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的方法,对河南产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2,20m+2sm,可分为五组,除第4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以区分,雌雄个体之间没有可察觉的差异.与北京产花背蟾蜍作比较,发现二者在核型上有微小而又重要的差别,主要涉及随体的位置,前者随体在第4染色体长臂末端,后者的随体在第4染色体短臂末端.本文还探讨了提高蟾蜍分裂指数的几种方法,结果表明注射葡萄糖酵母汁能明显提高有丝分裂指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变色树蜥的核型和Ag-NORs.结果显示:广东韶关地区的变色树蜥的染色体数2n=34=12V+22m,NF=46,其中有6对大型染色体和11对微小型染色体,雌雄性间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一对Ag-NORs位于NO.2染色体的长臂。同源染色体Ag-NOKs有位置差异,一个位于染色体长臂中间.另一个位于染色体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3.
对红原县引种早熟与晚熟猫尾草(Phleum pratense L.)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研究表明,早熟猫尾草染色体数为2n=28,染色体的核型为K(2n)=2n=4x=28=22m+4sm(SAT)+2st(SAT),其中第5、11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各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对染色体携带随体;晚熟猫尾草染色体数为2n=42,染色体的核型为K(2n)=2n=6x=42=2M+24m+14sm+2sm(SAT),其中第3、4、6、11、12、13、14、20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8对染色体为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2号为B染色体,其余各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1对染色体携带随体.早熟与晚熟猫尾草都属2A核型.  相似文献   

4.
以珠江大学城江段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肾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秋水仙素,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其染色体的核型、银染(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①草鱼和赤眼鳟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草鱼核型公式和臂数分别为2n=22m+24sm+2st,NF=94,赤眼鳟的核型公式和臂数分别为2n=24m+22sm+2st,NF=94;均没有发现随体、次缢痕以及异型性染色体;②在草鱼和赤眼鳟的中期分裂相中,Ag-NORs均出现在染色体短臂的末端,且Ag-NORs的数目为4个的比例最大,但所处的位置有所不同;③草鱼和赤眼鳟的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都有深浅不一的C带,但赤眼鳟的染色体中除了出现有着丝粒C带外,还有端部C带,而草鱼仅见着丝粒C带.  相似文献   

5.
首次报道了皖西天堂寨三种黄精属(Polygonatum)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如下:湖北黄精(P. zanlanscianense) 核型为20n=2x=28=10m 8sm 10st,染色体长度比值3.49,属于3B核型;多花黄精(P. cyrtonema)核型为 2n=2x=22=2m 18sm 4st, 染色体长度比值2.38,属于3B核型;玉竹(P. odoratum)核型为2n=2x=18=8m 10sm(3sc), 染色体长度比值2.84, 属于2B核型.分别与产自其它地区的同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川芎的染色体制作方法进行了新的研究,并就川芎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川芎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2,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8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2对,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为1对,其核型公式为K(2n)=11X=22=16m+4sm+2st(SAT)  相似文献   

7.
玫瑰鲃脂鲤和红鳍银鲫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玫瑰鲃脂鲤(Hyphessobrycon rosaceus)和红鳍银鲫(Puntius schwanenfeldi)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结果显示:两种热带淡水观赏鱼的2 n均为50.玫瑰脂鲤的核型公式为2 n=24 m 12 sm 10 st 4 t,NF=86,其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在m9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银染位点,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红鳍银鲫的核型公式为2 n=22 m 14 sm 4 st 10 t,NF=86,银染点位于m1和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多数染色体为着丝粒C-带.在两种鱼中发现均有Ag-NORs联合现象,未发现有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六倍体莜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莜麦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为42.为六倍体.包括1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9对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中有3对染色体带有随体.核型公式为2n=6x=42=22m 18sm(4SAT) 2st(2SAT).  相似文献   

