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艾滋病的蔓延,出现了各种治疗药物。就目前已被批准为抗艾滋病的药物来说,都是等待病毒在细胞内发作后,才开始采取行动。现在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新药,可以像保安在门口阻止讨厌的不速之客那样,在病毒侵入细胞之前,就使它无法动弹。 16位人体免疫缺损病毒呈阳性,但没有任何艾滋病症状的成人,接受了这种还处于试验阶段的药物——T-20的静脉注射,每天两次,共两周。注射量最高的4位病人,其艾滋病病毒的浓度降低了99%,其效果与现在给艾滋病患者服用的组合药物一样。美国研究过敏症及传染病的专家认为,T-20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出乎人们预想的结果。但是人们对此项目的热诚,并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新药,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效果显著的抗艾滋病药物最新研究表明,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生化制药公司开发的一种药物有可能会成为抗艾滋病的强力武器。专家介绍说,此药是一种叫做3TC的化合物。如果将其与AZT结合服用,可使患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含量明显减少。这一结果是由巴黎Pin6Salp...  相似文献   

3.
刘经保 《世界科学》1998,(10):19-20,16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同时在两个实验室被发现:一个是由卢克·蒙达尼耶领导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另一个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罗伯尔特·加洛及其同事们。现在人们把人类免疫缺陷称作可怕的疾病,“20世纪的瘟疫”——艾滋病(AIDS这个命名展开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法国科学家宣称在抗击艾滋病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有望为艾滋病治愈带来突破。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在体外实验中成功摧毁了感染艾滋病(HIV)病毒的细胞。科学家通常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来对抗艾滋病病毒,但是这些药物无法将病毒从体内清除。这种病毒会以具有高代谢活性的细胞为目标,并"劫持"它们的能量用于增殖。借助代谢活动抑制剂,研究人员设法在体外摧毁了这些受感染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英文简名(AIDS)的音译。所谓“获得性”。是指这种“免疫缺损”既非遗传,也不是先天性因素造成。现在已经查明,健康人如果受到一种特殊病毒的袭击,就会产生“获得性”,并被摧毁其免疫系统。这种特殊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值得关注的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未来十五年纳米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家康 《世界科学》2003,(10):24-24
尽管目前在纳米微观领域尚未产生多少实用的技术,但科普作家威廉·艾尔西·阿特金森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技术将取得重大进展。在未来的15年内,纳米技术将被用于无切口外科手术,制造防弹装甲和栩栩如生的视频显示器等。 阿特金森在撰写的新书《纳米王国》中写道:“工业和休闲娱乐业中一些重大的变革将以微观形式  相似文献   

7.
历史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10-10
<正>12.01 1981年12月1日,世界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诊断出来。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当艾滋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寻找阻止艾滋病病毒生长的药物是件困难的事。然而,近年来利用人工合成的“抗基因”(Anti-genes)进行实验所得出的结果使得这方面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新的进展。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沃尔西斯特实验生物学基金会的保罗·赞姆克尼克和他的同事发现,抗基因——经过特殊设计的人工合成的DNA片段能直接抑制病毒基因使其不能表达。研究者们合成了各种不同的能与艾滋病病毒核  相似文献   

9.
Seale  JR  周晓黎 《世界科学》1989,11(7):40-42
艾滋病是慢病毒疾病,感染后静止潜伏多年。这期间病毒携带者对其他人是潜在的传染源。艾滋病病毒最初在非洲、北美和欧洲流行传播,感染后七年内有  相似文献   

10.
<正>18岁的小刘今年刚考上大学,开学时参加义务献血,谁知竟在验血时被查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医务人员发现,他有可能在进入大学前就被感染了。询问后才得知,原来他高中时被一位叔叔诱惑,发生了性行为。后来叔叔把他带进了同性恋圈子,他又与多人发生过同性性行为。所以,医务人员无法追踪到究竟是谁把病毒传染给了他,也难以判定他是什么时候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  相似文献   

11.
未来总是显得很遥远。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未来又总是充满期盼的。当我们隐约地感到将会有某些异乎寻常的、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时,这种期盼便会让我们迫切地想要探索未知。关于2012的预言,就是这样一种对未来的暗示。历史上的预言尽管不计其数,但大多像肥皂泡一样,在现实面前无声破灭。即便如此,预言还是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2.
人、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构成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地球的未来将由哪些生物主宰呢?一位195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Lederberg)预言:“同人类争夺地球的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由于病毒的结构简单、踪迹难寻,所以是生命世界中迄今发现得最少,也是人类最难驾驭的一类。当人类战胜了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病害之后,对人类危害最严重,且最难控制的就是各种病毒。  相似文献   

