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文教學工作和普及工作中常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题:太陽是中午離開我们近些呢,還是日出日落時離開我们近些。這個問題在我國這樣常被提出來,主要是因爲兩千多年來在我國流傳着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孔子时代两個小孩子在辯論這個間題的故事。這個故事載於列子卷五。原文如下: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初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日初出時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日:日初出時大如車蓋,及日中大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  相似文献   

2.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自《卫灵公》篇) 讲解:一言,就是一个字,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的行为准则,孔子就说了一个“恕”字。具体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3.
听课的尴尬     
邵明法 《奇闻怪事》2006,(11):43-43
一次,听同组的王老师讲课,他讲的课题是《两小儿辩日》。文中的两个小孩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还是“日中时去人近”这一问题而争执不下,最后就连孔圣人也“不能决也”。两个小孩争执的问题引起了该班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王老师好像是不忍心破坏学生们的兴致,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起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菊 《奇闻怪事》2008,(6):17-18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孔子的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句孔子认为人应该终身奉行的话,其实也就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基础——同理心。  相似文献   

5.
"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近年来关心我国科学进步的人常会这么问。我们也常听到各种答案。我也有一个答案,即:"远虽是远,但说近却也很近。"  相似文献   

6.
《科技智囊》2003,(11):276-277
杂志名曰《科技智囊》,做“智囊”者必先有“上智”。冯梦龙之《智囊》中曰:“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逾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豪杰所疑,迄乎断断,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智若水,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此《科技智囊》之魂也!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8.
夫子是伟大的。这是真心话,早孔就想写一篇“孔子为什么伟大”的小文,以证明我的心迹。这是一桩小事,但也可见孔子伟大之一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到家,急忙问:伤了人吗?不问马怎么啦。人命关天,人比马珍贵,哪怕是一匹千里马。这已经够伟大了。然而,孔子之徒还能够把孔子做得更大。有人说了:孔子是仓促之间,以人为急,来不及问马,并不是不爱惜马。谁说我们的古人没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呢?又有人说了,这样的标点有问题,正确的标点是:“伤人乎?不!问马。”先问人,人未受伤,再问马。多么聪明的孔子之徒啊!…  相似文献   

9.
释“恭俭”     
“恭俭”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学而》: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巽乎人之求之与?”《论语》是儒家经典,自汉代郑玄以后,一千七百年来为之作疏解者代不乏人。即此“温良恭俭让”一句,如把目前能见到的诸家疏解文字汇集起来,篇幅也是颇可观的,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0.
"无讼"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意思是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我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不争讼。孔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诉讼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几乎历朝历代都将其奉为圭臬而遵守之,没有太大的变动。  相似文献   

11.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其至矣乎",孔子叹道:易经是天地之间最终极最为深刻的道理!懂得了《易经》,圣人才能够达到崇德而广业的境界。这半句继续延续儒家"盛德大业"的主题,前六章中,关于"德"的形成和成就也有大量的铺陈,当然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德智体美劳",在小时候  相似文献   

12.
正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差不多算是知晓几微了吧!有了过失,未尝不知道,知道后未曾再犯。《周易》说:‘离开不远即返,无大悔,大吉。'"颜回是孔子最赏识、最器重的学生。孔子在此处称"颜氏之子",就可见一斑。在古代,"子"是对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大家又尊称"孔夫子"。因此"颜氏之子"一句,表明孔子对颜回的情感超越了  相似文献   

13.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这一章主要围绕着"言行"的主题在论述。从"中孚"卦说起,从卦象上看,引出了鸣鹤在荫;从卦理中看,内怀诚信。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用"中孚"卦来讲说呢?《说文三下爪部》:"孚,卵即孚也。从爪、子。一曰信也。"段注:"鸡卵之必为鸡,鸟卵之必为鸟。人言之信如是。"意思很好理解:鸡生蛋、蛋生鸡,有蛋必有鸡。看到鸡蛋,人们一定相信会生出鸡来。人讲话也要有这样的诚信。由此,《易  相似文献   

