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不同语言学派对"格"概念有不同的解读,如"词形格""语义格""句法格"等.在格形态缺乏的汉语和英语中,介词都具有格标记的功能.在SOV语序的语言中,格标记具有分化施受歧义的作用.结合藏缅族语言,我们尝试分析了主宾格标记的不对称,进而建立了"主格标记蕴涵宾格标记"这一蕴涵共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哈萨克语语法学论著一向认为哈萨克语名词有7种格,即主格、属格、向格、宾格、从格、住格、助格,-daj/-dej/-taj/-tej附加成分被认为是构词词缀。但它能够缀接在整类名词性词语之后,具有普适性,这表明它只能属于构形词尾。有无普适性是区分构词词缀和构形词尾的关键性区别特征,这一标准对相关附加成分身份的辨认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人曾在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上发表过题为《兰州本<现代汉语>浅谈》的文章对兰州本《现代汉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在,我再就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行家们的指正。(一)语法部分1、如何认识数词?翻翻目前几本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它们对“数词”的认识都有不同的地方。吕冀平先生的《汉语语法基础》认为:“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它可以分为基数、序数、分数、倍数、概数。”(见吕骥平《汉语语法基础》第97—9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相似文献   

4.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5.
四字格乃“华文所独”;四字格的修辞美体现在:一、音乐性;二、平稳性,三、简练性。汉语语汇所蕴藏的大量四字成语、熟语,悠久的文化历史对四字格的“预制加工”,以及由非四字格向四字格转化的极大可能性,使汉语四字格具有丰富的修辞特色和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7.
形容饲,又称“静字”、“描写动词”,是传统的汉语名、动、形三大实词之一,在汉语的词类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语法学界对它一直有研究,但所论述的范围大小不一。早期的语法著作所指的形容词的范围比较大,除一般的形容词外,往往还包括数词和一些代  相似文献   

8.
就《汉语札记》中的属格标记"之"与《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时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问题,发现在此问题上,马若瑟的视角主要在西方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汉语特有的语感问题。马建忠主要从汉语自身特点来看,主要关注韵律、音步、强调、省略、语气等修辞方面的问题,对西方语法体系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汉语、壮语在结构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差别。如在合成词的结构,汉语“牛奶”、“奶牛”、“母鸡”、水豆腐”,壮语却分别是“奶牛”、“牛奶”、“鸡母”、“豆腐水”的词序;又如词组的语序,汉语“我的衣服”、“他父亲”、“新中国”、“炒的豆”,壮语却分别是“衣服我”、“父亲他”、“中国新”、“豆炒”,这些词序却恰恰相反。壮族学生写作文或说汉话,往往用壮语语法代替汉话语法,出现语句不通、词语颠倒的现象;他们在对相同  相似文献   

10.
象声词刍议     
本篇从历史、现状和作用三个方面浅淡象声词。目的在于说明:语法研究和语法规律本身之间还存在着相当长的距离,有待于人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象声词的研究历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摹拟声音的词。如《诗经·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是描写伐木的声音,“嘤嘤”为鸟鸣声。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法著作,都不讲象声词——不承认象声词的语法地位。从《马氏文通》到抗战前夕,汉语法研究忽视了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1898年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书《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汉语语法研究成为独立的部门。《文通》具有开创之功,对语法学界产生让巨人影响。《文通》把字(词)分成实字(词)和虚字(词)两大类;实字又分五类:名字、动字、代字、静字、状字,虚字又分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这九类的划分大体是合理的。发展到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11.
从英语非作格动词的生成出发,探讨汉语的非作格动词可以带宾语现象的表现特征,认为当单个非作格动词与结果补语构成动结式复合词后,结果补语这一句法手段使得非作格动词后面可以带名词词组,然而其论元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该假设不仅能区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而且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在极短的时间内习得母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先秦“动·之(其)·名”结构作了重新考察,进一步论证了“之”可作领格,“其”可作宾格。认为在某种条件下,“其”也可等于“之”,“取类动词·其·名”和“取类动词·之·名”一样,属于等效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一古汉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语法现象,就是“之”字用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它记作“A+之+B”。那么“A+之+B”是什么结构?对此语法界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第一,认为“A+之+B”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第二,认为“A+之+B”是主谓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原来的主谓结构(我们把它记作 A+B)插入“之”字而变成”A+  相似文献   

14.
字本位理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重新发现了字,实现了汉语研究立足点的转移;字本位理论作为汉语的语言学理论,涵盖了古今汉语;“字的语法化的三阶”说,是运用字本位理论来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尝试,也是字本位理论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目前字本位理论只是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最终取得普遍认同,还有待于信息处理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5.
契丹小字183号227号原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史》中记载的契丹语词“撒刺”与契丹语亲属语言中的[t∫αrα]对应,都表示“酒樽”,契丹小字183号原字应构拟为[t∫αr]。契丹小字227号原字在单独使用时表示引语导入词,有引入命名、引入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引入原因目的从句三种用法。契丹语带宾格的反身物主成分为[we],给格形式同与格形式,[en]常用来表示过去时。论文为15个契丹小字构拟音类。释义70多个词语,构拟出部分词语的大概读音。  相似文献   

16.
主要讨论了判定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四条标准。非宾格动词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同时也具有一些特定的句法功能,其中判定为非宾格动词的两个必备条件是:具有独立词汇地位的动词的最小成句为NPV,NP是V的受事论元;能够自由地形成对应的使动交替形式。形容词化作定语时为“完成”或“被动”义和可以形成领主属宾句则是判断非宾格动词的两个辅助标准,借助它们可判断非宾格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成语凝炼隽水源远流长.源自经传的成语最早可调及《尚书》.《尚书》的成语丰富多彩,仅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源自《尚书》的就有近百条.以四字成语作为分析的对照形态,《尚书》的成语主要有两种语言结构.一种也是四字的语言格,现代汉语保留了《尚书》语言结构的原貌,没有做任何改动.另一种结构多样,现代汉语对原结构进行了增减、换用、紧编或者概括,古今汉语成语的主要语言结构式是四字格,所以,我们称前者为定形结构,后者因其是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原始结构形态,我们称之为原形结构.一、《尚书》四字格成语的语法结…  相似文献   

18.
一现代汉语表示肯定的判断结构,有判断词是一般规律,无判断词是特殊规律。“我是学生”不能说成“我学生”。“今天星期五”虽然可以不用判断词“是”,但是究竟不是常规。非常有趣的是,与现代汉语相反,古代汉语无判断词是一般规律,有判断词是特殊规律。这是古代汉语语法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古代汉语无判断词的判断结构,大致有五种情形,先分组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有一种独特的现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四个字,存在着并列的语法关系,我们称之为并列四字格。并列四字格这种独特的格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反映出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方式等,是民族心理在语言上的映射。此外,从这种独特的格式中还能窥视出汉民族独特的二元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