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从产业协调、生态协调、社会协调和城乡协调4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测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聚类分析法以及Arcgis软件,研究2011年和2016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水平和空间格局划分和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并未有明显改变;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得分最高,聊城市、菏泽市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得分较低;在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排名变化中,德州市上升较快,滨州市下降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2009年~2015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评价.建立空间统计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分异、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岛、济南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表现出区域间不协调的空间格局,城镇化规模集聚性优于质量,山东半岛城镇化规模集聚性强.3)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整体协调性较高,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并且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理想的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2)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不协调的原因大多是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规模;3)全省17地市的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梯队的空间分布格局;4)虽然各城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都是逐年提高的,但提高的步伐有快有慢,时空格局在不断变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推进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居民生活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5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从而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城乡协调性四方面构建了17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分别对2005和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广西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好发展态势,整体水平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对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间协调发展关系,针对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三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评价体系,针对房地产投资和销售两个方面构建房地产市场的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耦合模型对山东省及四个典型城市(济南、青岛、淄博、菏泽)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的协调性进一步提升,但各地市间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化三个子系统,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学、物理模型和GIS技术研究了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贡献度及其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结论如下:(1)山东省整体城市化类型属空间导向型;(2)山东省17地市的城市化有显著空间差异,济南、青岛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青岛市的经济城市化水平一枝独秀,威海市的空间城市化水平最高;(3)现阶段山东省整体城市化协调度仍处于拮抗阶段.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山东省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山东省2010年17地市相关数据,选取经济和社会两个系统共30项基本指标,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系统的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山东省17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得出以下结论:山东省经济社会协调水平较低,在空间上存在由东向西明显的梯度性格局,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导致了山东省17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偏低.最后从协调发展类型的角度提出山东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发展模式.如何衡量区域发展的"绿色"程度,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问题.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单元,分别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方面,选取9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构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各地市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根据评价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17地市的绿色发展状态水平依次划分为P1相对均衡型、P2单项超强型、P3基本调和型三大类,对各类型城市的经济特点、资源环境状况、政策支持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各类型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指导山东省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西部大省四川省为例,选取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创新与研发等6个一级指标,人均GDP、人口密度等21个二级指标,利用AHP-BN方法对21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与AHP分析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四川省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较大,成都市呈"一城独大"的态势,成都、德阳及绵阳所在的城市群发展较好,宜宾、泸州、广元、巴中以及3州(甘孜、阿坝和凉山自治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近年来四川省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空间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2010—2014年,成都、德阳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增幅在10%以上,其他市州在2%~9%,而宜宾、甘孜未发生明显变化.与单一的AHP方法相比较,AHP-BN法不仅能有效避免分析结果异常值的出现,还通过不断集成专家知识与经验,为定量研究新型城镇化水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县(市)将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县(市)域本地城镇化已是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对策,因此研究小城镇在县(市)域城镇化中的贡献问题十分急切.利用山东省"十二五"期间的建制镇镇区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的连续统计数据,运用城镇化贡献率和贡献增长率2个指标,从全省、不同类型小城镇和不同类型县(市)3个角度分析了小城镇在县(市)域城镇化中的贡献及其变化,发现提高小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是县(市)域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尤其要重视经济欠发达县(市)的大型、特大型小城镇和全国重点镇,以及应继续关注县城偏离型县(市)的最大镇的发展,为山东省及类似省市制定县(市)域新型城镇化推进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差异较大,旅游景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的格局.②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非均衡集中的特点,17地市景区质量差异较大.③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经济发展子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子系统建立二者协调度评价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04年与2013年2个时间截面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全省经济在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下,城市间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自东向西形成明显梯度格局.2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城市间差距亦呈扩大趋势,但差异小于经济发展的地市间差异;空间上呈自东北向西南差异递减、"双核"结构仍在强化的特征.3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上升,但协调度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耦合特征,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半岛地区、鲁中地区、鲁西北地区、鲁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但低水平区的连续分布状态有逐渐被“冲散”且面积减小的趋势;4)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五个类型区的影响因素各异,总体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0年面板数据为基础,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个方面选取30个评价指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分别对长株潭城市群三市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和建议.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三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市域间有差异;(2)三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区域上,长沙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市;(3)三市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系统耦合度稳中有进,两者都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最后,为推动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强省会战略,推进长沙作为省会的带动辐射作用;并以长株潭为核心,带动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包容性发展视角,从机会均等性、内容协调性、成果共享性3个层面选取29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相对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2005-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的质量在时间上整体由“较低”及“低”水平向“中等”和“较高”水平演变,呈快速增长趋势,各系统层表现出“成果共享性>机会均等性>内容协调性”的态势;在空间上城镇化质量“较高”及以上水平类型的范围不断扩大,呈“带状”结构,“较低”及以下水平类型明显收缩,空间结构变动显著;不同系统层要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社会保障水平、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城镇化水平是导致其时空演变的主要原因;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对城镇化质量的解释力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协调发展,促进西部水源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因子分析法与协调度模型相结合,测算了陕西南部安康、商洛、汉中三市2011—2015年城镇化质量、资源承载力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陕南三市城镇化质量和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安康市为资源承载力超前发展型,汉中市为城镇化质量超前发展型,商洛市为二者交替发展型.通过分析陕南水源区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与协调发展程度,寻求影响水源区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水源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合理调控和提升以及推进水源区城镇化质量和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产业""城市""人口"三个维度构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近三年16地市的城镇化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安徽省各类地区产业、城市、人口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化质量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不同区域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且在"产城人"方面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应分类发展,加快构建省域城镇化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及相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7-2016年社会经济指标,将城镇化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环境约束下城镇化效率时空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十年山东省城镇化效率处于边缘过渡时期,形成沿海有效发展地带,地区发展差异较大,青岛市城镇化效率最高为1.334,莱芜市最低为0.502;2)根据城镇化效率变化趋势,济南市、青岛市、东营市、威海市、菏泽市、枣庄市、日照市、滨州市和莱芜市为稳定型城市,泰安市、临沂市和德州市为波动型城市,烟台市、潍坊市和聊城市为上升型城市,济宁市和淄博市为下降型城市;3)城镇化效率影响因素多元化,人口素质、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有利于城镇化效率的提升,政府措施无显著影响,市区规模对其有显著负向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解决当前城镇化效率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