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纳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纳米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引发了一场认知的革命,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伊始,当全球科技界还在基因的“世纪大战”中激战正酣时,另一场新的世纪之战——世界各国纳米技术的激烈竞争已经悄然打响。据专家预测,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3.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被认为是明天最能产生突破性进展的领域。本文不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对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先进设计、建造和新合成路线。功能纳米材料的剪载、维数及尺寸的控制。以及纳米材料在生物大分子的缓释、输送及在储能材料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纳米技术在食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鉴于食品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纳米技术对人体健康及环境所构成的潜在风险,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文章分析了纳米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指出纳米技术应用在食品中的风险与纳米材料定义的不确定性、纳米食品标准的不确定性以及天然与人工纳米材料界限的模糊性等有很大的关系。文章认为,风险不等于危险,不是仅通过毒理学分析和技术表征能够描述和把握的。风险是一种文化建构,不仅是客观的,还与人们对风险的认知、理解、风险文化和风险决策相关。因此,探讨影响人们风险认知的因素、构建一个理性健康的风险文化是有效防范纳米技术在食品应用中的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国纳米科技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与地域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参照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提供的79个纳米篇纳米科技论文和中国专利信息数据库中的1280项纳米科技专利,本文展示了1994-2001年间我国国内纳米科技成果的机构分布与地域分布,揭示出我国纳米科技研究机构与研究地域相对分散,而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12,(10):67-67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纳米技术专家称,他们将通过新型纳米材料从厕所废水中提取生物燃料,并将其净化成饮用水。这项得到亿万富翁盖茨资助的新发明把目标锁定在将用过的厕所水变成饮用水上,发明可能改变第三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与美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钢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6):32-36,41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科技政策制定中,非政府组织(NGO)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美国国家纳米科技计划发展为例,分析了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与国家研究理事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制定、实施以及绩效评估等制度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对纳米科技的社会形塑,以及在科技政治化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纳米技术是一种通过在零到一百纳米这样极为精细的尺度下人为控制和制备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以实现特殊功能和智能作用的先进科学技术,被认为是将会带来21世纪工业革命的前沿科学技术。而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的重要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早在1987年就开始资助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项目,在90年代已经资助了相当一批纳米科技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面上、重点、重大、人才基金等几个层次上的资助格局。主要研究领域有纳米粉体,纳米薄膜,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等,涉及到信息、能源、国防等等方面,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有显示性的成果,如作为非共识创新项目得到学部主任基金资助的范守善教授,获得基金连续资助的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研究员,从海外归来的中国科技大学候建国教授等先后在Na-ture、Science发表了文章。除此而外,还有经历了研究低谷取得了优异研究成果的南京大学鲍希茂教授。总结这些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基金项目的资助起着它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世界头号科技经济强国,其强大的经济竞争力有赖于其世界领先的整体科技实力,科技是美国经济繁荣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科技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但是不同利益主体对风险的识别存在着差异,甚至存在着冲突。在此以纳米科技发展为例,分析了多元利益主体对风险识别目标、识别模式,以及风险归因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与冲突,我们认为需要加强科技风险治理,从而实现纳米科技负责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础科学》2001,(9):30-32
"十五"期间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重点是加强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应用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推动纳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国家纳米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纳米技术领域科技术语的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语和命名方法是标准化的重要工作内容。针对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纳米产业的不断扩大,各国和各大标准化组织都开展了纳米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工作。文章主要介绍这方面的动态和进展,以期为从事纳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术语和命名方法是标准化的重要工作内容。针对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纳米产业的不断扩大,各国和各大标准化组织都开展了纳米科技术语的标准化2Y-作。文章主要介绍这方面的动态和进展,以期为从事纳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开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认为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以及创造新知识,对基础研究的传统评价主要是看其学术价值。而美国和日本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的社会经济价值,基础研究也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的直接推动力。本文对美国和日本基础研究及成果转移政策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我国的基础研究相关政策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科学》2001,(10):30-3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发展纳米科技,加快实现产业化,制订我国纳米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未来5-10年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部署"十五"期间纳米科技的工作重点,特制定本纲要.  相似文献   

17.
2001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简称中科院纳米科技中心)楼揭牌仪式暨纳米科技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关村隆重召开.中科院路甬祥院长、白春礼副院长,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司马德秀司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朱道本副主任,科技部基础司马燕合副司长,中科院有关局的领导和相关研究所代表,部分企业界和新闻界方面的同志等参加了揭牌仪式.会议由中科院基础科学局黄勇副局长主持,路甬祥院长为揭牌仪式发表了致词.与会代表参观了在中科院纳米科技中心楼展示的中科院在纳米科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摘要 文章就“什么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根本原因和内涵的理解,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是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重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在现有技术组装和技术创新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文章还提出了用以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需求不断实现,以及与自然环境不断协调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了不断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之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它是人类对自身数千年发展历程深刻反思的必然结果。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可归结为如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第三,如何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介绍。一、环境问题的由来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与不安。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公害”的显现和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人类发展道路的讨论。把经济、社会与环境割裂开来,只顾谋求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性,带来的只能是他人的、全局的、后代的不经济性甚至灾难。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及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的、影响更深的、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八十年代也逐步形成。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从环境中取得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资源,经过生产和消费,从而把废弃物与能量归还给环境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不恰当的干预,从而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与功能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面对已经出现而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当认识到人类历史不仅是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历史,同时也需要资源与环境的再生产。所谓环境再生产,是指人口与经济再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条件的再生产,也就是环境容量的再生产,它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其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中国,环境再生产的首要目的,应当是补偿生态环境容量的损失,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生态环境功能方面的环境容量,借此来满足已经出现的人口以及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要,满足经济再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再生产是全面并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简而言之,就是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即它包含了发展与可持续性两个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在于产值、利润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化,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发展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发展又会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力为基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已经被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接受。巴西会议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在此之后的1994年,我国政府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程》,从那时起,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成为指导中国现在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国策。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球变化问题一起被列为当代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冲突。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规范人的行为,即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社会手段、文化手段等的综合运用,去规范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个人行为,使人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最终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同和把握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研究与实践中内容最为丰富、关系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与资源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每一部门,最终依赖于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1.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关键问题国内外许多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已开始研究和关注如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部门,最终取决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自觉行动。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关键,一是要建立起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并且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标体系;二是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三是重构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的高效、公平的中观管理体系;四是在现有技术组装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且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微观技术系统,从而促进和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联合国《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在国家一级、国际组织与非政府在国际一级,应探讨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以便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间上(或时期内)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速度;三是综合衡量可持续发展整体的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它可以使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优先顺序,同时给决策者一个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工具。完善宏观战略决策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机制和决策制度。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综合考虑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个方面的利益与协调发展问题。避免急功近利、以地方和部门利益为主导,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出台。重构中观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建立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当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特别需要处理好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关系,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实现降低能耗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摒弃高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对环境影响和破坏作用大的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重组,结合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和换代,加强环保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体系的研究,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技术系统的必然要求。如无氟家电生产技术的出现、环保型汽车的大量使用,已经充分显示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每一位公民也应当树立和培养起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消费观念和社会习惯,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破坏。2.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对于可持续发展实践来说,根本任务就是要建立起生态上合理,经济和社会上可行的经营运行机制。它起码有四个方面的任务:其一,确定和提出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特定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自然基础;其二,将上述社会需求与自然基础相耦合,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以及保障这三大目标实现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其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具体说来,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其四,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综合决策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适宜的政策与制度,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动力、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体制、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等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协调问题。据此,提出一个用以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