9.
以骨髓细胞作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对福建宁德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的染色体核型及银染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为2n=22(20M+2SM),NF=44,配成11对染色体,由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组成,未发现与性别分化相关联的异型染色体,染色体未见银染区域。与已报道的广东广州、福建福州、广西南宁、浙江温州、云南腾冲、台湾等不同地域的黑眶蟾蜍核型等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产地的黑眶蟾蜍核型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银染区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燕麦种质的鉴定以及高寒地区裸燕麦的推广、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理论依据,利用根尖压片法对青引3号莜麦(Avena nuda L.cv.Qingyin No.3)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引3号莜麦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42,其中包括11对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和10对近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n=6x=42=22 m+20 sm(4SAT),其中第14、第16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带有随体。青引3号莜麦染色体的核型属于2B型,这是一种较高级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的发声器官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林蛙有独立的前杓状软骨和枕声带,而花背蟾蜍则没有上述结构。花背蟾蜍的声带侧部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并且前端有一对肉质化的纤维小球,喉室末端有一对后膜,而中国林蛙的声带侧部由无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肉质化纤维柱状结构,喉室的末端无后膜结构。前者的声带中部为一对厚度均匀的膜系结构。而后者声带中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林蛙的声囊类型为咽侧内声囊,花背蟾蜍的声囊类型为咽下内声囊。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声带中部的相对长度和宽度分别存在显著性和极显著性的差异。最后,初步分析了喉部结构差异对声音产生的影响,为揭示蛙科与蟾蜍科叫声特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显色法对花背蟾蜍和密点麻蜥肝脏和肺组织中的低分子蛋白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和密点麻蜥的肝脏和肺组织中蛋白务带分别为21、14、23、16.二者肝脏和肺组织均有各自的特异性务带,且肝脏中蛋白务带多于肺组织.密点麻蜥肝脏和肺组织中蛋白质务带均多于花背蟾蜍.  相似文献   

13.
用血管铸型法对15只花背蟾蜍(Bufo raddei)胃肠的动脉和静脉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花背蟾蜍胃肠的动脉均来自腹腔肠系膜动脉,胃的营养由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供应;肠由肠系膜前动脉和肠系膜后动脉共同营养,胃的静脉包插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分别收集胃左侧面和胃右侧面胃壁的静脉血,经肝门静脉回流;肠的静脉有肠系膜前静脉和肠系膜后静脉,前者收集十二指肠和回肠前段肠壁的静脉血,后者收集回肠后段和直肠壁的静脉血,最后经肝门静回流,与此同时,将花背蟾蜍胃肠的血供与其它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花背蟾蜍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苯后,能诱发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微核率和出现微核的细胞率显著增加(p<0.001)、并随着注射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对微核率变化敏感性进行比较,其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空气干燥制片法,以胚胎细胞为材料,对花背蟾蜍和中华大蟾蜍从囊胚期到尾芽期胚胎染色体的组型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蟾蜍发育各期的胚胎染色体均与其成体有基本相同的染色体组型。染色体绝对长度由囊胚列原肠晚期逐渐增长,神经胚期开始下降,尾芽期显著缩短。囊胚期染色体数目大多为四倍体。四倍体的出现率随发育时期的进展而逐渐减少,到神经胚期恢复正常。囊胚期分裂相中有额外随体,其出现率在不同染色体及其长、短臂上均无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测定了花背蟾蜍冬眠期和繁殖期6种器官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相对活性.结果表明,6种器官组织中 LDH 同工酶的活性表现明显的季节和性别差异.在肝脏的 LDH 同工酶酶谱中还出现亚带和第6条酶带.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酶标胎球蛋白为探针,对花背蟾蜍早期胚胎皮肤中胎球蛋白受体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基膜附近在大量胎球蛋白受体存在,腺细胞和纤维细胞中无胎球蛋白受体,推测胎球蛋白受体参与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花背蟾蜍Bufo raddei胚胎发育早期,原肠期外胚层细胞核内含有大量凝聚状的异染色质块。神经板形成后,神经外胚层细胞核内染色质多呈分散状态,到较晚阶段,细胞核内有一部分染色质又由分散状态转变为凝聚状态,利用LiCl在囊胚中期前处理,可产生明显的胚胎背前部化发育,这样的胚胎其外胚层细胞核内染色质的超微变化与未处理胚胎的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对花背蟾蜍心电图和心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在不同温度下的心电图和心率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T波有正向、负向和平坦的波形,与蜥蜴的T波为正向、鸟类的T波钝而宽阔不同.不同温度对花背蟾蜍心电图影响较大,P-R,Q-T和QRS间期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心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呈直线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