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40(5):562-562
我校能动学院刘志刚教授承担的重点项目“流体热物性自动测试技术及推算新方法的研究”(项目编号:50336020)近期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2.
周美玲教授     
《科技潮》2000,(2)
周美玲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科部主任,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评为北京市和全国优秀教师,并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人民教师"荣誉称号。周美玲教授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38年,在新型功能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取得多项突破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28日-2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以及地球科学部联合主办的主题为“海洋工程结构与装备技术基础研究”的第15期双清论坛在广东汕头大学召开.来自机械科学、海洋科学等领域的40余位知名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人员出席了会议.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席由汕头大学顾佩华教授和浙江大学陈鹰教授担任.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11—12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在杭州召开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氧化锌材料及相关器件基础性研究”2006年度交流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特邀专家,各课题项目负责人以及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相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6-6,20,60
根据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定位、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学科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资助经费的情况,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06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38项,经费7000万元,平均资助强度180万元/项. 1 材料科学一处 (1)超高温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本征脆性及强韧化 (2)新型金属储氢材料及其储氢机理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组织专家在我校召开由机械学院何正嘉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型复杂机电系统早期故障智能预示的理论与技术”的结题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组长由北京化工大学高金吉院士担任,我校蒋庄德副校长、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建民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7.
陈厚教授     
陈厚,男,汉族,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曲阜人,博士,教授。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山东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4年6月在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到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6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现为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方向之一——“聚合物材料制备与应用”的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00,(2)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60年。1997年,北京工业大学正式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按一级学科招收本科生,逐步按新调整的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目前该学院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化学硕士授权点,拥有材料学博士授权点,并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和项目博士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1992年以来一直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近5年来,先后投入建设经赞12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9.
方海林教授,1965年出生,江苏阜宁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0年获得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先后任盐城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助理、副处长,海洋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实验教学部主任、书记,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书记,教务处处长等职,现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相似文献   

10.
正教授/副教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工程、数学、系统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可靠性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等。岗位1.教授。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助理教授或相当职务及以上。岗位2.副教授。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科学》2012,(5):F0003-F0004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成立于1980年,2001年2月通过天津市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合格评估。成为达标实验室。2006年8月增设材料化学实验室。2007年5月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合并,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服务于本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教学及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师、学生科研。同年7月实验中心获“天津市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实验室”称号。  相似文献   

12.
6月9日,“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制造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通过验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任黎明、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出席了验收会.  相似文献   

1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列勋  邓云峰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4):505-505,528
2006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管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在北京共同组织召开了2006年度第17期“双清论坛”.本期论坛主题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大会主席由郭重庆、范维澄和戴汝为院士担任,论坛开幕式由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张维教授主持,政策局韩宇副局长致辞并介绍了有关双清论坛的情况,来自全国40余所大学、研究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及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科学部和局室的同志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14.
林峰辉博士,男,国际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院院士,台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长,台湾大学终身教授,台北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卫生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医学研究院(NHRI)主任,国际血液生物材料学会、国际董事会成员(ISBB),国际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学会、国际董事会成员(TERMIS),世界华人协会、生物医学工程协会、国际董事会成员(WACBE),世界社会预防和再生医  相似文献   

15.
曾汉民教授,广东揭西县人,1933年出生.现任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宇航、航空、机械工程和兵工等学会的专业委员,《高分子学报》、《材料科学进展》、《复合材料学报》、《合成纤维工业》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国家高科技新材料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工业  相似文献   

16.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迎军教授等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生物活性硬组织替代材料”于 2 0 0 4年 6月 2 2日通过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该项目从材料设计的思想出发 ,设计了生物活性梯度涂层 ,并采用先进的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出从生物惰性到生物活性、结构由致密到多孔的生物活性梯度涂层 ,经过特殊的后处理 ,涂层的结合强度达到 5 3MPa ,显著高于目前国内外同类材料的性能指标 .动物实验表明 ,所制备的生物活性梯度涂层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该项目对涂层材…  相似文献   

17.
基于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材料科学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将为培养材料学领域合格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本文针对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阐述了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在前提、基础、手段、补充、保障等方面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对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质量需进行的几项配套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安理工大学创建最早的院系之一 ,1 995年系改院。学院现设三系一中心 ,即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及材料实验中心。学院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学科 ,从事材料设计、材料成型、粉末冶金、材料表面改性及热处理、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等的研究。三个学科均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学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现有教师 4 9名 ,实验工程技术人员 1 2名 ,其中教授 7名 ,副教授 2 2名 ,高级工程师 5名 ,讲师和工程师 2 7名。国家级和省、部…  相似文献   

19.
姚金雷教授     
正1978年6月出生,浙江庆元人;洪堡学者,教授。2000年7月毕业于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1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5月-2007年4月,以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系进行访问研究;2007年8月-2010年2月,在美国Duquesne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3月-2012年10月,先后以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化学系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用双语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介绍了具体的教与学、考与学过程,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教材的选择、内容的整合、教学手段的设计以及考试等方面的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