 马谡者,蜀汉之参军也。此人自诩“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而魏之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却说是“徒有虚名,乃庸才尔”。先帝刘备生前也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  相似文献   

3.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了“隐语”的创作方法。在空城计故事中,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揭露了司马懿与诸葛亮达成政治默契,是十足的政治野心家;同时又暴露了诸葛亮在指挥、用人等方面的错误,认为诸葛亮应对西蜀的灭亡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也谈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诸葛亮追随刘备一生的报负。蜀弱而魏强,诸葛亮北伐必须谨慎。由于蜀汉集团内部纷争,蜀汉在魏国强大打击下最后死亡。  相似文献   

5.
论诸葛亮的将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诸葛亮隆中定策,佐刘备创立基业,鼎足而三。刘备薨后,又辅佐刘禅,外抗强敌,内修政理,以身率下,忠公体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难能可贵的人品和治国安民的才干,深为当世人所景仰。陈寿在西晋朝,奉命定诸葛亮《故事》,在给晋武帝的上言中论诸葛亮云:“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并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传评中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此论一出,争议迭起;同书裴注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里有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可是诸葛亮正在午睡,三人只好耐心等待。诸葛亮是有意在考验来访者吗?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很懂养生,确实在午睡。当时他是"卧龙",当然要"草堂春睡足。  相似文献   

7.
刘备形象的“王者”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好绝”。刘备的描写似乎是平庸的,其实不然。《三国演义卜书“拥刘反曹”,岂能不把刘备作为描写的重心?又岂能不把刘备的人格推到“王者”的地位?作者早是如此做了,而读者不知,或者因为历史的隔膜以为他做得并不成功,实在是一个误会。这个问题应当做一篇长论。但是,笔者却只是想就个别的材料发些议论,算做把问题提出来。我总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是按照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写刘备的,不仅曹操是他反面的衬托,诸葛亮、关羽等也是映衬他的…  相似文献   

8.
庞统之死     
诸葛亮和庞统并称为一"龙"一"凤"。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心里便生疑问:诸葛亮这一形象可谓神奇,他纵横三国,神机妙算无所不能,小说第57回里,司马徽也曾预言:伏龙、凤雏两人,刘备若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诸葛亮最终并没能让蜀国问鼎中原。是司马徽欺骗了天下人?是诸葛亮欺骗了天下人?还是罗贯中本人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0.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时候,曾经提到刘备生前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书上的这一段话是有根据的。陈寿在《三国  相似文献   

11.
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处,在历代的重建、扩建中,其名称在不断演变,由最初的"草庐"演变为"诸葛庐""武侯祠""卧龙岗""诸葛亮庵"等。名称的演变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丰富了卧龙岗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对卧龙岗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相似文献   

13.
正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于是一次在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借口军中缺箭,请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只箭。诸葛亮却说三日内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材料,并派鲁肃前去打探。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和士兵、草把子等,鲁肃同意并答应替他保密。  相似文献   

14.
<正>白帝城在重庆市奉节县,地处白帝山上,东望瞿塘关,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公元221年,刘备率大军伐吴,不料在第二年被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只得兵退白帝城。第三年,刘备在这里去世,临终时将幼主刘禅和蜀国大事托付丞相诸葛亮。这就是人们熟悉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过代代相传的以民间传说为核心的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演绎,他逐渐由一个治国安邦、富国强军的良相,变成了一个忠孝的榜样、民族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及无所不能的神人。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是人民集体智慧和心血的历史结晶,是诸葛亮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间传说的研究,可以让诸葛亮的形象以独特的色彩和光辉来丰富我国的文艺宝库。  相似文献   

16.
由安徽出版集团出品,天津神界漫画大师陈维东、梁小龙编创的中国原创新漫画四大名著首部作品《三国演义》,自上市以来备受读者瞩目。从本期开始,本刊选载其部分精彩章节,让小朋友们一饱眼福。本期选登《三顾茅庐》。话说刘备为求安邦定国之策,偕云长、翼德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未能见到诸葛亮,下面是他们第二次、第三次前往隆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三国志演义》影响的深入 ,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演绎逐渐变为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 ,加  上一些研究者对《三国志》及裴注等早期史料了解不够全面 ,往往以传统的求贤方式去解释刘备的“三顾茅  庐” ,将丰富、生动、复杂的历史事件纳入程式化的框架之中 ,既不能逻辑地解释刘备生前与诸葛亮的关系  史 ,更不利于深入地揭露三国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刘备流亡集团纵横抵 ,完成荆州化过程的考察 ,  力求得出更加接近于事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得丰满鲜活、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之一,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深谋远虑、“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以通晓军事而自傲的曹操与他比起来也显得略逊一筹:他能屈能伸,忍待天时,最终专权朝政,为儿孙植晋根基;以忍与诸葛亮抗衡,最终取胜。另外,他平息孟达的反叛、诈病从曹爽手中重夺兵权---表现出“鹰视狼顾”之态。在外战内争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成熟的政治家,堪称一代枭雄。  相似文献   

19.
程树德 《海峡科学》2007,(3):F0002-F0002,F000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戎马半生,仍然寄人篱下,于是到南阳卧龙冈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孔明早已设计好了一个蓝图,他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刘备大喜,遂依这隆中对而行,多年以后果然创造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志》、《蜀鉴》等正史中没有看到谁把刘禅看做了白痴,通过考查刘备、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陈寿对刘禅的评语,以及与李后主对比,却见刘禅不但不是白痴,反而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