13.
<正>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后,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的来源进行了很多探索。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说法是艾滋病病毒来自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科学家通过检验生活在喀麦隆南部丛林中黑猩猩的粪便,追查到被感染的黑猩猩体内含有艾滋病病毒。其中,萨那加河流域的黑猩猩感染的猴免疫缺陷病毒(简称SIV)和人类艾滋病病毒最相近。科学家认为,当地人被黑猩猩咬仿,一曦者在猎杀、屠宰黑猩猩时,感染了SIV  相似文献   

14.
刘林森 《科学之友》2002,(11):20-20
3年前,全身瘫痪、靠着电脑合成发声与外界沟通的世界知名物理学家霍金曾大胆预言,人类不但会于未来100年内在其他星球建立新的生存基地,而且还会在下一个100年或更早之前,利用基因科技改良现有人种。霍金以“未来的科学”为题,在印度孟买对3000余名听众发表  相似文献   

15.
在美洲,一个人如果突然身体不好了,那么他很可能是被寄生虫“控制”了.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美洲新艾滋病”的传染病在美洲蔓延,它就像艾滋病那样随着血液交换而传播.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锥虫,它们寄生在人的血液中,并在心脏中繁殖,会导致心脏和肠的肥大.  相似文献   

16.
去年,在国际艾滋病讨论会上,医生们报导他们发现了几个患有令人迷惑的类似艾滋病的疾病,但未从这些病人身上发现感染艾滋病的HIV病毒。这些报导引起人们的忧虑:即一种来路不明的病毒可以引起一种新的免疫系统疾病。这种疾病的特征是人体CD_4-阳性T淋巴细胞减少,该细胞是抗感染的白细胞,它也是HIV病毒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界限     
科学的内在界限——自然的创造性对科学的洞察力有没有限制?有没有用科学方法无法解释或理解的现象或经验?显然,自然界中人类心灵内外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还远远不能为现代科学所认识。可是,问题来了,是否存在科学解释永远无法逾越的界限?正如一位丹麦幽默家所说,预言是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当预言未来的时候。我将论证,这样的界限确实存在。有两种很不一样的界限:内在的和外在的;这两个术语代表了界限与科学的概念系统的关系。利学有三个目标:理解(Comprehension),解释(Explanation)和预言(Prediction)。理解表明一个总体概念的存在: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大致的起因是什么,以及它与自然界的其余部份有怎样的联系。理解意识着,对现象所属的那部份自然界的神秘感的解除。解释更进一步;它告诉我们为什么所考虑的现象或过程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当然,预言就更确定了;它告诉我们,特定系统在某种条件被满足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当对已知事物以往的未曾探索过的历史下结论时,也有预言过去的事情,即倒推。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友》2004,(11):12
深圳发现1例可能存在天然抵抗HIV(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变异基因样本,这是在黄种人中首个被发现的抗HIV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19.
今后10年内将会生产出一些科技新产品,它们会永远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许多新产品将使技术更个性化,使我们与需要的信息和各项服务更加密切,使我们处理日常工作更为容易。 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巴特尔研究所的技术专家预测,下面10种科技新产品将成为今后10年人们家用和办公室用的热门产品: 一、遗传基因药品 列于榜首的是遗传基因研究和药品的结合体。本世纪在治疗变态反应和艾滋病等疾病方面,都结合了遗传因子的研究,因此也可预见今后10年制药工业的繁荣前景。我们会目睹种种新药物的发现,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病、早老性疾呆症以及胆囊纤维化等症,我们也会看到能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和肌萎缩性侧硬化症。  相似文献   

20.
桑昱 《世界科学》2014,(12):21-22
<正>就职于日本高知县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和感染系副教授松崎茂伸,助理教授内山纯平,临床医疗技术专家竹村-内山伊与表示,是时候再次使用病毒杀死细菌。细菌噬菌体,简称"噬菌体",是指可以感染和在某些情况下破坏细菌细胞的病毒。在19世纪初,科学家已经开始使用噬菌体作为一种医治手段。然而,在上世纪40年代这项技术不被重用了,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的引入,因为抗菌药物可治疗更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