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解释并分析卡尔达诺的“黄金法则”。方法使用数学分析与几何论证的方法。结果用数学公式对“黄金法则”做出了解释;分析了其背后的数学依据,指出这条法则依赖于对某类特殊函数的连续性、单调性及凸凹性的正确认识;用几何分析的方法解释了这条法则的可能来源。结论“黄金法则”在《大术》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随机最优控制中的LQG问题给出了一类比较简单易行而又较好的可行反馈法则,证明了这类法则是平稳法则,同时它还可以抑制状态变量实现值的个数成双指数增长。在这类可行法则上寻求最优法则的问题相当于解一个简单得多的随机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洛必达法则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使学生对法则的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应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首先将Stolz公式推广到了函数极限的情况,由此得到了∞/∞型L′Hospital法则法则在分子并不趋于∞时法则仍成立的结论。拓展了∞/∞型L′Hospital法则的适用范围,通过实例指出了上述推广在解决某些分析数学方法的问题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极限问题贯穿高等数学的整个学习过程.洛必达法则是解决函数极限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围绕洛必达法则的使用条件及洛必达法则的适用题型两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洛必达法则的使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为极限问题的求解提供了良好的思维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6.
脱机手写体汉字字符的笔顺信息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一种从脱机手写体汉字字符中识别笔顺的法则——统一笔顺法则,将脱机识别问题转变为联机识别问题,利用人们熟悉的图论知识加以解决,大大提高了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也简化了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7.
老诚 《创新科技》2011,(1):63-64
<正>全球化和互联网改变着21世纪的经济世界,要想在将来参与最高层的竞争,就必须遵守网络时代的"后经济法则"。近来著名的美国互联网杂志《Network economy》提出了"网络时代后经济法则",其概念是:上世纪末的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现行的数学分析,微积分及其高等教学的教材中的∞/∞型的L‘Hospital法则进行了一个改进,论证了该法则在无须考虑分子是滞趋于∞的条件时,利用这个减弱了∞/∞型L’Hospital法则给出一大类的极限问题的简单解决。  相似文献   

9.
对等面积法则的证明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瓦格纳法则,一百多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也充分证明了瓦格纳法则是“唯一的铁律”。那么,瓦格纳法则对我国当前转轨时期的公其支出理念和政策有何借鉴与启示?本文试图就该论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公共支出扩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