14.
一 诗邶风新■篇曰: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传不为‘鸿’字作训,殆以为鸟名,人所习知无烦词费。虽然余有疑焉。夫鸿者,高飞之大鸟(1),取鸿当以矰缴(2),不闻以网罗也。此其一。藉曰误得,则施水中,亦断无得鸿之理。何则?鸿但近水而 ,初非潜洲之物,鸿既不入水,何由误结於鱼网之中哉?此其二。抑更有进者,上文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燕婉之求,籧篨不殄”,下文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籧篨戚施皆喻丑恶,(详下) 则此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者,当亦以鱼喻美,鸿喻醇,故传释之曰“言所得非所求也”。然而夷考载籍,从无以鸿为丑鸟者。说文鸟部日“…  相似文献   

15.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选自《颜渊》篇) 讲解: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讲了“仁”的准则,这就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两句  相似文献   

16.
公孙龙哲学     
本文承金岳霖先生指正数处,谨此致谢。 汉人所谓古代哲学中之名家者流,战国时人称曰“辩者”,(见庄子天道篇,下篇)或曰“刑名之家”(见战国策赵策)。普通谓辩者之学“,合同异,离坚白”。盖辩者中实分为二派。一派“合同异’”,一派“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後者以公孙龙为首领。 庄子天下篇所述惠施十事,皆以“至大无外”之观点,指出一切区别之为相对的,而归结于“ 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此“合同异”也。庄子之学,如齐物论及秋水篇所说,亦从“道”之观点,指出一切区别之为相对的,而归结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然庄子又言:…  相似文献   

17.
<正>《易》日:"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说:"公在高墙上射中了隼鸟,获得它,没有什么不利的。"孔子说:"隼,是禽鸟。弓矢,是射鸟的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怎么会有什么不利呢?行动沉稳而不急,所以一出手即有所获,是说具备了现成的器具然后行动。"这段话源于雷水解卦上六爻的爻辞,是一副很美的狩猎图画,卜到这一卦,代表大吉大利、功成名就。  相似文献   

18.
四声三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今论四声者多矣。寅恪於考古审音二事皆未尝致 力,故不敢妄说。仅就近日在清华园讲授所及,提出三浅显 之问题,试三简单之解答,并择录旧籍之有关者,略加诠释, 附於第二解答之後,以资参证。凡所讨论,大抵属於中古文 化史常识之范围,其牵涉音韵学专门性质者,则仅守‘不知为 不知’之古训,概不闌入,藉以藏拙云尔。 初问曰:中国何以成立一四声之说?即何以适定为四声,而不定为五声,或七声,抑或其他数之声乎? 答曰:所以适定为四声,而不为其他数之声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人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综合通计之,适为四声也。但其所以…  相似文献   

19.
正"吓人的大嘴巴追来了,快逃啊!"一只大老鼠边跑边喊。几只小灰鼠听见了,也跟着跑起来。草地上的小刺猬看见一群慌里慌张的老鼠,拦住问:"你们急着干什么去呀?"最小的一只灰老鼠告诉他:"快逃吧,吓人的大嘴巴来了!"小刺猬也跟着跑了起来。树上的一只猴子看见了,倒挂在树上,问:"你们这是干吗?"小刺猬着急地说:"吓人的大嘴巴在后面追呢,快跑吧!"  相似文献   

20.
一日一老师提问学生:"假如在你的一生中只剩一天的光阴,你准备怎样度过?"一生答曰:"带上足够的钱周游世上的名胜古迹."另一生答曰:"到豪华宾馆大吃一顿,美美地享受一下."第三个学生答曰:"上一天语文课."老师听了很欣然,又问:"为什么?""因为上语文课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哈哈--他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大笑,那位老师也尴尬地笑了.这仅仅是一则笑话吗?不是!它说明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也映射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仍徘徊在"不考的便是不教的,不考的便是不学的"怪圈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